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茫茫人海中,為防大家走失,請大家: 點選上方 “藝非凡 ” → 點選右上角“…” → 點選“設為星標★ ”,就再也不會迷路啦!
▲
更多精彩故事
請關注影片號
【藝非凡的禮物】
本文轉自:世界音樂

如果舞臺不亮,
自己修煉放光。
2025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的得主,是 69 歲的中國建築師劉家琨。

主流報道的媒體不算太多,但這是國際公認的最高建築獎,從1979年開始的全球54名獲獎者中,只有兩位中國人:2012年得獎的王澍,今年的劉家琨。
劉家琨回應獲獎時說:
“建築應該揭示一些東西 —— 它應該概括、凝練和展示地方的內在品質。它有能力塑造人類行為和營造氛圍,提供寧靜和詩意的感覺,喚起同情心和仁愛,培養休慼與共的社群意識。”
01
劉家琨身上最顯著的一個標籤,是成都人。
因為獲獎,又在網上翻到了他在多年前的一則採訪,他說著成都方言回答問題,就還滿愜意。
對他建築作品的很多描述都和這片地域的印象有關,自然,鬆弛,“接地氣”,“有人味”。
劉家琨最著名的兩個設計應該是西村大院,和胡慧珊紀念館。很有意思,一個是大的社群綜合類建築,一個則是中國最小的紀念館之一。
在劉家琨的眼裡,西村大院是成都精神的賦形:四川是盆地加火鍋,有包容精神的城市,“這種精神自古以來就在成都人心中”。

具體到建築上,作為住宅區的西村大院,不太像一般傳統的封閉小區,乍一看上去,甚至是有些“粗糙”:但走進去以後發現豁然開朗,裡面是竹下火鍋,屋頂跑道、廣場舞所、創意市集……很有煙火氣。
劉家琨說西村大院就是個“可以什麼都往裡扔”的火鍋,不過不是圓鍋,是方鍋,帶格子的那種。
這個曾經被人調侃是爛尾樓的地方如今也是成都的網紅打卡勝地,前段時間,著名導演維姆 · 文德斯還剛來過。

當然西村大院的這些空間在最初被建造時,劉家琨也沒想過預設“什麼格子放什麼料”,只是必須有這些可以利用的素材:高低不同的混凝土長凳、吧檯、臺階……
“它不是一個空間的問題,它是權利的問題。有一個廣場、有一片樹林但不讓人在那活動,那也不叫公共空間,對吧?”
西村大院讓人想到了倫敦著名的粗野派建築“巴比肯”。網上有很多專業的解讀,也有很多對於它藝術性的探討,但是有一點感受是共通的,作為一個拿獎的有藝術性的作品,肯定它是能引發一些對人性,人類社會引發的思考。
劉家琨的另一個建築設計是胡慧珊紀念館,也是一個很有“人文感“的建築。
一座小小的房子,室內全部由粉紅色佈置成,而觀者無法進入,只能從小孔中看房子裡的一切。

汶川地震後,在聚源中學的廢墟上,劉家琨遇見了遇難者胡慧珊的父母,他們流著眼淚拿出胡慧珊的乳牙和臍帶。
就這樣,劉家琨設計了胡慧珊紀念館。造型是最常見的賑災帳篷的造型,19 平方米剛好和一個帳篷差不多大。一個小孔裡面是胡慧珊這個普通女孩短暫一生的日常物件,也望見了一段歷史和記憶。
沒有人是他者,沒有人被匿名。
“中國人講緣分嘛。我是個學建築的,那我就去做一個建築。”
02
劉家琨的另一重身份挺有意思。除了建築師之外,他還是一名小說家。
劉家琨出生於醫學世家,但他講自己對“會診”沒感覺,反而是更喜歡畫畫。大學填報建築系因為可以“畫更多的畫”,但還是覺得專業課程興趣索然,倒是接觸文學更多一點。
小說曾經是劉家琨長時間認真經營的事業,甚至被借調到四川省文學院從事文學創作。1984 年的《高地》被收錄進《四川文學》,那時候和他一起出道的還有阿來。劉家琨後來還成了巴金文學院簽約創作員,
那段時間,他一度和建築脫鉤,直到 1993 年看到大學同窗湯樺在上海美術館舉辦的個展,才決定把建築設計撿起來。
直到 1994 年,為畫家羅中立設計工作室,那是劉家琨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建築作品。羅中立工作室成了國內首批興建的藝術家工作室之一,在圈內帶起風潮。
這職業生涯,挺不羈的。
在採訪裡,劉家琨說直到現在他還覺得,寫小說仍然是最能讓他驚心動魄的體驗。
劉家琨描述建築和寫小說的區別也很有意思:
“文字是線性的閱讀,建築是瞬間的接受。都在言說。但是它倆確實是不同的路徑。”
“我感覺到這是兩種不同的工具,它們相通是在背後的層面,但是在短兵相接時,我覺得越清楚越有利。”
熱愛文藝的劉家琨也串起了一種成都文藝史:和何多苓,羅中立都是好友,也被畫進了何多苓的畫作《1984》中,一群詩人建築師畫家走進新的生活,滿目蒼野,文青氣質。如今,畫中人都是各行各業的佼佼者了。

劉家琨的辦公室在玉林的居民樓,張曉剛、何多苓、郭偉等一幫子畫家好友的工作室都在附近。幾十年間,白夜酒吧、小酒館先後開起來,後來,趙雷寫了一首《成都》,這個地方更紅了。

(1987 年在設計院工作的劉家琨)
建築可能是劉家琨的另一種文學表達媒介。
03
雖然很難看具體言說“文學性”“藝術性“是如何影響劉家琨的建築設計,但無論是西村大院還是胡慧珊紀念館,顯然都沒有變成純追求視覺效果,追求材料新奇的軍備競賽,而都是有感性流動的成分在。
用中國美學的詞來講,有留白,也有“境”。
他的建築網站上的本人簡介寫:致力於將東方的文化內涵轉譯成當代的建築語言。
之前有記者問劉家琨,現在的學校教育,掰開揉碎說得很清楚,會不會對學生的這種原始力量有一些影響?
“我覺得是這樣的,那套思路精巧化,你都是噼裡啪啦包得很清楚的,包得很清楚,當然能得到一個清楚的東西,但是不清楚的那一部分,你肯定會丟失,那麼也就沒有什麼意外。
現在的教育都是非常理性,知識面、資訊也很多,但是更重要的是所謂在理性的控制下。但是他就達不到那一步,在理性的控制下,做出理性不理解的東西。”
大概和李安說,不要被 ai 消磨作為人的感覺是一個意思。
硬技術是根基,情懷和思考是讓它連亙時空的氣。
“建築和文學這兩樣都是一輩子不夠用的苦活,好處是可以讓人一生向上。平行宇宙,迴圈時間,在哪裡都是自己在,在哪裡都在自己裡。如果舞臺不亮,自己修煉放光:不能海闊天空,那就深深挖掘。”

《地上看山西》
“中國古代寺觀傳世壁畫”
限量刷邊,典藏級藝術大作
首發100套刷邊,點選搶購▼
這套書有多難得?
主編楊平耗時20年,走訪800多座寺觀,自費100多萬,搶救性拍下了20多萬幅正在消失或已經消失的珍貴古壁畫,才終於整合此書。
一書彙集山西34座600多幅寺觀壁畫,每一幅都是此生必看的“人類瑰寶”。
從唐代到清代,從晉北到晉南,平時不輕易開放的寺觀壁畫和一手資料,全部收錄其中。
還有專業導讀,將華夏5000年曆史、美學講得清清楚楚。
全書重達15斤,抱在懷裡,兩隻手都握不住,說是書箱都不過分。
像這樣限量發售的壁畫書,炒到1000+元,還有大把人收!
原價998元,
我們爭取到100套首發優惠,
只要399元,搶到坐等升值!
現在下單,額外贈送:
價值600元的5大豐富禮品!
贈品1:
“撕臉明王”限量帆布包
藝術與顏值兼備,回頭率爆棚
贈品2:
《開化寺大雄寶殿西壁全景圖》
2.5米長大拉頁
贈品3:
4張精美壁畫海報
也是超大8開
贈品4:
2張限量藏書票
贈品5:
3張透卡
創意拍照,超實用
首發100套刷邊,點選搶購▼


像這樣限量發售的壁畫書,炒到1000+元,還有大把人收!
原價998元,
我們爭取到100套首發優惠,
只要399元,搶到坐等升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