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過去一段時間,關於蜜雪冰城,大概你已經聽倦了。
粗略地看,這是一個小城好漢如何走向世界的傳奇故事。其中的幾組關鍵詞大致是:人生摺疊、供應鏈奇蹟,極致價效比、深耕細作,以及長達28年的長跑。
此刻,也就是蜜雪冰城登陸港交所的第二天,這家公司的市值依然接近1110億港元——這破除了此前茶飲股破發的魔咒。單從市值來看,一個蜜雪相當於4個古茗、7個茶百道、37個奈雪的茶。
很多人對蜜雪的第一印象是低價。但低價不是壁壘,低成本的低價才是壁壘。
我們試圖更詳盡地拆解這家茶飲王國是怎樣煉成的。根據蜜雪冰城的兩次總共超1000頁的招股書(2022年A股、2025年港股),你會有這種體感:乍一看它好像是個連鎖現製茶飲品牌——有些偶然地拓展出一個IP公司——再往後,是更大程度的全球化和供應鏈超大圖景。
歸結來看,蜜雪冰城的商業核心,是一個用現代工業體系的打法,形成了極致低成本,擊潰了現製茶飲的散兵遊勇。


98%的收入都依靠賣原料
很多人認為,蜜雪是一家消費品牌公司,其實它更是一家供應鏈公司。
2018、19年後,中國湧現了一批新茶飲品牌:主要賣的是品牌溢價。當時恰逢移動網際網路尾端,新消費的出現正好承接了大量有To C經驗的投資人,“所有消費品都值得重做一遍”是當時的流行論調。以至於這類公司很快成為VC們的寵兒,比如喜茶、奈雪的茶等等。
而另一類茶飲公司並非如此。它們的真實面貌隱藏在“品牌”的背後:打造一套高效的工業化體系,依靠向加盟商賣奶精、果醬、塑膠杯、吸管等原料賺錢,供應鏈越垂直一體化越好,依靠規模和先進的管理,極致壓低成本,加盟商越多自己的利潤越可靠,實在不行還可以開闢副業,自己作為工廠給其他品牌做代工。蜜雪冰城、茶百道就屬於這一類。
眾所周知,現制飲品是一個捲到冒煙的賽道。茶飲有:古茗、奈雪的茶、喜茶、茶百道、霸王茶姬等;咖啡則玩家更眾:同屬低價位的就有瑞幸,其他舉不勝舉。蜜雪冰城自己的招股書就顯示,中國飲料市場有2.6萬家預包裝飲料公司,和66萬家現制飲品店。
在茶飲行業裡,如果論賺錢,直接賣奶茶的,一直做不過賣原料的。舉個例子,蜜雪冰城一杯賣5-8元,奈雪的茶一杯20-30元,但結果蜜雪有18.7%的淨利潤率,2024年前9個月有35億的淨利潤;奈雪卻是-17%的淨利潤率,在上半年就虧了4.7億。而屬於“賣原料+加盟制”陣營的茶百道,雖然增長勢頭減弱,但在2024財年中報裡也有2.56億的淨利潤和14.5%的淨利潤率。

根據蜜雪冰城的招股書,它97.6%的收入,都是來自於把食材(糖、奶、茶、咖、果、糧等)、包材(塑膠杯、吸管等)、裝置(冰箱、冰激凌機、製冰機等)賣給自己的加盟店。
蜜雪冰城也不靠加盟費賺錢。它不從加盟店那裡分利潤,收的加盟費也不高,加盟費收入只佔蜜雪冰城總收入的2%多一點。這一點與麥當勞、星巴克這些歐美加盟制連鎖品牌非常不同——當然也有觀點認為,品牌從加盟店的利潤裡抽成,相當於一個更深度的繫結。(比如關於門店密度,對於蜜雪來說由於不分利潤,它肯定是希望店越多越好,但在一些核心地段,太多的店會分流、稀釋,從而影響單店產出,蜜雪有防止蠶食的設計,在人流大的地方範圍劃在200米,這個保護距離不算很大)
這也牽涉到茶飲行業的另一個關鍵問題:自營,還是加盟?
“自營派”是喜茶、茶顏悅色為代表,“加盟派”則是蜜雪冰城、古茗、茶百道、滬上阿姨為代表。目前來看,加盟派完勝。如果說古茗、茶百道上市,還不足以說明加盟制更合適,那千億市值的蜜雪冰城基本可以蓋棺定論了。
由於本質上是一家供應鏈公司,蜜雪冰城和加盟商之間要保持一種微妙的平衡,他們既是休慼與共的利益共同體,但也在利益分配上存在此消彼長。蜜雪冰城與加盟商的協議一般會籤3-4年,加盟費通常在7千-1.1萬元之間,每年還有4800元的管理費和2000元的培訓費,以及2萬元的保證金,這些開支總體並不大。
從歷史來看,蜜雪冰城會適時讓渡一些利潤給加盟商。比如2022年因為疫情影響,很多門店損失慘重,蜜雪在4月下調了69款核心物料的價格,平均降幅有15%,這相當於把自己的利潤空間削薄了。蜜雪基本上給加盟商提供了一個最便宜的進貨渠道,讓加盟商沒有動力去偷偷換材料。
加盟制的設計,有兩個關鍵點:一是要讓加盟店真正賺到錢,它們才能賣出更多的奶茶,才會向蜜雪冰城採購更多原料,形成規模效應;二是蜜雪冰城自己,也要投入建立一個高效的供應鏈,最好是從生產到加工再到運輸全都自己幹了,砍掉一切賺差價的中間商,才能形成極致的低成本。
雖然茶百道、古茗等品牌,在商業模式上也是如此,但蜜雪冰城在供應鏈深度上,顯然要比其他人走得更重。

蜜雪冰城售賣的主要產品,其實是這些粉劑、濃漿和果醬|圖源:蜜雪集團招股書

一年買下全中國接近1%的食用糖
建立一個穩定、可持續的供應鏈,顯然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想要探究蜜雪的供應鏈長城,不妨從它最大的爆品:冰鮮檸檬水說起。
在2006年,依靠1元錢的蛋筒冰激凌爆火,蜜雪冰城開啟了快速開店期。但時至2013年,蜜雪冰城意識到自己需要一款適合夏天的飲料,創始人張紅超把目光投向檸檬水。
想要一杯售價5元的檸檬水,還得是新鮮檸檬做的——在很多人看來,這幾乎是個不可能的事情,畢竟超市裡的檸檬冰紅茶也得3.5元一瓶。更何況,蜜雪冰城在2024年的前9個月裡,在中國一共賣出了11億杯,也就是平均每天407萬杯,如何從產地集採檸檬、如何把檸檬做速凍處理、如何冷鏈運輸到每一家門店、如何在門店按照標準化的操作處理(不出食品安全問題),如何以銷定產……而最重要的是,售價還只有5元。
我們來看看蜜雪冰城是怎麼做到的。首先是最上游的檸檬選品:蜜雪團隊把全球各種檸檬品了一遍之後,最後選了糖度、酸度、出汁率、重量都比較合適的尤力克檸檬——這是一種種植在四川安嶽的品種。蜜雪在安嶽當地成立了一家子公司雪王檸檬(現雪王農業),直接與當地的農民合作收檸檬,省去了中間商賺差價。
在與安嶽接壤的重慶市潼南區,蜜雪就地建廠,讓檸檬從採摘到進廠不超過48小時,進到工廠裡直接清洗、消毒、分揀,A級果直接裝箱,透過冷鏈配送到全球蜜雪冰城門店,用於製作冰鮮檸檬水,B/C級果直接榨汁,然後製成濃縮汁或檸檬片,用於飲品調配,其中的檸檬皮、果肉、果核都有利用的辦法,所謂“一果六分離”,實現檸檬100%的資源利用,避免了中途的損耗。
蜜雪在上游採購端,幾乎把自己做成了一家大型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再比如它的一個工廠在海南定安,就是想利用海南的椰子和咖啡資源,還有個專案在廣西崇左,主要做水果製品,因為這裡盛產水果、芋頭和甘蔗,可以做奶茶裡需要用的芋圓和糖漿。
再比如奶茶裡常用的奶精(植脂末,一種食品新增劑),以往蜜雪冰城主要靠向供應商採購,但其實奶精的生產難度並不大,於是蜜雪也開始轉向大規模自產。這不禁令人想到了另一家“成本殺手”比亞迪,它們都是依靠高度的產業鏈垂直一體化,一旦哪個產品有利潤空間,他們都會開始自己做,從而讓終端產品實現極致的低價。
蜜雪最早在2012年,就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工廠,這幾乎是中國現制飲品行業裡最早自建中央工廠的企業。當然從另一個角度說,蜜雪冰城之所以能把一杯飲料的價格壓到這麼低、且讓加盟店還有錢賺,肯定需要動用工業化的手段,規模化生產便宜的、方便門店操作的半成品食材,比如各種粉劑、糖漿、果醬。
這也使得蜜雪冰城的產品都很高糖,在2021年它大概買下了全中國接近1%的食用糖。
如今,蜜雪已經是中國現制飲品供應鏈領域中,生產品類最全和規模最大的企業。花了十多年時間,在河南、海南、廣西、重慶、安徽建立了五大生產基地,年綜合產能有165萬噸。

除了食材外,蜜雪還會生產核心包材和裝置,包材就是吸管、杯子等等,比如將蜜糖和果蜜的包裝瓶成本降低了50%。而裝置則包括冰箱、冰淇淋機、製冰機及咖啡機。招股書裡提及,蜜雪提供給加盟商的飲品食材超60%為自產,是中國現制飲品行業中最高,其中核心飲品食材為100%自產。
最後,還有一個關鍵的環節是物流。蜜雪也是現制飲品行業內,最早開始自建物流的公司(2014年起)。如今也是運營了業內最大的倉儲體系,由總面積約35萬平方米的27個倉庫組成。此外,為了支撐海外業務,蜜雪還在東南亞的四個國家,建立了本地化的倉儲體系,約6.9萬平方米的7個倉庫。
在配送方面,蜜雪可以覆蓋中國內地90%的縣級行政區劃,實現12小時內送達。最重要的是,加盟商使用蜜雪的物流一直是免費,這也是全行業裡第一家這麼做的。
看到這裡,你應該明白了為什麼投資人們會湧向蜜雪冰城。在過去二三十年裡,其實有很多連鎖餐飲公司倒閉,它們背後都是供應鏈的問題。海底撈之所以能成為餐飲王者,也是因為它的供應鏈建設強大,不僅僅是一個火鍋餐飲品牌,更是背後依賴一個專業的工業化體系、可以向全行業售賣各種產品的平臺級公司。
蜜雪冰城也一樣。很早就認識到供應鏈的重要性,一步一個腳印打造了一個端到端的供應鏈體系。

套路之外的“雪王”IP
蜜雪冰城一直在強調“全自建”的概念,結合上文這一點不難理解。但令人意外的是,在品牌端,蜜雪也能自建。在消費公司裡,這是很少見的,多數品牌要麼和流量明星捆綁,要麼打造創始人自身IP,但蜜雪是採取純自建IP的策略。
蜜雪冰城自2018年開始,推出了“雪王”IP——一個手持冰淇淋權杖、憨態可掬的卡通人物,與之相配的是一首改編自《哦!蘇珊娜》(Oh! Susanna)曲調的廣告歌,這首歌在主要社交平臺上取得了97億次的播放量。
這是個商業產物,但朗朗上口的歌詞與旋律卻全程沒提商業,而是一種近乎孩童般幼稚的“你愛我我愛你”,又上頭又洗腦。幾萬家門店一播,立馬就火遍了大街小巷,後來又在網上被二創傳播,更加深入人心。
在2023年8月,蜜雪冰城趁熱打鐵,推出了12集的《雪王駕到》動畫片,全網免費開播,播放量突破了2億,在B站上有9.9的評分,劇情很經典,愛與勇氣、友情與冒險,全程沒提任何奶茶的事,就是個純純的動畫片,已經超過了2.2億次播放量。
到了2024年12月,蜜雪又推出了這部動畫片的第二季《雪王之奇幻沙洲》,竟然是一部敦煌美學西部片,依然沒提任何奶茶的事。
這兩部都是動畫音效製作精良的產品,差不多每分鐘的製作成本要十幾萬,一季的製作費用要上千萬,為此蜜雪還專門成立了一個叫做“雪王愛動漫”的公司,經營範圍不是廣告,而是娛樂服務、演出、電影製作這些文化傳播相關的業務。“雪王”IP始於飲品,但蜜雪很明顯希望它能超越飲品,成為一個文化符號。

“雪王”IP|圖源:蜜雪集團招股書
從財報上來看,結果是大大為蜜雪省下了營銷費用,在2024年前九個月,蜜雪的品牌推廣開支,僅佔收入的0.9%。
而且這個純純白白的大胖子,也沒有什麼國界限制,全世界人民都可能喜歡它。蜜雪在印尼的擴張中,有關“蜜雪冰城印度尼西亞”的話題,在TikTok上就有26億次的累計曝光量,網友經常說“雪王永不塌房”。
蜜雪冰城推出“雪王”的策略,與孩之寶推出“變形金剛”IP非常相似。20世紀80年代初,玩具市場競爭白熱化,各家公司都在竭力推出新奇產品,以吸引消費者的目光。彼時,日本玩具公司Takara設計出了具有獨特機械結構、可在車輛、動物等形態與機器人形態間轉換的玩具。孩之寶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些變形玩具所蘊含的巨大潛力,立刻與Takara達成合作協議,將這些玩具引入美國市場,併為其賦予了一個響亮的名字——“變形金剛”(Transformers)。
孩之寶最重要的舉措,就是製作了同名卡通電視系列劇,講述了汽車人與霸天虎兩大變形金剛軍團間驚心動魄的戰鬥。這部動畫片迅速在全球範圍內掀起熱潮,孩子們瞬間被變形金剛們英勇戰鬥、炫酷的變形場景,以及充滿正義與邪惡對抗的精彩劇情深深吸引。隨著動畫片的爆火,變形金剛玩具變得供不應求。
到了21世紀,孩之寶又將變形金剛IP搬上電影銀幕,2007年,第一部真人版《變形金剛》電影問世。這部電影憑藉震撼的視覺特效、精彩的動作場面和對原著故事的巧妙改編,在全球範圍內取得了巨大成功。此後,一系列《變形金剛》電影陸續上映。這些電影不僅讓變形金剛在全球範圍內的知名度達到了新高度,也為孩之寶帶來了豐厚的收益。
蜜雪冰城做的這兩部動畫片,都沒有追求短期變現,反而是想要一個更長線的生命力。並且註冊的這家動漫公司,經營範圍就是電影演出、文化傳播等,預計是想要在這個領域做點什麼。

10%,就已是東南亞頭牌
蜜雪的下一個增長點無疑是海外。
目前,蜜雪90%的門店在國內,另外10%(4792家)在海外,其中印尼(2667家)和越南(1304家)最多,但就這10%,已經讓蜜雪成為東南亞最大的現製茶飲品牌。

隨著中國市場逐漸成熟,東南亞成為全球現製茶飲增長最快的地方,全球2023年至2028年的複合年增長率,差不多是7%,而東南亞高達20%,是全球的三倍。2023年東南亞人均現制飲品年消費量為16杯,也落後於其他市場(美國323杯,歐盟及英國306杯,日本172杯,中國一線城市有70杯,但三線及以下是13杯,平均是22杯)。
蜜雪冰城在2018年開出越南首店之前,其實已經秘密籌備出海專案一年多了,當時主要在成都西南分公司籌建。確定主要的操盤手,建立海外培訓師團隊,集中學習機器維修、怎麼調配方口味等等。
2018年蜜雪先進入了越南市場,在河內開了首店。因為越南是一個比較狹長的國家,蜜雪就從北部開始,先打透河內這個單一市場,再逐漸滲透到周邊城市。2019年,蜜雪來到印尼,透過Oppo和Vivo,因為這兩家當時是中國出海最成功的品牌,有非常豐富的線下手機渠道,而這批人也是天然的加盟商。蜜雪在印尼的外圍城市,比如中爪哇的首府三寶壟,以及西爪哇的萬隆試點,最終測試出來的結果是西爪哇的大學生多,一下子爆了,開出了100多家店,然後往首都雅加達延伸。
此時的印尼茶飲市場,很像10年前的中國,剛剛出現標準化的品牌。印尼是一個熱帶國家,氣候比較炎熱,冰淇淋有天然的爆款基礎,甚至變成了促銷工具,而蜜雪的冰激凌又是拳頭產品,一度佔其單店產出的40-50%。
在進軍雅加達的過程中,正好趕上2020-21年印尼疫情,大量街鋪空了出來無人問津,價格便宜。蜜雪的加盟商們趁機抄底了一批商鋪。蜜雪在印尼的平均價格依然很便宜,8,000-1.5萬印尼盾(3.5-6.6元人民幣),非常有競爭力,同時還是一個國際化的品牌形象。蜜雪在印尼也完成了清真認證,所有的產品都屬於Halal的,也就是穆斯林可以放心喝。
在2020-2021年,蜜雪大量門店都實現了“六個月回本”,這使得加盟商們瘋狂開店跑馬圈地,這也給當時的供應鏈帶來了不小的挑戰,“蜜雪的問題永遠就是缺貨”。不過供應鏈問題很快會得到解決,蜜雪海南生產基地在25年即將完工,還計劃在東南亞建立一個多功能供應鏈中心,就可以在當地加工熱帶水果了。
蜜雪從2018年首次出海,延續了國內的加盟模式,背靠中國供應鏈,很快就超過了東南亞本土的品牌,門店數量超越了肯德基,成為了東南亞最大的現製茶飲公司。2023年東南亞現製茶飲店市場的連鎖化率約25%,顯著低於中國的56%,頭部品牌依然還有廣闊空間。

一個最時代的產品
如今蜜雪冰城的門店數量超過4.5萬家,這已經超越了麥當勞和星巴克。但是從全球營收來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然蜜雪的估值也不算離譜,23倍的PE與瑞幸差不多,還低於星巴克和麥當勞。
如果要說風險,蜜雪最大的風險就是,如果有朝一日前端店鋪過於擁擠,而導致加盟商的賺錢效應減弱,繼而導致花重金投入的供應鏈,反而變成沉重的負擔。在招股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蜜雪的產能利用率有一些不飽和,比如糖、糧都沒有過半。
如今開店的回本週期也在被拉長。根據產業鏈調研,有加盟商說,在2016-17年時,投資一家蜜雪冰城新店可能需要12個月回本,到了2020-2021年的爆發期時,這個回本週期縮短到6個月,但如今由於競爭開始變得激烈,2023年下半年至今,回本週期要被拉長至18個月左右,閉店率也在逐漸上升。
在連鎖加盟行業,有一句老話是“先有數量再有質量”:先快速發展,再在發展的過程中解決問題。這是一種典型的增長方法論,“但當密度太高的時候,這些開店的人就沒有得到好處了。”一位在印尼的蜜雪加盟商說。
透過這次上市,蜜雪還給出了一個雄心勃勃的擴張計劃。66%的募資資金將砸在供應鏈和海外擴張,用於提升端到端供應鏈的廣度和深度,包括將國內成熟的供應鏈體系,複製到海外,將原材料自給率進一步提升。12%將用於品牌和IP的建設和推廣,也就是“雪王”IP的動畫、電影及聯名商品。另外12%將用於加強各個業務環節的數字化和智慧化能力,進而提升加盟商庫存週轉率。還有10%將用於營運資金等。
蜜雪冰城的故事,還是相當傳奇的中國商業故事。它顯示了一種小城好漢式的人生路徑:一家河南鄭州的“寒流刨冰”小店,如何變成一個龐大的效率機器,成長為全球4.5萬家門店的飲品巨頭,並獲得了1.84萬億港元的認購金額、5324倍的認購倍數,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
當然,巨量的認購金額背後,也有券商提供高槓杆的身影,以及港交所啟動FINI後,散戶打新成本下降,不過高槓杆一直存在,還得看投資人是否有信心使用它。
蜜雪冰城的獨家秘笈——甚至稱不上是秘密,就是極致低價。這個簡單的招式背後,是幾十年的深沉積澱。某種程度上,蜜雪冰城甚至不像是一個餐飲品牌,而是一個“生產極客”,醉心於擴產,立志於把一個需要現制的飲料,反向拆解為一個一個工業流程,併成為每一個環節的最大製造商。
最終它帶來的是產品平權。就像沒有人會因為更有錢或者更有權,而喝到更好的可口可樂。在如今的經濟背景下,這可能是最好的時代產品。


深度、敏銳、前瞻,為1%的人捕捉商業先機
36氪旗下精選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