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奴隸社會的第 3967 篇文章


Photo by Ilya Pavlov on Unsplash
作者:VIVI,8 歲女孩的媽媽,努力在與孩子的對話中尋找自己。本文來自:VIVI的麥克風(ID:xxdzcmm)。
今天是楊先生的生日,昨天晚上,娃悄咪咪地問我,明天做蛋糕嗎?
我說,最近比較累,不太想做,要不買一個?
娃說,行,那你查查明天蛋糕店幾點開門,如果 7 點開門的話,你就 6 點半叫我,我們一起去買。
我查了一下,蛋糕店 8 點開門,就告訴了娃一聲。想到她平時都得睡到日上三竿的,我也沒把一早買蛋糕的計劃放在心上。
今天,我早早地醒了,爬起來換個地方刷會劇。7 點半剛過,就聽著房間裡有聲音。不一會就看到娃起來了,問,什麼時候出發給爸爸買蛋糕?
我們倆臉也沒洗,悄麼聲地穿上衣服,躡手躡腳地出了家門。
趕到蛋糕店,正好開始營業,我們選了一個樹莓蛋糕,娃還給爸爸選了一塊 happy birthday 巧克力,我們又悄悄地回了家。

最近,我時常感受到女兒愛的能力。
有一天中午吃過午飯,我倒在沙發上,娃問,要不要一起玩個遊戲。我說,最近太累了,我想睡一會。
她看了一眼說,那你好好休息,等會我叫你。說完,她還走到我身邊,親了我額頭一口。
那一下,讓我感受到了自己被愛著。
這種愛,不是孩子為了獲得認可對父母的示好,而是來自一個獨立的人對另一個人的關心。
在這樣的關係裡,我不需要時刻去做總能扛事兒的媽媽,我可以成為了一個脆弱的、需要照顧的人。
我想起經常看到的一句話,一個家最好的狀態,是爸爸愛媽媽,媽媽愛孩子。
以前,當我掙扎在育兒的困境中,被困在媽媽的角色裡,想要努力成為一個完美的超人媽媽,渴望得到來自另一半的支援,對這句話,不能認同再多。
但現在,我開始覺得,這樣的狀態談不上不好,只是不夠好。
一個家最好的狀態,應該是每一個人都有能力付出愛,同時,也都能夠得到愛。就像每一個人都是關於愛的蓄水池,裡面時刻有水流入,又有水流出,不斷流動,讓這片水池保持新鮮和活力。
可是,很多人可能會說,自己付出愛了啊,只是很少得到回應,另一半不理解,孩子很叛逆,又該怎麼辦?


我們付出的,不一定是愛?

記得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帶娃出門,臨近天黑,朋友的娃想坐船。朋友一會說天快黑了,一會說回家太晚了,但娃似乎就是不為所動,還是想要划船。
朋友跟我說,這孩子就這樣,固執,根本不在乎別人的感受。朋友也表示困惑,為什麼自己這麼照顧孩子,考慮她的想法,可孩子就是不在乎自己?怎麼就養了一個白眼狼。
付出感和犧牲感不是愛
在我們家,我一直跟楊先生和娃說的一句話是“永遠不要帶著犧牲感去做事”。
在很多次面臨關鍵選擇時,無論是孩子上學,我想換工作,指導我們作出決定的一個關鍵原則,就是不帶任何犧牲感去選擇。
我始終覺得,一旦有了犧牲感,就會求回報。但事實已經鑄成,而且是犧牲感是非常主觀的體驗,所以回報就變得毫無標準。
這種犧牲和付出的感覺,會在任何自己感受不到滿意的時候浮出水面,化成對另一方的指責和抱怨。
於是有了,我付出了這麼多,你為什麼不爭氣;我為你放棄了工作,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
前一段時間,有一個朋友問送女朋友什麼價位的禮物合適。我給他的建議是,送禮物的標準是,送出去沒有回報自己也不會後悔,你能承受的價位是多少,送禮物的上限就是多少。
對於孩子也是一樣的,你為孩子付出多少,取決於那個產生犧牲感的邊界是多少。一旦產生犧牲感,付出便不再是單純的愛。

控制不是愛
前幾天,看到一箇舊聞,講的是最小大學生張炘陽的故事。
從小被稱為神童,10 歲上大學,13 歲讀碩士,16 歲讀博士,可最後卻是沒工作,啃老,跟父母關係不和。
很多人說,智商高的人,要麼報恩,要麼報仇,似乎是人性本就如此涼薄。可他的成長,讓我看的倒吸一口涼氣。
10 歲,在還不懂大學是什麼,更分不清 985 和 211 的時候,他就被父母安排進了大學。
之後導師建議德國留學,但父親更希望保住“最小研究生”的稱號,又給他安排上了研究生。
他的人生,不是個人演繹的結果,更像是被父母導演的作品。
當然,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我們沒有這樣的苦惱。
但仍然逃不過的是,小時候無法左右吃什麼,長大了無法決定學什麼,畢業無法選擇做什麼。
只因為每一次父母的干涉和苦口婆心都冠有四個字“為了你好”。
可是不是為了你好,父母說了不算,得聽孩子說,如果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沒有積極的體驗,所謂的“好”越多,孩子身上的枷鎖也就越重。


什麼是愛?

付出了很多,但孩子沒有學會愛別人,是因為我們給孩子的其實不是真正的愛,那真正的愛是什麼?到底怎樣的互動才能讓孩子獲得愛,並且收穫愛人的能力呢?
有我
給予孩子真正的愛,首先要有穩定的自我。
很多人覺得養育孩子精疲力盡,有種自己被掏空的感覺,不只是因為照顧另一個生命真的很累,更多地是因為沒有把愛自己放在首位。
我們需要先照顧好自己,形成穩固的自我,才能不斷地生成力量,去滋養孩子。
一年多前,我來蘇黎世,很多人覺得,我是為了孩子作出的選擇。但我非常清楚,這個決定和孩子無關。
有很多人問我,孩子未來怎麼辦?回國還能跟得上嗎?我說,我也不知道。
可能有人會覺得我不負責任,這種對孩子影響這麼重大的問題,怎麼可以不考慮好。
可是對於我來說,照顧好自己,先為自己而活,才是養育好孩子的前提。這是“有我”。
無我
“有我”讓我們構建了穩固的自我根基,就像大樹生成了根系,讓自己穩穩紮根。
但給予愛的過程,卻不是用堅定的自我去影響和左右他人,更像是一個“去我化”的過程。
所謂“去我”,就是在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淡化自我的存在,拋開自己的感受,克服自己的恐懼,全然進入孩子的世界。
當我們帶著“我”的面具和孩子互動,在孩子身上看到的其實不是孩子,更多的是自我的投射,此時我們釋放的,不是愛,而是自己的恐懼和焦慮。
只有當我們真的放棄自我,才能看到孩子是什麼樣,也才能知道孩子想要的、需要的到底是什麼。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願意接受真實的自己,是愛的起點,也是愛的終極目標。

晚上回家路上,娃邊走邊說,知道我為什麼選擇來到你們身邊嗎?因為我看到你們兩個喜歡旅行,我覺得來到你們身邊,你們肯定也會帶我旅行的。
頓了一下,她繼續說,不過這個都不是最重要的,不旅行也行,我知道你們會愛我的,我想要一個愛我的爸爸媽媽。
我問,那你得到了嗎?
娃說,得到了。
當媽媽的這 9 年,最大的成就感不是我把另一個生命打造成了別人眼中“優秀”的樣子,而是我讓另一個人長成了一個獨立的個體,並從她那裡,收穫了愛。
– END –
推薦閱讀



各位讀者朋友,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歡迎點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呀。投稿或者商業合作的朋友,請郵件聯絡([email protected])。
記得點一下在看和星標哦,期待每個清晨和“不端不裝,有趣有夢”的你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