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奈的“吼叫依賴症”:為什麼非要我發火,孩子才聽話?根源竟是在這裡……

作者:蒙粉
來源:每日蒙臺梭利(ID:montessori-daily)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
孩子不聽話,愛頂嘴;做事情磨磨蹭蹭,心不在焉;調皮搗蛋,到處惹是生非…
無論你怎麼監督孩子、催促孩子、管教孩子,孩子也未必如你所願,於是你只有發火,才能讓孩子聽話
網上有人將這種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模式總結為“吼叫依賴症”,即你的吼叫聲音越大,孩子就越老實。
在我們的社群中,一位寶媽無奈地說道:
感覺教育孩子好難啊!為什麼我只能用發火才能讓孩子配合?
這位媽媽的心情,我十分理解。
在教學中,我們曾經遇到過無數類似的案例。
今天我們就透過這篇文章來討論一下,這個令無數家長頭疼的問題。
01
孩子是真聽不見,
還是假裝聽不見?
生活中,很多媽媽都會有這樣的發現,有時候我們喊孩子,他明明聽到了,可是卻總是不回答我們。
你跟他說一句話,囑咐一些事情,他跟你眼神交流了那麼一瞬間,立馬假裝聽不見,做自己的事情去了。
孩子是真聽不見你的話,還是假裝聽不見?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孩子除了有先天的聽力障礙聽之外,大多數情況是“假裝”聽不見。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假裝聽不見的狀態呢?
第一,孩子太過於專注做事情。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尤其是6歲前的孩子,他們做起事情來非常專注,很難讓他們做到“一心二用”。
特別是在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上,他會把自己的注意力全放在這一件事情上;
你在旁邊跟他說話,他的心思根本不在你說的話上,所以就會出現假裝聽不見的狀態。
比如有的孩子正在專注的玩積木,你讓他去喝水或者吃水果,他不會回應你;
孩子正在看動畫片,你把一個蘋果放到他手中,本想讓他吃水果,他的注意力被電視吸引,很可能拿著蘋果看完電視。
第二,孩子聽不懂父母說話的含義。
孩子會聽不懂成人所說的話嗎?完全有可能。
尤其是那些習慣於用繁瑣的方式表達的父母,明明一句話就能講明白的事情,他總能繞個彎說出一大堆“道理”。
要知道,孩子年齡小的時候,理解能力本身就有限,他根本就分析不過來父母講話的意思,所以就只好用沉默來回應父母。
還有的家長,喜歡正話反說,更讓孩子摸不透父母要表達的意思。
第三,嘮叨的話多了,孩子會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多家長經常會陷入一個誤區,好像告訴孩子一個道理,希望他馬上就能理解和記住。
有的父母在孩子出現問題或不聽話時,不是認真分析孩子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只是簡單地說教、講大道理。
父母空洞的說教,不能實際、有效地解決問題。
有時候,你“灌輸”的道理多了,孩子反而會假裝聽不見,或者乾脆來一句“我都聽膩了”。
反反覆覆的訓斥、喋喋不休的嘮叨,只會使親子之間產生隔閡。
孩子不能反抗,自然透過“無聲”的沉默來“遮蔽”你所說的話。
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任你怎麼說,孩子都不會重視。
02
孩子聽話的背後,
根源竟然在這裡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不用吼,孩子還願意配合你呢?
義大利教育家瑪利亞·蒙臺梭利博士,透過大量教學觀察及研究發現,想要讓孩子看起來“聽話”,就要了解孩子聽話的背後秘密。
蒙臺梭利博士指出,孩子對成人的“服從”意識,分為3個階段。
1、第一階段,兒童有時候聽話、有時候不聽話,在我們看來有點反覆無常。
1-6歲階段的孩子,他們的服從意識與他的能力有很大的關係。
要服從成人的某個指令,兒童首先要達到一定的成熟程度,即具有明白指令的能力。
所以,想要孩子能否服從某項指令,我們首先得知道他是否達到了相應的發展水平。
比如3歲前的孩子,讓他做某件事情,不配合的時候,就覺得他是不聽話,成人習慣強制性的命令孩子去做。
3歲以上的孩子,我們會突然發現孩子聽話多了。但這也是間歇性的,時而溫柔如天使,時而胡攪蠻纏總是很叛逆。
對於3歲以上的孩子,在服從成人指令時候也需要具備一定的能力。
他不可能突然就能服從他人的意志,也不可能突然就能明白做某件事情的理由。
服從是一種能力,孩子若要反覆使用這種能力,也是需要一段時間的練習,以鞏固這種能力。
因此,1-6歲階段的孩子有時服從,有時不服從,就是這個原因。
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父母首先得明白,孩子是否具備了“聽話”這個能力。
2、第二階段,兒童隨時會服從命令,能夠很好的控制自己。
當孩子的服從意識發展到這個階段,他的能力已經得到鞏固,這個時候他既能聽從自己的意志,也能聽從他人的意志。
此時的兒童,已經可以領會他人發出指令的意圖,並透過自己的行為完成命令。
3歲以上的孩子,服從意識大多都能達到這個程度,家長和幼兒園老師所期望的孩子聽話,就是要讓孩子服從意識達到這個程度。
那麼,孩子的服從意識就僅限於此嗎?顯然不是!
當兒童的服從意識達到第二個階段之後,會向更高層次去發展,即服從意識進入第三個階段。
3、第三階段,兒童渴望命令的下達。
處在第三個階段的兒童,期望成人能給他們下達命令或指示。
他們好像急於等待和履行別人的命令,並表現出無限的快樂,這是一種非常有趣的自然現象。
日常教學中,細心的老師或家長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當做完遊戲或手工,跟孩子說“我們把東西收拾一下……”
話還沒說完,孩子就馬上動手開始收拾東西。
兒童服從的太快,以至於你還沒講完話,他就開始行動了。
在蒙氏幼兒園,當收工作的音樂響起,孩子們都能馬上去執行的時候;
我們可以看出,這個班級孩子服從意識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03
注意兩點,
做一個會聊天的父母
瞭解了以上孩子聽話所經歷的三個階段,建議父母再跟孩子交流的時候,可以這樣來做。
1、調整說話的語氣和方式。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經常因不合理的表達方式而受到破壞。

比如用命令的語氣:“你必須怎樣”、“我說不可以就是不可以”、“我要求你怎樣……你做不到就會……”
我們教育孩子,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成長,所以表達的方式和語氣很重要。
每個孩子,都值得被溫柔以待。
正因為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所說的話才那麼特別,具有那麼強大的影響力。
當我們轉換語言表達的方式時,你會發現,孩子也會快速的發生改變。
2、善用肢體語言,保證孩子在聽你講話。
聊天的時候,肢體語言很重要。
適當的肢體語言,會讓孩子覺得你重視他、認真想和他聊天。
當我們在跟孩子聊天的時候,儘量以平行的目光注視著他,如果孩子小,那就蹲下來交流。
拉著孩子的手,或者輕拍他的肩膀,等到孩子的注意力在你身上了,你跟他講話,他才會更加重視。
通常情況下,對孩子適當地使用一些肢體語言,都會在聊天時產生非常正面的效果。
父母是孩子通往世界之路的引路人,你的態度,決定了孩子前進的方向是否正確。
因為有愛,每句話都要好好說。
因為你所說的話,既可能讓孩子實現完美“逆襲”;
也可能讓孩子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你的選擇,決定孩子一生。
作為家長,我們不僅要有愛,更要做一個懂孩子的父母。
*每日蒙臺梭利:蒙臺梭利成長交流平臺,一個有內容、有深度、有溫度的公眾號。
今日推薦
《如何與班主任溝通》
30年班主任經驗乾貨
家校溝通更順暢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