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7天||520,用不變的愛,成就父母孩子共同的精彩

今天是520,諧音“我愛你”。許多事,出於愛。沒有愛,你就不用擔心,父母就不用操心,我也就不用用心在此每天給你寫文字。
說到高考的愛,我總會想起2016年6月11日的天空。
那天,北大博雅計劃考試在校內文史樓舉行。中午路過文史樓,看到頭頂藍藍的天空,白雲慢慢聚起,長成了愛心的模樣。慨嘆真是好氣象,名之曰:“博雅雲”。
那天下午,我去參加北大物理學院、化學學院的研究生論壇活動。為那個活動做出開創和連續貢獻的德高望重的前輩,是滿懷愛心、傳承80多年來父輩對祖國對母校關愛的鐘賜賢先生。在發言中,我特別講到頭頂的“愛心博雅雲”。
那天的日期也是如此特別。6月11日,是博雅考試的當天,是高考之後的第三天,而1898年6月11日,是光緒帝頒佈《定國是詔》宣佈設立京師大學堂的日子。
今天,說到“愛”這個主題,我便想起天空的這片雲。翻出9年前的朋友圈,送給今年的考生。
520,“我愛你”,愛不是虛的,愛是有主體的,也是有物件的。高考之時,社會、學校、老師、父母、同學、親友,整個空氣中都充滿了愛。今天,我想寫給父母,談談高考與父母的愛。
一、愛,是父母孩子之間永恆的不需改變不能改變也不會改變的主題;越是遇到高考這樣的重要考驗,越是要確保“愛”這個字的成色不能變。
有愛才有孩子,有愛才有家。
愛,是父母孩子家人之間永恆的、唯一不需改變不能改變也不會改變的主題,揭示了父母和孩子之間一切關係的根本和真諦。這些關係包括親子陪伴、高考陪伴,乃至未來的帶孫子孫女,養老人,包括經濟、生活、學習、成長各個方面,包括酸甜苦辣各種感情,包括橫到邊、縱到老、深到心的各種關係,最最根本的是一個字“愛”。
這個字,是處理父母跟孩子一切關係的總鑰匙總開關,是貫穿所有關係的靈魂和金線。
高考時期的關係,是父母和孩子關係的重要階段之一,但不是唯一,甚至都還算不上最重要的階段。
越是遇到高考這樣的重要考驗,越是要確保“愛”這個字的成色不能變,性質不能變,越是要回到初心,回到期盼生孩子、決定生孩子、抱著嬰兒在懷時的初心。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是初心,是後天這個社會賦予我們的定義和期盼。我們對孩子的初心,只是望子女成人,健康成長,平安幸福。
後天給我們的定義是定量的,高考就是定量的登峰造極,是孩子這輩子最直接最徹底最冷酷的一次被量化描摹,而我們對子女的愛,是定性的,根本不能用分數名次來衡量。我們沒有辦法也不可能去比較,小王的爸媽愛孩子更多一點,小李的爸媽愛孩子更少一點,小明的爸媽對孩子的愛排名年級第8,小紅的爸媽對孩子的愛排名全省第145;你也不能去承認,孩子小學時我們愛他/她更多一些,孩子大學時我們愛他/她變少了。不會的,孩子永遠是爸媽的愛,不能因各種外界的界定而改變。
這個不變,這種永恆,不僅是在自己心裡,而且要在外在的言行上,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感覺到、相信到。我們愛的是孩子,不是愛孩子的分數、名次,不是愛孩子的大學、專業,不是愛孩子未來的出息、顯貴。
要讓孩子永遠相信,即使高考考爛了,即使未來其他事爛了,世界坍塌了,孩子還有我們。
Family=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  ||胡蘿蔔畫,時6歲
二、這段時間,不是父母想著怎麼調教孩子、教育孩子、影響孩子,而是人的一輩子之中,父母孩子以親子這種最最單純的關係一起攜手奮戰的幾乎最後的時光,一定一定要倍加珍惜!
高考之後,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會有重大的甚至根本的改變。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後面不論考多少分數、上什麼大學,開啟的都是父母目送孩子走遠的人生。高考之後,大部分子女會離開父母所在的農村或城市,即使還在同一個城市,孩子開啟的遠行,也是不再逆回的人生新階段。從高考之後開始,父母更多的將是看著孩子的背影一次一次地走遠,而且,你最終會說服自己,不必去追。
孩子錄取大學後,很多家長聯絡我,擔心孩子能不能適應在大學的新情況。孩子們適應新生活是有一個過程,會有一些問題,但更普遍的問題,不是孩子不能適應大學,是父母不能適應孩子不在身邊的家庭。
上大學後的成長,父母幾乎完全插不上手。若是親子關係很好的家庭,孩子願意跟父母交流,每週打一兩次電話,那麼你就為自己的親子關係感到自豪驕傲吧。也有不跟家長聯絡的孩子,有對家長遮蔽自己朋友圈的孩子,甚至有與家長几乎反目為仇的孩子,無論去工作都行,就是不願回到家鄉父母身邊。
未來的未來,再次回到父母身邊(或者父母來到孩子身邊),那時的孩子,已經不僅僅是你的孩子了。他/她已經是別人的丈夫/妻子,別人的父親/母親,是某個企業的骨幹,某個地方的擔當。那時,你們的關係,即使美好如初,但已經不僅是父母與子女,必將牽連小家庭與大家庭、個人家庭與社會、一代人與另一代人的複雜關係了。
再回首,你還當孩子依然是曾經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實際上他/她早已不得不揹負起更多的負擔和牽連。
所以,這段時間,一定一定要珍惜。這是人的一輩子之中,父母孩子以親子這種最最單純的關係一起攜手奮戰的幾乎最後的時光。
這段時光,你可以做好記錄,可以珍記美好瞬間,可以翻出小時候跟孩子的美好時光,要讓孩子感受到愛,儲備更多的愛和美好,跟孩子一起來迎接高考,這個成人禮。
如果你有記錄,歡迎發給我。如果你願意,我會分享出來。這種感情的記錄和分享,是美妙的體現。我分享兩位北大學生家長的記錄,一篇是2015級數學學院學生爸爸的文章,《與孩子同行》;一篇是2017級工學院學生媽媽的文章,《陪娃這樣一步一步考上北大》。萬字長文,今天讀起來依然心潮澎湃。(點選本系列“頂你上個好大學”合集,裡面有多篇家長的文章)
三、這段時間,不宜特殊,平平常常就好,順順利利讓孩子發揮出最棒的自己;為了平常和順利,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
我在這些文章中,反反覆覆給孩子們說:考上北大不需要滿分,有些分數就是要扣的,有些好東西就是要被浪費的,分是常態,不要太貪心,不要求全求完美。家長也要有這個意識,而且家長畢竟年長二十多歲,我們的經歷已經更能讓自己,其實:分數並不能決定我們的未來
就我有過直接交往的數千名大學生而言,就大學表現、觀察到的幸福感、畢業後的發展而言,並不是高考分高的就更好,那些擦著線進來的,以前走自主招生、現在走強基降分進來的,都是頂呱呱的好。如果把決定他們在大學發展的因素排出來一個序列名次,列20個影響因素,高考分數都列不進來。
決定他們未來成就的,是他們身上具備的品質。這些品質是自己的,是必然的,分數的是外在的,偶然的。
這些品質包括哪些呢?不斷進取的精神,端正的人格品行,良好的情緒管理,不妥協的韌勁,適當的儀容談吐,感知和創造幸福的能力,良好的生活習慣,個人與朋友和外在關係的界限,朋友和夥伴的選擇能力,還有很多很多,都是未來更重要的本領和優勢。
真正理解並接受了這些認識,才會有更加坦然的心態。父母心態坦然了,才能更好地處理這個階段最大的親子關係問題——情緒問題。
遇到問題時,堅持三部曲:先緩解情緒、穩定情緒,再考慮是非,再選擇辦法。在這時,情緒,比一切具體的處理事情的辦法都更重要。情緒穩定,心情放鬆,父母子女一條心,你們都那麼聰明,有什麼問題想不明白、什麼困難能難住你呢?
所以這段時間,不要過多督促、不要貪多求全、不過日夜顛倒、不要過分干預、不要長吁短嘆、不要愁眉不展、不要絮絮叨叨……吃喝穿衣睡覺啥的也不必過於精心準備,只要略略注意,平平常常,保持常態就好。
有愛的日子,空氣都是甜的。一起戰鬥的日子,是最美的時光。
以前有首歌叫《相親相愛一家人》,裡面有句歌詞唱得好:“我喜歡一家人,心朝著一個方向眺望”。
這兩天在嶺南,昨天看到了蘇東坡住過的房子,今天用蘇東坡的兩句話,加上我自己編的兩句,送給有愛的父母和孩子。
回首向來蕭瑟處,
也無風雨也無晴。
都是人生好風景,
一枝一葉總關情。
開開心心,元氣滿滿,在愛的節日,迎接孩子的成人禮吧!
文末再次重複兩篇家長文章的連結,都是我多年的讀者、好朋友、大哥大姐,一位是爸爸、一位是媽媽。兩篇文章都很長,寫得都比我的文章好。你讀來體會一下,其中某些細節,定能讓你生些同感。
一篇是2015級數學學院學生爸爸的文章,《與孩子同行》;一篇是2017級工學院學生媽媽的文章,《陪娃這樣一步一步考上北大》
祝福你和你的孩子與這兩位家長和孩子一樣,金榜題名,心想事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