
文丨古原
又一起食品安全事故出現了,於是,我們再一次聽到我們這個時代最堅硬、最普遍的一個“思想鋼印”。
這個鋼印就是:一齣問題,就找政府;出了問題,就是政府管得還不夠。
這事,我就不寫了,我們今天談美國.
因為美國這個國家啊,被很多人,尤其是我們中國人,奉為“食品安全燈塔”的國家,但事實是,它的國民,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裡,鋪天蓋地、沒完沒了地抱怨自己的食品不安全。
有空,你可以去刷小紅書,你就會發現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
很多美國人,在瘋狂吐槽美國的食品問題。
說什麼牛奶裡有激素啊,雞肉是用氯水洗的呀,麵包里加了“瑜伽墊”的成分啊,各種食品色素在歐洲都停用了,在美國卻可以隨便放。
這就構成了一個巨大的認知反差。
因為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中國人的印象裡,美國食品是什麼?是安全的代名詞啊。
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這三個字母,在我們心中,那就是“金字招牌”、“權威認證”的同義詞。
很多人海淘奶粉、保健品,不就是衝著這塊招牌去的嗎?
一邊是我們心目中的“優等生”,另一邊是這個“優登生”家裡鋪天蓋地的自我抱怨。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是我們誤會了美國,還是美國人自己太矯情?
要解開這個謎團,我們得把時間的指標,撥回到一百多年前,回到那個美國食品安全神話的“創世紀”時刻。
一本小說引發的管制

1906年,美國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一本名叫《屠場》的小說橫空出世,作者是厄普頓·辛克萊。
這本書,用極其寫實和血淋淋的筆觸,描繪了芝加哥肉類加工廠裡的恐怖景象。
那裡面有什麼?有掉進絞肉機裡,和肉餡混在一起的工人;有長滿結核病的牛,被做成罐頭;有發黴、變質的香腸,被重新摻上香料,蓋上政府的檢驗合格章,再次出售;還有無數的老鼠,在肉堆裡亂竄,最後和肉一起,變成了美國人的盤中餐。
這本書就像一顆炸彈,在美國社會引爆了。
據說,當時的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在白宮一邊吃早餐,一邊讀這本書,讀到一半,“嗷”地一聲跳起來,把盤子裡的香腸全扔出了窗外。
公眾的憤怒被點燃了。
輿論排山倒海,要求政府必須管起來!
於是,就在同一年,美國國會火速通過了兩部里程碑式的法律:《純淨食品和藥品法》和《肉類檢驗法》。
現代美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基石,大名鼎鼎的FDA的前身,就此誕生。
你看,這個故事是不是特別順理成章?黑心資本家為了利潤,罔顧人命 -> 有良知的作家揭露真相 -> 憤怒的民眾和有作為的總統推動立法 -> 政府出手,從此人民的食品安全有了保障。
這是一個完美的、符合我們所有人直覺的敘事。
但是,我今天要告訴你,這個我們聽了一百多年的“官方敘事”,可能只是故事的一半,甚至是經過精心剪裁的一半。
一些經濟史學家,尤其是那些秉持自由市場理念的學者,在深入挖掘了當年的史料後,發現了一個“反常識”的真相。
真相是什麼?
第一,辛克萊的《屠場》雖然影響巨大,但它首先是一本“小說”,裡面充滿了文學的誇張和虛構。
它不是新聞調查報告。
辛克萊本人是個社會主義者,他寫這本書的初衷,是想揭露資本主義對工人的“剝削”,結果歪打正著,大家沒關心工人的處境,反而關心起了自己吃的肉。
他自己都無奈地說:“我本想打動公眾的良心,結果卻不小心打中了他們的胃。”
第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
在1906年立法之前,美國的食品安全狀況,是不是真的就那麼暗無天日?恰恰相反。
市場本身,已經在透過自己的機制,進行優勝劣汰了。
你想想看,在那個沒有FDA的年代,一個家庭主婦去買肉,她信什麼?她信的是那個肉鋪老闆的臉,是那個掛在店門口幾十年的家族招牌。
如果一個品牌,比如當時著名的“阿 Armour”或者“斯威夫特 Swift”,敢賣一次臭肉,它的百年聲譽,一夜之間就會崩塌。
消費者會用腳投票,讓它關門大吉。
“聲譽”,就是那個時代最好的安全認證。
為了維護這個比金子還貴的聲譽,大公司甚至願意投入巨資,建立自己的實驗室,搞比政府標準更嚴格的內部質檢。
他們甚至主動邀請記者來工廠參觀,向公眾展示自己的生產線有多幹淨。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市場機制運轉得好好的,為什麼最後反而是政府出手了呢?
答案會讓你大吃一驚:因為那些最大的肉類加工巨頭,正是《肉類檢驗法》背後最積極的推動者和遊說者!
為什麼?因為他們發現,要跟那些遍佈全國、價格更便宜的小屠宰場、小作坊競爭,太累了。
但如果能說服政府,出臺一個全國統一的、極其嚴苛的“強制檢驗標準”,那情況就不一樣了。
這些大公司,有雄厚的資本,可以輕鬆地建造符合標準的廠房,僱傭最好的律師和專家。
而那些小作坊呢?他們根本負擔不起這筆鉅額的“合規成本”。
結果就是,一部以“人民安全”為名的法律,客觀上成了大公司消滅競爭對手、鞏固市場壟斷地位的“核武器”。
你看,故事的另一半是這樣的:市場本身正在透過“聲譽機制”解決問題,但大企業利用了公眾被小說點燃的恐慌,透過“監管俘獲”的手段,藉助政府之手,建立了一個有利於自己的行業壁壘。
從此,美國食品安全的敘事,就走上了一條全新的,也是我們今天要重新覆盤的道路。
一個致命的轉變

好了,從1906年開始,美國人關於“吃”的信任邏輯,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我們面前出現了兩條路。
第一條路,叫“市場信任之路”。
在這條路上,信任是分散的、多元的、動態的。
我相信亨氏的番茄醬,是因為它一百年來品質如一;我相信街角那家麵包店,是因為老闆娘的孩子跟我孩子一個班;我相信某個有機農場,是因為我親眼見過他們的牛在吃草。
這個信任鏈條,是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透過一次次的交易、口碑的傳播、聲譽的積累,像毛細血管一樣建立起來的。
誰想破壞這個信任,誰就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責任是明確的:你賣的食物出了問題,你,就是你這個生產者,要負全部責任。
第二條路,叫“政府信任之路”。
在這條路上,信任是集中的、單一的、靜態的。
我為什麼相信這塊肉是安全的?不是因為我信賴這個品牌,而是因為上面蓋了一個“USDA Inspected”(美國農業部檢驗)的章。
信任的物件,從成千上萬個具體的、活生生的生產者,轉移到了一個抽象的、遙遠的、匿名的監管機構。
這個轉變,看起來是進步,是把安全問題“標準化”、“科學化”了。
但它帶來了一個致命的後果,這個後果,就是過去一百年美國食品安全困局的“總病根”。
這個病根,就是“責任的稀釋和轉移”。
你想,當你是一個食品公司的老闆,在“市場信任”的道路上,你的首要目標是什麼?是贏得消費者的心,是建立金字招牌,是讓你的產品好到別人無法超越。
安全,是你品牌價值的核心,是你身家性命所繫。
但是,在“政府信任”的道路上,你的首要目標,悄悄地發生了變化。
它不再是“如何讓我的食品達到最安全”,而是“如何做到完全符合FDA的規定”。
這兩種目標,有天壤之別。
“符合規定”成了一道護身符。
一旦出了問題,企業的第一反應,不再是“我辜負了消費者的信任”,而是“我已經完全遵守了法律法規,我的操作是合規的,所以責任不在我”。
責任被成功地甩給了那個制定規則的政府機構。
而政府呢?它也很委屈。
我一個機構,要管全國成千上萬家企業,上百萬種產品,我怎麼可能面面俱到?我只能制定一個“最低標準”,一個安全下限。
於是,一個怪圈就此形成:
“下限”變成了“上限”.
既然只要達到政府的“最低標準”就能免責,那企業還有什麼動力去追求更高的、遠超行業標準的安全性呢?市場中最核心的“安全競賽”被極大地削弱了。
大家比的,不再是誰更安全,而是誰更能以最低的成本,滿足法規要求。
責任變成了皮球,消費者吃出了問題,去找企業,企業說我合規了,你去找政府;
消費者去找政府,政府說我的標準就是這樣,是企業執行出了問題,或者是這個標準本身需要更新。
責任,就在這個三角關係裡,被踢來踢去。
這時,消費者不再相信任何一個具體的品牌,而是把所有的信任,都寄託在那個政府的印章上。
但這個印章,並不能保證100%的安全。
一旦這個印章下的食品出了問題,整個信任體系就會瞬間崩塌。
人們感受到的,不是對某個企業的失望,而是對整個“系統”的背叛。
這種被系統背叛的感覺,正是催生持續憤怒和抱怨的溫床。
永動機式的“抱怨機器”

當“政府信任”取代“市場信任”之後,一個永動機式的“抱怨機器”就被啟動了。
這個機器的運轉邏輯是這樣的:
第一步:幻覺的產生。
政府監管創造了一個“絕對安全”的幻覺。
既然國家都出手了,蓋了章了,那就不應該再出任何問題。
人們對安全的期望值,被無限拔高了。
第二步:幻覺的破滅。
但現實是,絕對安全不可能存在。
總會有新的破壞因子會出現,總會有未知的化學物質產生影響,總會有疏忽和意外發生。
於是,食品安全事件,依然會零星地、但持續地爆發。
比如,1993年,Jack in the Box快餐店的漢堡,因為大腸桿菌汙染,導致數百人中毒,4名兒童死亡。
這起事件,儘管有政府的檢驗,還是發生了。
第三步:憤怒的歸因。
幻覺破滅後,公眾的憤怒,會指向哪裡?不會指向那個具體的快餐店品牌,而是會指向那個“失職”的政府。
人們會問:“FDA去哪了?農業部在幹什麼?你們的監管在哪裡?”
第四步:錯誤藥方的開出。
面對排山倒海的輿論壓力,政客和官僚們,唯一的選擇是什麼?是承認“政府管制”這個思路本身有問題嗎?不可能。
他們只會開出同一個藥方:那就是“加強監管”。
於是,我們看到,每一次食品安全危機之後,緊跟著的,一定是更嚴格的法規、更復雜的流程、更多的檢查人員、更龐大的官僚機構。
比如,Jack in the Box事件後,美國農業部就推出了更嚴苛的肉類檢測體系。
奧巴馬時期,又簽署了《食品安全現代化法》,被譽為“七十年來最全面的食品安全改革”。
第五步:迴圈的開始。
新的、更嚴的法規出臺了。
但它能保證下一次不出事嗎?不能。
它只是在舊的系統上,又打了一層補丁。
它讓合規成本變得更高,進一步扼殺了小企業的創新,鞏固了大企業的壟斷。
而那個“責任稀釋”的根本問題,一點都沒被觸及。
所以,過不了幾年,新的問題又會以新的形式冒出來。
公眾會發現,為什麼我們的食品裡,有那麼多歐洲禁止的新增劑?為什麼轉基因食品不用明確標識?為什麼工業化的養殖場還在使用抗生素?
於是,新一輪的抱怨和憤怒又開始了。
人們再次把矛頭指向政府:“你們的監管還不夠!你們被利益集團俘獲了!” 政客們再次回應:“好的,我們馬上成立一個新的委員會,制定一個更嚴的法案!”
你看,這個“出事 -> 抱怨 -> 加強管制 -> 再出事 -> 再抱怨 -> 再加強管制”的迴圈,是不是就像一個停不下來的永動機?
一百多年來,美國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就像一個滾雪球,越滾越大,越滾越複雜。
但美國人對食品安全的抱怨,也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根源就在於,他們從一百年前開始,就走上了一條錯誤的道路。
他們試圖用一個集中的、僵化的、官僚的系統,去解決一個本該由分散的、動態的、市場的力量來解決的問題。
今日的戰場

現在,我們回到今天的小紅書。
那些讓美國人憂心忡忡的“科技與狠活”,幾乎每一個,都能在這個“抱怨機器”的邏輯裡找到自己的位置。
生長激素牛奶(rBGH)為什麼在美國合法,但在歐盟、加拿大、日本都禁止?因為背後的孟山都等大公司,成功遊說了FDA,讓其認定這種激素“對人體無害”。
FDA的“科學”結論,戰勝了消費者的普遍擔憂。
消費者除了抱怨,別無選擇,因為市場上幾乎所有的大品牌牛奶,都來自於使用激素的奶牛。
為什麼美國人用含氯的消毒劑清洗雞肉,而歐洲人覺得這簡直不可思議?因為美國的工業化養殖規模太大,雞的生長環境很差,容易滋生細菌。
用氯水清洗,是成本最低、最高效的“事後消毒”手段。
監管機構認為,只要最終氯殘留不超標,就是“安全”的。
他們批准了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而不是去推動更健康、但成本更高的養殖模式。
為什麼美國的“芬達”是耀眼的橘黃色,而歐洲的“芬達”是淡淡的黃色?因為美國的芬達里加了在歐洲被停用的“日落黃”色素。
為什麼?因為食品和化工巨頭們,有足夠強大的遊說能力,讓FDA相信,這些東西在“規定劑量”內是安全的。
至於它會不會導致兒童多動症,會不會有長期風險,那就在“科學爭議”的掩護下,不了了之了。
所有這些例子,都指向同一個事實:
那個本該代表公眾利益的監管者,在強大的、有組織的、資本雄厚的利益集團面前,往往會選擇妥協。
它制定的標準,最終反映的,不是消費者最樸素的安全願望,而是各方利益博弈和妥協的結果。
而普通消費者,在這個遊戲中,是最無力的。
他們沒有專業的知識去跟FDA的科學家辯論,沒有財力去跟大公司的律師團打官司。
他們手裡剩下的,唯一可以使用的武器,就是“抱怨”。
他們在小紅書上抱怨,在推特上抱怨,在給議員的信裡抱怨。
這種抱怨,持續了一百年,而且,只要這個“政府兜底”的模式不改變,它還會再持續一百年。
奪回我們自己的“安全選擇權”

我們看到了,一個以“保障安全”為初衷的政府管制體系,是如何一步步地,把責任搞得一團模糊,把信任從具體的生產者身上抽離,把市場中良性的“安全競賽”變成死板的“合規遊戲”,並最終制造了一個“永動機”式的抱怨機器。
安全,不是一個可以用權力“管”出來的技術指標,它是一種由信任、責任和聲譽構成的,活生生的、脆弱的生態。
政府的強力介入,就像在脆弱的生態系統裡,引入了一個無所不能的“超級物種”。
它看似解決了眼前的問題,但它破壞了系統內部原本精巧的制衡和反饋機制。
最終,整個生態,都變得依賴於這個“超級物種”,一旦它打個盹,或者它有自己的私心,整個系統就會面臨崩潰的風險。
那麼,真正的出路在哪裡?
不是撤掉所有的監管,回到叢林法則。
而是要把權力和責任,重新歸位。
政府的角色,應該是一個“公正的裁判員”,而不是一個“包辦一切的保姆”。
它的職責,是捍衛產權,懲罰欺詐(你賣毒牛奶,就該讓你傾家蕩產),維護一個公平競爭的法律環境。
而把選擇的權利,和信任的責任,還給每一個消費者,還給市場。
讓那些敢於承諾“我的牛奶絕不含生長激素”的品牌,有機會脫穎而出;讓那些堅持用最笨、最傳統方法養雞的農場,能賣出更高的價格;讓那些敢於在包裝上,用最大的字號標明“本產品不含任何人工色素”的企業,贏得消費者的尊敬和鈔票。
只有當生產者,需要為他產品的每一個細節,向消費者直接負責的時候;只有當消費者的每一次選擇,都能真實地決定一個企業生死的時候,真正的食品安全,才會像雨後春筍一樣,在市場的土壤裡,自然地、蓬勃地生長出來。
同時,市場上永遠會有偶發案例,市場永遠不可能完美。這是人生的風險,渴望一個徹底無風險的社會,是一個烏托邦式的幻想。
美國的故事不過在告訴我們,這種出事就要求監管更嚴的方式,並不能帶來食品安全,相反,帶來了持續百年的抱怨,帶來了企業對消費者主權的背離。

今天鄭重推薦張老師的新品“張是之經濟圈”,簡單來說,這個下單是“買一得三”:
一個是我的經濟學的教學影片;
二是圈子裡其他內容資源和社群討論;
三是我們智谷趨勢的趨勢研判。
定價499,現在上新優惠只需要365。
下單後停留三秒鐘,會彈出一個微信二維碼,加上我們客服微信,拉你進群。

張老師本人微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