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普利茲克建築獎獲獎者

劉家琨

獲獎揭曉
普利茲克建築獎宣佈,來自中國成都的劉家琨榮獲2025年度普利茲克建築獎。該獎項在國際上是公認的建築界最高榮譽。
“建築應該揭示一些東西——它應該概括、凝練和展示地方的內在品質。它有能力塑造人類行為和營造氛圍,提供寧靜和詩意的感覺,喚起同情心和仁愛,培養休慼與共的社群意識。”劉家琨表示。
劉家琨將烏托邦與日常生活、歷史與現代、集體主義與個體價值等看似對立的事物編織在一起,設計出了支援和彰顯普通市民生活方式的建築。他秉承建築環境的超越性力量,透過文化、歷史、情感和社會等各維度的協調,以建築凝聚社群,激發人文關懷,並昇華人類精神。
2025年度評委會的評審辭中指出,劉家琨的作品以其深刻的連貫性和穩定的素質,擺脫了各種美學或風格上的束縛,對新世界進行了想象和建構。他所首倡的是一項策略而非某種風格,從不依賴於重複的的方法,而是基於每個專案的具體特徵和需求,以不同的方式進行評估。換言之,劉家琨立足當下,因地制宜地對其進行處理,甚至為我們呈現出一個全新的日常生活場景。除了知識和技術之外,他為建築師的工具箱增添的最強大的工具是常識和智慧。

西村大院, 照片由淺深攝影提供
劉家琨在人口稠密、開闊空間稀缺的城市裡創造公共區域,在密度和空間開放性之間建立了積極關聯。透過在一個專案中融入多種建築形態,他創新了市民活動空間的作用,以滿足多元化社會的廣泛需求。西村大院(中國成都,2015年)是一個覆蓋了整個街區的五層建築,從視覺觀感和周邊環境上看,與典型的中高層建築形成鮮明的對比。他為騎行者和行人設計了既開放又圍合的坡度小徑,環繞著這個充滿活力的城市空間,其中可以舉辦各種文化、體育、娛樂、公務和商業活動,同時又讓公眾透過外立面能觀賞周邊的自然和建築環境。重慶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教學樓(中國重慶,2004年)則展示了一種空間最大化的替代解決方案:讓建築物的上層向外懸挑,在狹窄的佔地面積之上實現更大的建築面積。

重慶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教學樓, 照片由存在建築提供
“城市傾向於將不同的功能分割槽規劃,但劉家琨反其道而行之,將城市生活的各個方面整合在一起,並保持了微妙的平衡。”評委會主席、2016年普利茲克獎獲得者亞歷杭德羅·阿拉維納評論道:“在這個容易形成無窮無盡乏味邊緣的世界中,他找到了一種新的建築方法,能夠同時營造出樓宇、基礎設施、景觀和公共空間。在這個城市快速發展的時代,他的作品有可能為我們提供富有影響力的新思路,以應對城市化自身所帶來的挑戰。”
劉家琨的作品中始終展現對文化、歷史和自然的敬畏。在銘刻時代變遷的同時,透過對中國經典建築學的現代詮釋,用熟悉的氛圍讓居住者得到慰藉。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的平簷(中國蘇州,2016年)和白鷺灣生態溼地攬翠閣的窗牆(中國成都,2013年)重新構想了有數千年曆史的閣的造型。諾華上海園區C6樓(中國上海,2014年)的層疊陽臺讓人聯想到代表著眾多歷史王朝的樓閣。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中國成都,2002年)用於收藏佛教雕塑和文物,其設計仿照中國傳統園林,在水體和石頭之間尋求平衡,以反映自然景觀。他相信人與自然的關係是相互的,建築興亡皆因周遭環境,正如他設計的二郎鎮天寶洞區域改造專案(中國瀘州,2021年),就融於天寶山鬱鬱蔥蔥的懸崖景觀中。他的所有作品都凸顯著本地和野生的植被,例如磚塊被倒置鋪設,好讓小草能夠穿過磚塊的中心孔茁壯成長;在新建地點種植本土特有的竹林;以及地板和天花板留出開口,讓現有樹木的枝幹能貫穿其中。

二郎鎮天寶洞區域改造, 照片由存在建築提供
他的建築以誠實的態度展現了紋理材料和加工工藝的本質,展示了一種隨著時間流逝而愈發珍貴的“不完美”。他不喜歡採用成品建材,更青睞於傳統工藝,經常使用本地原材料來實現建築的經濟性和環境友好性,做到“為社群而建,由社群來建”。雕塑系教學樓展現了本真的重慶砂漿抹灰手工藝漩渦狀細節,它們並未打磨,而是被刻意保留了下來。他從2008年汶川地震的廢墟中回收利用——同時復活了材料和其中所蘊含的精神,並用當地麥稈纖維和水泥進行強化,生產出物理強度和經濟效益均高於原生材料的磚塊。這種“再生磚”被廣泛用於諾華大樓、水井坊博物館(中國成都,2013年)和西村大院等專案(後者是他體量最大的作品)。那場不幸還催生了他迄今為止體量最小的作品——胡慧姍紀念館(中國成都,2009年),建築造型是永久性水泥構築的救災帳篷,其意義不僅在於紀念在地震中遇難的一名15歲女孩,也銘記了整個國家的集體哀思。
獎項主辦方凱悅基金會主席湯姆士·普利茲克評論道:“劉家琨從建造過程和建築功能這兩方面來提升精神境界,並培育聯結社群的情感紐帶。他的建築蘊含著智慧,哲學地超越表面,揭示了歷史、材料和自然是共生的。”

胡慧姍紀念館, 照片由Iwan Baan提供
劉家琨的職業生涯橫亙約四十載,完成了三十多個專案,涵蓋學術和文化機構、城市空間、商業建築和城市規劃,遍佈全國各地。他的重要作品還包括建川博物館聚落之鐘博物館(中國成都,2007年);重慶四川美術學院新校區設計系(中國重慶,2006年)、南京國際建築藝術實踐展客房中心(中國南京,2012年)、成都高新區天府軟體園交流中心(中國成都,2010年)和文裡松陽三廟文化交流中心(中國麗水,2020年)等。
劉家琨是普利茲克建築獎的第54位獲得者。他出生於中國成都,是1999年成立的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創始人,至今仍在家鄉生活和工作。頒獎典禮將於今年春天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阿布扎比舉行,頒獎影片將於今年秋天面向全球釋出。5月還將舉行2025年獲獎者講座和專題討論會,屆時將透過線上和線下方式同步向公眾開放。

建川博物館聚落之鐘博物館, 攝影:畢克儉

評審詞
普利茲克建築獎旨在表彰建築師在建築設計中所反映出的天賦、遠見和責任感,及其透過建築藝術對人類社會和人居環境所做出的持續和卓著的貢獻。
面對快速演變的社會和環境挑戰,全球建築界正在苦苦尋求著應對舉措。劉家琨給出了令人信服的解答,他的答案頌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也彰顯著他們的集體身份認同和精神追求。
劉家琨的作品以其深刻的連貫性和穩定的素質,擺脫了各種美學或風格上的束縛,對新世界進行了想象和建構。他所首倡的是一項策略而非某種風格,從不依賴於重複的的方法,而是基於每個專案的具體特徵和需求,以不同的方式進行評估。換言之,劉家琨立足當下,因地制宜地對其進行處理,甚至為我們呈現出一個全新的日常生活場景。除了知識和技術之外,他為建築師的工具箱增添的最強大的工具是常識和智慧。

西村大院, 照片由存在建築提供
建築環境往往難以兩全其美。對於人類的共同生活,雖然提高密度似乎是更可持續的解決方案,但空間的稀缺通常意味著生活質量低下。劉家琨從共生的角度重新審視了密度的基本原則,給出了一個能夠平衡相互矛盾需求的設計巧思。透過成都西村大院等革新性的專案,重塑了公共空間和社群生活的正規化。他首創了既獨立、又共享的全新共同生活方式,其中密度不再是系統開放性的對立面。他的設計還實現了應變、擴充套件和可複製性。劉家琨的設計擁抱並強化由使用者帶入其中的生活方式,從而創造出被公眾活化的建築。

文裡·松陽三廟文化交流中心, 攝影:王廳
在劉家琨的作品中,身份的定義既關乎個人,也關乎人們對特定地方的集體歸屬感。他重新審視了中國傳統,摒棄了懷舊與含糊,而是將其作為通往創新的跳板。對他而言,身份是指一個國家的歷史、城市的印記和社群的遺蹟。與此同時,他將本土和全球維度相結合,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他所設計的那些巧妙而令人難忘的博物館——例如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和成都水井街酒坊遺址博物館——這些全新建築既是歷史記錄,也是基礎設施;既是景觀,也是非凡的公共空間。在成都胡慧姍紀念館的設計中,他理解到身份認同關乎集體和個人的記憶,巧妙地將個人視角提升為場所營造的基本要素,喚起心靈層面的共鳴。

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 照片由存在建築提供
劉家琨追求的技術既非高技也非低技,而是立足於本地智慧以及可用材料和工藝的“適宜技術”。從早期作品開始,他就打破了當時主流的建築語言,著眼於就地取材,引入了“簡便易行”這一要素。他在用料方面樸實無華,讓建材直接袒露其真面目——因為真材實料無須矯飾或維護。這一策略還讓建築物無懼因歲月流逝而引起的衰敗感——因為它們的體內蘊含著集體的記憶。
劉家琨在現有的文化和社會資源基礎上,加入了自然因素,在既有景觀中創造了新的景觀。從西村大院到瀘州二郎鎮天寶洞區域改造,再到成都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建築環境和自然環境相互依存,遵循了中國最古老的哲學和傳統。
劉家琨接納而非抵制反烏托邦/烏托邦二元論,他向我們展示了建築如何在現實和理想主義之間達到協調,將本地解決方案提升為普世願景,並創造了一種語言來描述一個社會和環境公正的世界,為此,我們授予他2025年度普利茲克獎。

二郎鎮天寶洞區域改造, 照片由存在建築提供

獲獎者簡介
普利茲克建築獎宣佈,來自中國的劉家琨榮獲2025年度普利茲克建築獎,該獎項在國際上一直被視作建築領域的最高榮譽。
劉家琨的建築之路既非循序漸進,也非意料之中。
1956年,他出生於成都,童年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成都第二人民醫院裡度過的,他母親是那裡的一名內科醫生。他幾乎所有的直系親屬都是醫務工作者,而他本人卻對創造性藝術表現出了興趣,不斷透過繪畫和文學實踐探索世界,最終在一位教師的引導下,選擇了建築作為專業。
十七歲那年,他作為一名知青被分配到農村從事農業勞動。在那時,他覺得生活無足輕重,到1978年他被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後更名為重慶大學)錄取。毋庸諱言,當時他並不完全理解成為一名建築師意味著什麼,只是“就像一場夢,我突然意識到自己的生命變得重要了”。

照片由劉家琨提供
劉家琨於1982年畢業,獲得建築學工程學士學位,併成為轉型時期第一批肩負重建國家重任的高校畢業生。職業生涯的初期,他被分配到成都市建築設計研究院,並自願短期外派到了位於世界屋脊之上的西藏那曲(1984-1986年)。他回憶道:“當時我主要的長處是好像什麼都不怕,另外我還能畫畫和寫作。” 在那曲以及此後的幾年裡,他白天干建築設計,晚上則是作家,全神貫注於文學創作。
他一度幾乎完全放棄了建築專業,直到1993年參加自己大學同窗湯樺在上海美術館舉辦的個展時,才重新燃起了對建築的熱情,並激發出一種完全不同的心態:自己也可以從主流的社會美學中偏離。在他看來,這種認知上的轉變——即建築環境可以作為個人表達的媒介——是自己建築生涯真正萌發的時刻。他很快就迎來了思想成長最顯著的階段,與同時代的藝術家羅中立、何多苓和詩人翟永明等人共同切磋建築的作用和力量。

照片由劉家琨提供
“我一直渴望能像水一樣,不拘泥於任何固定的形式,滲透到當地的環境和場地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水會逐漸凝固,化為建築——甚至有可能演化為人類精神創造的最高形式。然而,它仍然保留了那個地方的所有特性——無論是好是壞。”
劉家琨於1999年在成都成立了家琨建築師事務所,他堅定地秉承著建築的超越性力量,同時又認識到它是社群、精神、傳統和現狀的產物。“身份的定義既關乎個人,也關乎人們對特定地方的集體歸屬感。劉家琨重新審視了中國傳統,摒棄了懷舊與含糊,而是將其作為通往創新的跳板,”2025年度評委會在評審辭中指出:“他創造的這些全新建築既是歷史記錄,也是基礎設施;既是景觀,也是非凡的公共空間。”

照片由劉家琨提供
在約四十年間,劉家琨和他的團隊在中國各地打造出三十多個專案,涵蓋了學術和文化機構、城市空間、商業建築和城市規劃,並被選中負責蛇形畫廊首次巡展北京展亭(2018年)的設計工作。
“寫小說和做建築設計是完全不同的藝術形式,我並沒有刻意將兩者結合起來。然而,或許是由於我的雙重背景,它們在我的作品中有著內在的聯絡——比如我在設計中對於敘事性和詩意的追求。”建築師表示。
他的文字作品包括探索烏托邦與人類生活的衝突的《明月構想》(時代文藝出版社,2014年)、《敘事話語與低技策略》(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7年)、《此時此地》(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2年)以及《我在西部做建築嗎?》(今天編輯部,2009年)。

照片由劉家琨提供
劉家琨的作品曾多次參加國際展覽,其中包括“第20屆世界建築師大會——中國青年建築師實驗性作品展”(1999年,中國北京);“土木:中國青年建築師展”(2001年,德國柏林);“都市營造——2002 上海雙年展”(2002年,中國上海);第一屆、第三屆和第七屆“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2005年、2009年和2017年,中國深圳);第11屆、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2008年和2016年,義大利威尼斯);第56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2015年,義大利威尼斯);“此時此地-成都|劉家琨:選集”(2015,德國柏林);“超融體——成都雙年展”(2021,中國成都)。
目前,他在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擔任客座教授,並曾在法國巴黎建築與遺產之城、美國劍橋的麻省理工學院、英國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以及國內領先學術機構發表演講。他所獲獎項包括:遠東建築獎——傑出獎(2007年和2017年);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創作大獎(2009年);《建築實錄》第三屆“好設計創造好效益”中國獎(2010年);WA中國建築獎——WA城市貢獻獎優勝獎(2016年);2020自然建造——實踐成就獎(2020年);2020三聯人文城市獎——公共空間獎(2020年);以及2021 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之遺產文脈新設計獎(2021年)。
劉家琨在成都生活和工作,透過自己的作品惠及人們的日常生活。

普利茲克建築獎
普利茲克獎(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又名普利茲克建築獎,是由傑伊·普利茲克(Jay A. Pritzker)和妻子辛蒂發起、凱悅基金會所贊助的於1979年設立的建築獎項。

普利茲克建築獎獲獎者及創始人、常務理事、評審等 © Pritzker Prize
該獎項表彰一位或多位當代建築師在作品中所表現出的才智、想象力和責任感等優秀品質,以及他們透過建築藝術對人文科學和建築環境所做出的持久而傑出的貢獻。普利茲克獎是建築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

歷屆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 © Pritzker Prize
普利茲克建築獎在許多程式上以及獎金方面都參照了諾貝爾獎,獲獎者可以得到10萬美元獎金和一個正式的獲獎證書,自1987年開始還增加了一枚銅質獎章。這枚普利茲克建築獎章是根據路易斯·沙利文的設計而鑄造的,他是芝加哥著名的建築師和公認的摩天大廈之父。獎章的一面是獎項的名稱,另一面則刻有三個詞:"堅固、價值和愉悅",呼應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提出的三條基本原則:堅固、實用和美觀。

獎章 © Pritzker Prize
正式的頒獎儀式每年舉行一次,通常在5月份,地點選擇在世界各地著名的建築物內。應邀出席頒獎禮的嘉賓來自世界各地和主辦國,儀式內容包括主辦國名人致歡迎辭、評審團主席發表評語、湯姆士·普利茲克頒獎,以及得獎者致謝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