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策劃|“人工智慧+消費”:消費場景的革命與破局

從線上購物到知識付費,依託網際網路與數字技術的新型消費模式正在悄然改變我們的生活。隨著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明確提出要開展“人工智慧+”行動,促進“人工智慧+消費”。“人工智慧+消費”不僅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更是開啟了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全新想象。
“人工智慧+消費”——場景革命與破局
1.開啟美好生活的鑰匙
隨著人工智慧的迅速發展,人們已逐步將其融入生活,作為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持續收穫便捷而新奇的體驗。人工智慧具備自主化、高效化等特點,面對城市上班族早出晚歸、老年人行動不便等情形,與家居的融合創新能夠改善生活品質,提高生活滿意度。
當前,智慧家居系統在傢俱改造中滲透率越來越高,透過連結各種智慧裝置,如智慧窗簾、燈具、恆溫器、家用電器、甚至門鎖等,憑藉語音或裝置控制,可以實現對傢俱環境的便捷控制,甚至可以經過智慧觀察人體狀態、即時判斷使用者需求,主動發起關懷、調溫、室內環境調整,營造出溫馨或高效的氛圍。
另外,機器狗、“家庭管家”人形機器人等還可以承擔家務勞動、採購、外出等工作,解放人類雙手,提高時間分配和高效使用的能力。其中,面向老人群體的機器人還可以提供智慧情感陪護、數字素養提升、健康安全守護、娛樂休閒服務、生活輔助管理等功能,實現適老化改造,滿足大量的情感和健康需求。
不僅如此,類似DeepSeek等生成式人工智慧產品,一方面可以提供傢俱選擇、裝修材料等資訊參考,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據使用者提供的空間尺寸、風格偏好和功能需求等,快速生成傢俱佈局、改造方案,解決資訊不對稱,提升使用者滿意度,實現高效決策。
2.新模式下的購物革命
人工智慧技術正在重塑消費市場,無論是需求端還是供給端,帶來線上線下消費方式的全面升級。
伴隨網際網路浪潮推動電子商務蓬勃發展,透過移動端或PC端,使用者可以快速瀏覽虛擬商品,並透過關鍵詞進行篩選,一鍵選擇併購買。而基於人工智慧,電商平臺變被動為主動,透過智慧購物系統為使用者提供個性化商品推薦,成功解決了消費者的“選擇困難症”。透過對消費者提供或者系統捕捉的資料與需求資訊等分析,系統還可以洞察使用者的消費習慣與偏好,精準推送並提升購物滿意度。
對於女性消費者來講,智慧化妝鏡的出現也讓人眼前一亮。一方面可以即時同步紫外線指數、溫度溼度、化妝技巧等資訊,甚至一鍵切換口紅色號即時檢視妝效;另一方面可以用來檢測防曬情況和皮膚狀態,提醒及時補妝,並且提供情緒價值,進而提升女性消費者的消費體驗。
此外,人工智慧也可以助力商家提升運營效率,如運用人工智慧生成營銷內容、智慧退款、庫存預測分析等。根據Adobe Analytics最新資料顯示,在2024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來自生成式人工智慧渠道的零售網站流量同比激增1300%,訪客的頁面瀏覽深度也增加了12%,且跳出率降低了23%。當生成式人工智慧對購物中的“評論、研究與推薦”這三個環節的影響最為顯著時,這意味著人工智慧助手時代已悄然到來。
3.沉浸式體驗周遊全球
人工智慧技術正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滲透到文旅行業,從智慧導覽到行程規劃,從多語言互動到沉浸式體驗,從預測客流趨勢到安全應急管理,悄然重塑著文旅消費與服務。
基於人工智慧驅動的智慧導覽系統已經在全國多景區落地應用,透過地點識別、語音識別可以自動觸發導覽介面和講解語音,而憑藉“人工智慧+元宇宙”,遊客還可以透過手機或VR裝置獲得沉浸式遊覽體驗,甚至參與互動式娛樂,增加遊覽樂趣。
當前,部分博物館還基於增強現實和計算機視覺技術,推出了數字體驗專案,比如敦煌研究院開發的“數字敦煌”、故宮博物院推出的“數字故宮”等,能夠讓遊客足不出戶即可“面對面”與歷史文明交流對話。
此外,自生成式人工智慧成為主流趨勢以來,遊客可以透過提供基礎關鍵詞,讓人工智慧結合天氣、交通、門票、尤其是客戶喜好,自主生成行程規劃路線,並支援多語言交流。
對於旅遊管理部門來講,透過人工智慧來監測客流趨勢、停留時間既有助於調節人流密度,減少擁堵和安全隱患,又可以提升遊客體驗和遊覽效率。
綜上所述,人工智慧正逐漸融入各個行業和場景,並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具體來講,一是擴大消費總量,根據市場調研公司尼爾森IQ&GFK的調研結果顯示,超七成的消費者願意為人工智慧功能付費,可接受在原有產品價格上浮15%。二是最佳化消費結構,推動消費者的偏好從傳統的“實物型消費”轉向更加註重體驗的“服務型消費”,也推動消費結構從“二八定律”向“長尾效應”演進,滿足更多樣化、更個性化的需求。三是促進產業升級,形成“需求牽引技術、技術創造需求”的良性迴圈,倒逼企業提升技術能力,推動產業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如何穩步推進“人工智慧+消費”
儘管“人工智慧+消費”市場展現出巨大的潛力和廣泛的應用場景,但在發展過程中仍面臨多方面的挑戰,需要在技術、資料安全、就業結構、消費者認知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加以應對。
1.構建人工智慧治理新生態
為了更好地推動“人工智慧+消費”,我們需要出臺更多鼓勵政策。同時,在資料安全和個人隱私保護方面,應加強法律法規的建設與執行,確保消費者權益得到充分保障。面對人工智慧技術可能帶來的就業市場變化,最佳化社會保障體系顯得尤為重要。透過提供職業培訓和技能提升機會,幫助勞動者向新興職業如自然語言處理工程師、人工智慧訓練師等轉型,為他們鋪設一條通向未來的光明大道。
2.打造智慧消費新體驗
企業應當加大在人工智慧基礎研究領域的投資力度,突破關鍵技術瓶頸,提高產品的智慧化水平,讓科技成果惠及每一個普通消費者。將人工智慧與物聯網、5G等前沿技術深度融合,促進不同領域間的跨界創新。探索人工智慧在零售、金融、旅遊、教育、醫療等多個行業的軟硬體應用場景,開發出更加個性化、定製化的消費解決方案,激發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助力擴大內需。
3.點燃消費熱情
一方面,開放商場、景區、交通樞紐等公共場景,建立線上線下融合的消費體驗環境,讓消費者親身體驗人工智慧帶來的便捷與樂趣,從而增強他們對人工智慧產品的認知度和接受度。另一方面,透過舉辦科普活動、釋出宣傳資料等方式,普及人工智慧知識,消除消費者對新技術的誤解和疑慮,激發他們的潛在消費需求,共同促進人工智慧消費市場的繁榮發展。
4.構築人工智慧人才高地
重視人工智慧領域專業人才的培養,調整高校學科設定,增加專門針對人工智慧的課程內容。透過高校、職業培訓機構和企業的緊密合作,培養既掌握人工智慧技術又符合市場需求的複合型人才。此外,積極吸引國際高階人才,為其提供優厚的薪酬待遇、優越的科研環境及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吸引海外精英回國或來華創業,為“人工智慧+消費”的持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5.邁向全球人工智慧消費新時代
加強與國際領先企業和研究機構的合作,開展聯合研發和技術交流,引入國際上先進的人工智慧技術和成功案例,並在國內進行試點和最佳化。積極參與全球人工智慧技術標準的制定,不僅有助於提升中國在全球科技領域的話語權,還能推動國內創新的產品和服務方案走向世界舞臺,為全球使用者提供更優質的科技體驗和服務。
本文作者:馬上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孫磊、馬上消費研究院首席研究員 王夢汐、馬上消費研究院高階研究員 李二真
內容來源:馬上消費
AD
《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 聯絡方式
投稿、廣告、內容和商務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