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獨立書店大賞——純主觀,無權威

這些年出門旅遊,逛當地書店總是一個重要主題。一個城市書店的數量多少,地理分佈,選書風格等等,都會透露出很多關於這個書店,這個社群,和這個城市的故事。
紐約的書店當然尤其值得逛。一住進酒店,谷歌地圖關鍵詞bookstore一搜,就被小小的曼哈頓島上密集分佈的書店驚喜到。生活在以人為單位,以步行和公共交通為主要移動方式,文化生活豐富的城市,真是幸福。
兩年前的紐約之行已經去了一些書店,於是這次有了取捨。舍掉的比如號稱紐約最大獨立書店的Strand,以及算得上網紅的亞裔主題書店 Yu & Me。前者大則大矣,沒什麼性格,彷彿另一家Barns and Nobel。後者主題鮮明,但亞裔主題的歷史縱深和題材廣度都差強人意,和之前伯克利小小的東風書店還有差距。
第一天傍晚在中城的酒店附近覓食,路過洛克菲勒中心的McNally Jackson當然要進去看看。 McNally Jackson這些年做的風生水起,分店開了若干家。洛克菲勒這家身處遊客聚集地段,選書明顯在迎合旅遊者的興趣,比如紐約主題書架很大。除此之外,就是一家正常書店的樣子,並沒有特別突出的地方。我想找到一本新書,Stacey D’ Erasmo The Long Run, 店裡還沒有。

第二天父子倆要看歐洲盃和美洲盃,我果斷獨自行動,一路向南,直奔格林威治村的Three Lives,這是上次來的時候給我留下印象最好的一家書店,店名取自Gertrude Stein的一本書。時至今日,這家已經有半個多世紀曆史的小書店絲毫沒有與時俱進。他們的網站簡陋,除了對書店的簡短介紹,幾乎沒有功能。在絕大多數書店都在社交媒體上勤勞吆喝的今天,他們卻壓根沒有社交媒體賬號。
但與大勢逆行,不一定就會被淘汰。每次來Three lives,店裡的人都挺多。書店並不大,空間越有限,對書的選擇和擺放越重要。Three Lives的選書強悍到基本上隨手抓起的任何一本書,都可以放心買下。
今日的大部分實體書店,尤其是全價銷售非二手書的書店,擺放最顯著,佔據主要空間的書都是最近出版的新書,以及暢銷書。這很容易理解,書店需要掙錢才能生存。老書的售價低,也沒有新書剛上市自帶的人氣。放在那裡佔地方,單位空間的利潤自然有風險。
three lives不知哪來的底氣,只賣自己認為最好的書,無論出版於何時。於是,在遊記類書架上,我會看見何偉,保羅.索魯,簡.莫里斯的一系列老書。這在其他書店是很少見的。我們可以幫你訂,那些店員會告訴你。但對大部分人而言,這就失去了要在實體書店用全價買書的意義。此般購書,需要的就是一股當下的衝動。

Three lives不管不顧的另一個選擇,是隻有一個小小的童書書架,而並非像大多數書店那樣給童書專門供奉一塊空間。畢竟,在不看書不買書,電子書氾濫的今天,童書還算是很多家長拒絕退讓的紙質書陣地。這些在很多人看來,都是一個獨立書店的冒險行為。
那他們哪兒來的底氣呢?顯然就是選書了。用嚴肅的態度去選書,陳列,會讓人在走進書店的當下,就能感受到,繼而下意識的心生尊經,對人的和對書的。於是我會更細緻的將眼光在每一本書上停留更久,瀏覽每一本密密匝匝數排擺放的書脊,確保不遺漏任何一本。因為更加耐心和深入的投入關注,驚喜就會越多。我也發現,每個人在店裡停留的時間都很久。店裡關於書的交談也常發生。這就好像真正好內容的影片節目,就是有力量讓人心慢下來,讓人根本無法用1.5倍速去觀看。

那本在 McNally Jackson 沒有找到的The long Run, 我一轉身就看見靜靜擺放在那裡。人們來書店的意義之一,是和好書相遇。好書和是否暢銷,何時出版,毫無關聯。好的書店,有能力讓時光慢下來,帶人們看見未知的存在。而這兩者之間,本也有著微妙的關聯。
離開Three Lives,走到了附近的Left Bank BooksBookmarc,個性十足, 但並不對我胃口。

接著步行,來到Smith街的McNally Jackson,比洛克菲勒的那家更大,書也更全面平衡,二樓小小的哲學,文學評論區值得細看。但我似乎對感覺大而全的書店就會感覺乏味。雖然著實逛了一陣子,但只買了一本書。

然後是Housing Works Bookstore Mercer St. Books,前者有明確的價值理念,倡導的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書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後者是典型的藏書龐雜的二手書店。我當時轉了一天又累又餓,沒力氣和時間慢慢看,匆匆離開。

兩年前去過的書店裡,這次返回的另一家,是兒童書店Books of Wonder。有歷史,有態度,店員各個都是童書專家。堪稱兒童書店的典範。在在也確實快速進入狀態,讀到不肯出門。
有一說一,兩年前看就是門上掛著的書店招牌,看著那麼“臨時”, 咋還沒換呢?

幾個月前《紐約客》有一篇文章,Our Favorite Bookstores in New York City, 文中彙集了這本雜誌的編輯和作者們在紐約常去的書店。其中有好幾家在布魯克林,於是爸爸和在在去Bronx zoo的那天,我一個人坐著地鐵,過河去布魯克林。

Books are Magic。和Ann Patchett在田納西的Parnassus books類似,這家書店的主人是作家Emma Straub。的確如文中所能描述的,書店有一種cozy vibe。有朋友在店裡偶遇,附近居民來拿定了的書。童書區域較大,符合社群一部分的考量。但選書部分,還是側重新書暢銷書,並無驚喜。

相較之下,我更喜歡不遠處的Greenlight Bookstore,選書更酷更硬更Brooklyn。看書店活動的通知,發現剛結束的兩場中有一場是我正在看的Frostbite, 另一場是很想看的Becoming Earth, 而且對談嘉賓是一流的科學作者Carl Zimmer! 好感增加。

不知道你們心裡有沒有一本或幾本書,是衡量書店選品的金線。Andrew SolomonFar From the Tree就是我的那條線。願意給十幾年前出版的這本大磚頭留出位置的書店,會讓我覺得踏實。更別說旁邊還有Oliver Sacks, Michael Pollan, Sapolsky以及Sex at Down作伴。

鑑於之前逛的兩家McNelly Jackson風格有差異,就對第三家多了個好奇,還好去了。儘管身處商場,但這家MJ一進門右手的幾個書架快速籠絡了我。敢在一進門就放幾架子經典社科,文學,藝術類書籍,這是要服氣的。同樣是紐約主題,卻比洛克菲勒那家的紐約主題厚重也有趣的多。那本2003年出版的Low Life: Lures and Snares of Old New York我真是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其他區域的選書,和另兩家相比,也更有性格。讓我猶豫了很久的書有好幾本,都是又厚又老還脾氣還不好的那種,比如保羅.奧斯特寫序的Joe Brainard文集,以及好幾本Christopher Hitchens和卡爾.薩根。

最後一天,和朋友約在格林威治村附近,於是去了久聞大名的Rizzoli。書還行,尤其是藝術和文學類。但店裡過於精緻高雅,財大氣粗的樣子,我有點無福消受。趕緊又去了Three Lives重歸質樸。也對這趟紐約之行的書店們做個告別。

飛機降落舊金山,迎面而來的是和city lights齊名的Green Apple Books。Here we are , SF。論機場書店,三番完勝。管你城裡有多少個性十足的牛X書店,JFK裡還是爛大街的哈德遜雜誌攤。

剛到家,就看到Mac Barnett Insta上推薦了Sullaluna。這家書店在我們離開的那幾天剛剛開業,離three lives步行只有九分鐘。是一家經營義大利美食和售賣美麗有趣圖畫書的小店。咬牙切齒的後悔,但留點遺憾下次也有期待,也挺好。

在在這趟學會了一件事:所謂紐約客,就是過馬路不看燈,坐地鐵看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