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衛生統計年鑑2010》顯示,1980—2009年,近50年中我國女性共使用宮內節育器2.86億次。


節育環的“前世今生”
和它的兩面性
節育環的“前世今生”
所謂的節育環,專業醫學名詞是宮內節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簡稱IUD,由於早期使用的大多是環狀,於是俗稱為節育環或避孕環。
節育環最早起源於古代阿拉伯和土耳其,當地的人們為了防止駱駝在沙漠長途旅行中懷孕,而在駱駝的子宮內放置小石塊,石頭不斷刮擦子宮壁,造成子宮炎症,讓胚胎無法正常著床。
所以,上環的原理就是透過異物刺激宮腔內產生無菌性炎症反應,使子宮內膜變成受精卵不喜歡的土壤,或者使精卵結合被抑制。

△宮內節育器的原理
在計劃生育年代,上環確實是經濟、方便、長效的避孕方式。從1980年算起,近30年間,我國女性使用節育環的次數接近2.86億次。
關於“上環”的兩面性
宮內節育器就像一件武器,用好了可以防身,用不好可能傷身。大家應該瞭解它的兩面性。👇
美國婦產科協會(ACOG)在指南中明確指出宮內節育器可以提供安全、有效、可逆、長期的避孕效果。具體來看:
隨著技術發展,節育環的副作用也減輕了。但一個本不屬於你身體的東西橫亙在你子宮內,真視若無物嗎?
常見的不良反應有以下幾種:

上環前要瞭解
具體型號及使用年限
如果你權衡利弊後,仍然想要採用宮內節育器避孕,那麼上環之前一定要先向醫生了解具體的型號及使用年限。
宮內節育器可以大體分為兩類
第一種:惰性宮內節育器(第一代 IUD)
:
由惰性材料製成,但由於避孕效果較差,1993年已經停止生產使用。
第二種:活性宮內節育器(第二代 IUD):含有銅離子、激素及藥物等成分,從而提高避孕效果,減少副作用,被廣泛應用。主要分為含銅宮內節育器和含藥宮內節育器兩大類。👇
含銅節育器:是目前我國應用最廣泛的宮內節育器。在宮內持續釋放具有生物活性、有較強抗生育能力的銅離子;從形態上分為 T 形、V 形、宮形、吉妮環等。

含藥節育器:將藥物儲存於節育器內,透過每日微量釋放提高避孕效果,降低副作用。目前我國臨床主要應用含孕激素宮內節育器和含吲哚美辛(indomethacin)宮內節育器。

例如,曼月樂,全名: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LNG-IUS),英文名Mirena。它透過每天定量釋放左炔諾孕酮,給子宮內膜營造出我已懷孕的假象,有效率和安全均較好。

敲黑板!節育環是有使用時限的!
不同材質的宮內節育器使用年限不同,不鏽鋼節育環可以避孕7到15年,塑膠節育環可避孕5年左右。例如曼月樂宮內節育器,能夠釋放5年時間的左炔諾孕酮。
未及時取出宮內節育器,除了影響避孕效果,還可能引起併發症。
然而資料顯示,中國女性平均帶環時間為20.96年,最長高達41年。

因為她們不知道,或者忘記了,或者從來沒有人告訴她們:節育環需要取出來。很多女性已經錯過了最佳取環時間。

過期的節育環可能會變形、移位、斷裂,嵌入子宮肌層,甚至跟肉長在一起。而絕經後,女性的生殖器官將逐漸萎縮,嵌入肌層的風險更大,取出更困難。
很多媽媽,要熬到腰痠背痛到坐立難安、陰道出血到影響正常生活,才勉強想起來去取環。所以,請適時提醒老一輩的媽媽們,別讓隱患留在她體內。
避孕這件事,男性不該缺席
關於男性結紮的誤區
提到女性避孕,絕育、上環、口服避孕藥似乎已經司空見慣了。
說到男性結紮,往往會引起爭議和質疑,人們擔心這會使男性失去男子氣概,甚至以太監相提並論。實際上,在生育這個問題上,男女之間一直存在著不平等。
2015 年,中國的計劃生育手術中,輸精管結紮術只佔全部手術的 0.6%;同年,美國使用輸精管結紮術的情侶佔情侶總數的 10.8%;在英國,這個數字是 21%。

△微博網友的這番經歷可以說人間真實了
關於男性結紮的誤區
有產科護士說:“我接生過上萬的寶寶,只有2個女人的老公,做了結紮。”
主要還是根深蒂固的思維偏見作祟。
誤區
絕育手術,是不是等於“閹”?
“雄風不再,秒變太監,等於閹割?”很多人認為結紮手術的操作物件是男性陰莖,從而對於男性結紮抱有極大的恐懼和排斥心理。
事實上,男性結紮,在醫學上有個更為準確的名稱:輸精管結紮術。即阻斷精子向外輸送的道路,使其無法進入精液,從而實現避孕目的。
扎的是輸精管,而產生雄性激素、維持雄風凜凜男性特徵的生殖器——蛋蛋、小弟弟依然是毫髮無損的。

誤區
誤區
誤區
最後,老育想說,避孕從來都不應該只是女性一個人的事,而無論什麼時候,男性都不應該缺席。既然沒有完美的避孕方法,尋找最適合自己的避孕方式,是一條需要摸索嘗試的漫漫長路。
感謝你讀到最後,點個“贊”+“在看”,並“分享”給更多人看。


文章好看就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