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其實是成都最大的魅力,因為包容才有休閒。這個地方(玉林頌·設計空間)也是,我不希望(採訪)太正規,這個地方也很不正規。”
3月7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每經記者”)在“玉林頌·設計空間”見到了設計者劉家琨。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陳正陽攝
普利茲克獎官網在本週公佈了2025年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劉家琨摘得這一國際公認的建築界的最高殊榮。
在劉家琨眼中,家鄉成都的氛圍和特質,早已融入他的生活與工作。無論是位於成都市青羊區的西村大院,還是位於成都市郫都區河灘竹林裡的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無不詮釋著這位建築師對於成都特質的理解。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鄭雨航攝
採訪中,每經記者問起人工智慧(AI)對建築設計行業的影響時,劉家琨認為,AI可以成為工具,幫助更高效地完成一些工作。不過,他也提到,“AI難以替代人類設計師的遐想力和直覺。”
談成都:

文化滋養創作的深厚土壤
“雖然我祖籍在北方,但我跟成都的感情是難以言喻的,這是我的家鄉。”採訪還沒開始,劉家琨就對每經記者表示。
劉家琨在成都出生、成長,最終也選擇在此紮根工作。“我是成都人,一個成都人在成都工作是非常自然的事兒,對吧?”劉家琨說道。
談及選擇建築行業的契機,劉家琨透露稱,這源於小時候對繪畫的熱愛。雖然全家都是醫務工作者,但他在老師的建議下,卻選擇了既需要理工科知識又與繪畫相關的建築學。“當時我並不瞭解建築學,但老師說這個專業適合我,就這樣我踏上了建築之路。”對彼時的劉家琨來說,建築就像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門。
在劉家琨眼中,家鄉成都的氛圍和特質,早已融入他的生活與工作。“成都的包容性是它最大的魅力,這種包容帶來了休閒,也成為我工作和思考的養分。”
像三星堆文化的超越性和神秘性,也潛移默化地滲透進他的設計理念中,成為他作品中獨特的精神印記。“三星堆那種超越性和神秘性,會不知不覺地滲透到骨子裡,最後成為你作品的某種特色。”這種文化的滋養,讓劉家琨的作品在展現現代建築功能的同時,也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普利茲克獎主辦方凱悅基金會主席湯姆士·普利茲克評論稱:“劉家琨從建造過程和建築功能這兩方面來提升精神境界,並培育聯結社群的情感紐帶。他的建築蘊含著智慧,哲學地超越表面,揭示了歷史、材料和自然是共生的。”
談設計:

建築與這片土地的氣質相契合
“劉家琨在成都生活和工作,透過自己的作品惠及人們的日常生活。”普利茲克建築獎官方的新聞資料如此介紹道。
以坐落在成都市青羊區貝森北路1號的西村大院為例,這座覆蓋整個街區的五層建築,與周邊典型的中高層建築形成鮮明對比。劉家琨為騎行者和行人設計了既開放又圍合的坡度小徑,環繞著這個充滿活力的城市空間。這裡可以舉辦各種文化、體育、娛樂、公務和商業活動,同時讓公眾透過外立面能觀賞周邊的自然和建築環境。
“在設計西村大院時,我希望打造一個能讓市民充分參與的公共空間,就像成都這座城市一樣,包容且充滿活力。”他將成都人熱愛生活、樂於社交的特點融入設計,讓西村大院成為一個真正的城市客廳,人們在這裡相聚、交流、共享美好時光。

西村大院(存在建築攝)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還有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位於郫都區的河灘竹林中。劉家琨秉持著不破壞原有自然環境的理念,見縫插針地在林間空地建造博物館。他將林間空地看作明亮的大廳,竹林視為幽暗的大廳,建築則是人工的大廳,讓它們相互融合、內外相通。
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在竹林的懷抱中若隱若現,建築與自然和諧共生,體現了劉家琨對自然的敬畏和對本土文化的尊重。對此,劉家琨向每經記者介紹,“在四川,這種看似隨意、類似野草生長的建築方式,其實很容易被接受,因為它與這片土地的氣質相契合。”

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家琨建築攝)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談國際化:

紐約倫敦,也只是具體的某個地方
以上提到的兩個作品,皆入選了今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的作品集。劉家琨的建築設計是如何平衡“國際”和“本土”的關係?
劉家琨認為,建築的 “國際化” 並非一個空洞的概念。“你看全球這麼多地方,比如紐約、倫敦,那對我們來說,也不過是具體的某個地方,”他笑著說。
在他眼中,自己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成都人,對於 “本土化”,有著深厚的情感與堅定的堅持。在成都工作對他而言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成都的城市氛圍、文化特質以及生活氣息,早已深深融入他的建築創作之中。
談未來:

AI難以替代人類的遐想力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到各個行業,建築行業也不例外。當聊到AI對建築設計行業的影響時,劉家琨有自己的思考。
他提到,目前AI在建築設計領域的應用還處於初級階段。“AI現在主要在語言方面比較能幹,比如幫我做字幕、處理文字工作等。但在設計方面,它還沒有真正達到較高的水平。建築設計是非語言的,AI難以替代人類特有的一些特質,比如想象力、遐想和直覺。”
劉家琨認為,儘管AI技術發展迅速,但建築設計的核心——創造性思維,仍然是人類設計師的獨特優勢。在他看來,建築設計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涉及到對場地、文化、功能和審美等多方面的理解和把握,而這些都需要設計師具備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敏銳的感知能力。
不過,劉家琨也並沒有對AI持排斥態度。他表示,建築行業可以嘗試運用AI技術,探索其在設計流程中的輔助作用。“也許未來AI能夠超越語言系統,進入建築設計這樣的綜合狀態,但目前還很難說。我們要保持開放的心態,看看它能為建築設計帶來哪些新的可能性。”
記者|鄭雨航
編輯|孫志成 蘭素英 杜波
校對|盧祥勇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映象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向本公眾號後臺申請並獲得授權
推薦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