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了一圈大廠總監,我悟透了一個殘酷真相

簡歷再靚、作品集再厚,也抵不過面試官追問一句“你當時為什麼這麼想”。作者連訪多位大廠總監後發現:AI 時代,執行即將被機器接管,企業只搶“會思考、會溝通、自驅強、能抽象”的四種人。
———— / BEGIN / ————
這問題問的挺好的,我也一直很想寫。
說實話,關於這個問題,我之前跟一些大廠的總監、老闆們喝茶聊天,我們私下裡達成了一個共識,而這個共識,可能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必須面對的“殘酷真相”。
在如今這個環境下,大家真正想招的,越來越不是那些簡歷光鮮、作品集華麗的人。拋開那些硬邦邦的崗位技能不談,大家真正想看到的,覺得“這人,我要了”的,往往是下面這4樣東西。

會思考

我經常說,未來社會,人和人的差距,本質上是思考能力的差距。這話放在面試裡,就是黃金標準。
為啥這麼說?因為現在大部分崗位的工作,說直白點,執行層面的事,以後很可能慢慢被AI替代掉了。大家應該也都懂,但好像也沒啥辦法。如果你只是個“傳話筒”或者“人形隨身碟”,領導讓你幹啥你就幹啥,幹得再快,也只是個熟練工。對於資深崗位來說,這種“效率”在面試官眼裡,不但不是加分項,反而是減分項。
我現在面試時最怕遇到兩種人:
第一種人就是一問專案,他就說“這是產品提的需求,所以我這麼做了”。潛臺詞就是“別問我,我就是個莫得感情的執行機器”。
第二種人可能更要命,做個芝麻大的小改版,作品集裡卻堆滿了各種高大上的方法論,搞得像寫書一樣。說白了,這就是心裡沒底,想拿一堆黑話來鎮場子。其實我們一看就知道,這方案跟那些理論有半毛錢關係嗎?純屬包裝過度了。
那什麼叫會思考?
很簡單,就是你能把一個專案當成自己的事兒,像個創業者一樣去琢磨。
你得清楚這產品的前世今生,為啥要做這個功能,想解決什麼問題,現在有什麼坑。然後,你能有自己清晰的思路,哪怕這個思路很樸素。最關鍵的是,當你講起你的專案時,你是興奮的,是有自己想法的。別人一問到點子上,你能滔滔不絕,甚至能和麵試官就一個方案辯論起來。
這種狀態是裝不出來的。當一個人真正深入思考過一個東西,他的眼睛裡是有光的。面試官要找的,就是這種眼睛裡有光的人。

會溝通

很多人有個誤解,覺得能說會道就是油嘴滑舌。這其實不對,在職場裡,尤其是大公司,溝通能力本質上就是一種權力。
權力是啥?就是你說的話,大家願意聽,並且願意信。
我以前公司有個同事,跟我同級。那哥們是真厲害,一個屁大點兒的改動,他能從使用者心理、商業價值、技術可行性給你講得明明白白,邏輯嚴絲合縫,讓你覺得不按他說的做簡直就是犯罪。後來呢?人家現在是另一家大廠的設計Leader了。
他這種和前面講的作品集包裝還不大一樣,他厲害的地方是邏輯能自洽,且能表達準確,這事其實不簡單。
會講故事,有邏輯,這種人老闆一眼就能看到,不用他,用誰?
這事兒其實沒那麼玄乎。微信之父張小龍就說過,如果你不能在30秒內把一件事說清楚,說明你對這事兒的理解還不夠。面試也是一樣,你得學會講重點,有層次。比如多用“第一、第二、第三”,就別像一鍋粥一樣全倒出來。
在職場中,大家表面上經常瞧不上PPT寫的好的人,總覺得那人就只是彙報講的好,就晉升快,老闆們都是眼瞎嗎?其實真不是,老闆視角和員工視角經常是反著來的。這個話題能講的東西可太多了,這裡就不延展太多,大家想看的話,再單獨寫一篇。
還有個小技巧,面試是交流,不是彙報。別一個人在那突突突講個沒完,要時不時停一下,看看面試官的反應,問問他“您覺得這塊兒怎麼樣?”或者“我這麼講清楚嗎?”。把節奏帶動起來,讓他參與進來,並順著你的思路來,這才是高手。

有自驅力

我以前在星球裡有分享過,微信的面試官有個說法,我深表認同。他說,很多人的起點和水平其實差不多,但幾年後差距就拉開了,為啥?核心原因就是自驅力。
啥叫自驅力?就是不用別人抽鞭子,你自己就嗷嗷往前衝。
他見過一些候選人,常年堅持寫部落格、做總結,甚至有人能堅持一兩年每週都更新。當面試官看到一個人能這樣雷打不動地做一件事時,內心是非常震撼的。
這說明什麼?說明這個人有極強的內在驅動和熱愛。這種人,就算他現在能力有欠缺,但只要給他時間,他遲早會變得非常非常牛。因為他自己會想辦法解決問題,自己會去學習。這種人,誰不想要?
我自己就是受益於此。我自己當年進騰訊,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面試官看到了我朋友圈堅持了100天的練習打卡,看到了我寫的公眾號。這些東西沒法作假,是一個人時間和熱情的沉澱。
這也解釋了為啥大公司的同事普遍都挺好相處。因為經過一輪又一輪的篩選,能留下的,不光是能力強的,更是“同類人”。大家都相信長期主義,都願意為熱愛的事情投入,合作起來自然就順暢。
所以很多管理者後來都得出一個血淚總結:團隊只能靠篩選,培養一個成年人太難了。
一個人的能力可以培養,但他的價值觀、他的熱情、他的自驅力,是刻在他骨子裡的,幾乎沒法改變。

抽象化能力

最後一個,叫抽象化能力。這詞聽著有點裝,說白了就是提煉規律的能力。
職場新手往往是做完一個專案就完了,就跟狗熊掰棒子一樣,掰一個丟一個。
但資深玩家不一樣,他做完一個專案,會停下來琢磨。這裡面有什麼門道?哪些流程可以最佳化?哪些經驗可以複製到下個專案裡?
就像牛頓看見蘋果掉地上,普通人撿起來吃了,他卻能從中抽象出“萬有引力”這個概念。
這就是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差別。能把具體經驗,提煉出方法和流程,能把這些東西複用到別的專案裡去。提升一個維度,你的影響力才能真正被放大。
最後再多聊幾句。
說到底,一場面試,短短一小時,面試官看到的都是冰山一角。但真正優秀的面試官,會想盡辦法去看水面下的那部分。
你的思考深度,你的溝通效率,你的內在驅動,和你總結提煉的能力,這些東西共同構成了一個叫潛力的東西。這個大家應該是有共識的。
———— / E N D / ————
本文來自公眾號:彩雲譯設計 作者:彩雲Sky
👇 想要第一時間瞭解行業動態、面試技巧、商業知識等等等?加入產品經理進化營,跟優秀的產品人一起交流成長!
———— / 推薦閱讀 /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