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每日郵報6月29日報道 近日,美國一名食客在用餐後發現賬單底部出現一項18%的“生活工資費”,且該附加費用並未替代傳統小費,引發廣泛討論和不滿。

這位顧客本月初在一家餐廳點了一份漢堡套餐,在Instagram上曬出收據並寫道:“生活工資費到底是什麼鬼?”收據顯示,這項5.94美元的額外費用被標註為“用於支付員工生活工資”,但並不取代小費,而是與之並行。顧客如選擇支付小費,則由整個團隊共同分配。
不少網友對這一收費表示憤怒,稱其缺乏透明度甚至具有欺騙性。一名評論者表示:“我再也不會去那裡吃飯了,如果不事先說明,我會質疑這項收費。”也有人質疑該餐廳的經營狀況,認為“如果不收取這項費用就無法支付員工工資,那這家店早該倒閉”。
不過,也有人對此持支援態度,認為這是在面對通脹和消費習慣改變時,餐廳為保障員工收入所做的務實調整。一位使用者寫道:“你們都在呼籲取消小費制度——這就是結果。如果費用反映在選單上,你們又會說太貴了。”
事實上,自新冠疫情以來,美國消費者對“附加費”及“小費膨脹”的耐受度明顯下降。從外賣費、服務費到“廚房增值稅”,如今的餐飲賬單中附加費用層出不窮,傳統15%的小費已悄然增長至25%甚至更多。
更有甚者,在零售等非餐飲場所,也常有POS機提示消費後附加小費,令消費者感到壓力倍增。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加州於去年7月透過的“垃圾費”立法,類似“生活工資附加費”在加州已被禁止。灣區麵包店Backhaus等商家選擇取消小費制度,改為直接提高商品價格以補貼員工工資,試圖在透明定價與員工保障間尋求平衡。

看新聞 追熱點 關注這個油管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