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5種“愛”,正在把你的孩子越推越遠

作者:顧問型家長(小D、雪莉
來源:顧問型家長修煉手冊
(ID:parentsGUIDE88)
沒有父母不愛孩子。但我們或多或少,都感受過愛的沉重。
那種“我都是為你好”的嘆息,那種“我犧牲了那麼多”的語氣,那種“你要聽我的別出錯”的安排,有時不是愛得不夠,而是愛得太滿、太密、不留空間。
而你的孩子,可能也有同樣的感受。只是他們不會說,只是他們在悄悄後退。
有時候,讓孩子想逃的,恰恰是我們最用力的“好心”。
01
“我為了你放棄了一切”,

孩子只感到愧疚和沉重

“有些父母,總在用自己的‘付出’討孩子的感恩。”——B站高贊評論
你可能聽過這樣的家長——
“我辭職陪讀,哪怕自己抑鬱了也堅持。” 
“我這輩子沒想過自己,就想他能有出息。”
可孩子聽著,只是越來越沉默。
因為你所謂的“愛”,其實像一筆情感債務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情緒交換賬戶”:當孩子長期活在“我欠父母很多”的敘事裡,他就很難輕鬆地建立自我,只能焦慮地努力,不敢失敗,不敢做自己。
你說“我不要回報”,但你眼裡的失望、口中的“我全是為了你”,孩子都聽得清清楚楚。
“我媽總說‘我什麼都為你犧牲了’,可是我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做。做不好焦慮,覺得揹負了好多東西,覺都睡不好。”
這是一位15歲孩子,在諮詢時掉眼淚說出的話。
02
“聽我的沒錯”,
他失去的不是自由,是信任感
“當父母以‘過來人’的身份否定孩子的選擇,他也會學會不再信任自己的判斷。”——心理學家陳海賢,《了不起的我》
很多家長都在“愛”的名義下控制孩子的生活:
哪門課該選,哪本書該讀,哪所高中、大學該去,甚至以後做什麼工作都安排妥當。
他們說:“我只是希望你少走彎路。”
但人生的意義,不是為了“避錯”,而是學會如何修正錯誤
一個從小被安排一切的孩子,長大後最怕的,不是失敗,而是沒人告訴他該怎麼選了
控制式的愛,是以“我經歷過,所以我更懂”的姿態,把孩子壓成了自己經驗的複製品。
但問題是——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不是為了延續你沒走完的路。
“你說是為我好,但我從來沒在你的好裡,看見我自己。”
03
“你看看別人家”,
不是激勵,是羞辱
知乎上一個提問:“父母總拿我和別人比,怎麼辦?”下面有條高贊回答:
“我已經習慣了,我只是學會了閉嘴。”
比較式的愛,在中國家庭太常見了。
“你看看人家誰誰誰。” “你還玩?人家都在補習了。” “人家考了第幾,你才第幾?”
你以為你是在提醒他努力,但其實是在告訴他:
“你不夠好,你永遠不夠別人好。”
一次兩次還會爭辯,久了就麻木。孩子開始自我攻擊、自我懷疑,甚至自我放棄
因為他知道,不管他做得多好,你永遠看不見。
“你總拿別人說我不行,那我乾脆爛給你看。”
這不是“頂嘴”,是最後的反抗。
04
“哭什麼哭”,
他收起的,是情緒,也是自己
“不能表達情緒的孩子,長大後也很難表達愛。”——斯坦福大學親子關係研究
在很多家庭,孩子情緒一上來,家長怕孩子太軟弱,立刻打斷:
“男孩家家的,別哭丟人。” 
“就這點事至於嗎?”
或者考好一點,回來急切和父母分享,但父母就怕他驕傲:
“成績上來一點就得意了?還有比你高的啊?”
我們以為這是在訓練他堅強、謙虛,其實是在教他否定情緒、否定自我。
你不讓他哭,他就學會了壓抑。你不讓他驕傲,他就覺得你完全沒有看到他的努力。
最終的結果不是“情緒穩定”、“謙虛謹慎”,而是情緒壓抑、自我懷疑。
“他連哭都不哭了,但也再沒和我說過一次真話。”
05
“你真棒”,
其實是在馴化孩子
“你誇的不是他本人,是你想要的樣子。”——作家李筱懿
這是最隱秘、最溫柔、卻最有殺傷力的一種“操控”。
“你真聽話。” 
“你這次考得好,媽媽最喜歡你了。”
表面是鼓勵,背後是設定——你必須這樣,才值得被我喜歡。
於是孩子學會了隱藏那些“不乖”的部分。
為了得到愛,他開始掩蓋真實、壓抑自我,只剩下順從和迎合。
你以為他是懂事了,其實他是在演一個你喜歡的版本。
最可怕的是:他會把這種“有條件的愛”帶到未來的人際關係裡。
愛變得小心翼翼,關係變得不對等,幸福變得遙不可及。
“我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樣,只知道你喜歡我聽話的樣子。”
06
寫在最後
知乎上有位高贊媽媽說:
“我終於明白,最失敗的愛,不是愛得不夠,而是我用十幾年的愛,讓孩子只想逃離我。”
這句話我讀了很多遍。
愛,本該是靠近。
如果你的孩子開始不說話、不回家、不親近,別隻盯著他的表現,問問你自己給出的愛,是不是太重了。
不是你不夠愛孩子,而是孩子沒有在你的愛裡感受到自己。
點個“在看”,願我們的孩子,在愛裡能自由呼吸;
也願我們,做一個不讓孩子逃離的人。
創作|顧問型家長·小D爸·小D媽支援|小D、雪莉
介紹|小D爸,教育碩士,正高階教師,曾從事本土、雙語、國際學校管理諮詢;小D,6年級學生

今日推薦
《讀不夠的奇妙故事書》全18冊
165個溫暖治癒的心靈故事
讀到它是孩子一生的幸運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milan-212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