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自卑與超越》中的第一章講到了生活的意義。阿爾弗雷德認為生活的意義在於奉獻、對別人發生興趣和合作。這點我們再等會聊一聊,我先談談我看完第一章的感受吧。
當我看到阿爾弗雷德把生活的意義歸為正確和錯誤兩類時,我覺得非常奇怪。
生活的意義真的有對錯之分嗎?我覺得每個人只要開心健康地活著就是最好的意義
當我再看到他把精神病患者、罪犯、酗酒者、問題少年、自殺者、墮落者歸為失敗者,對那些生活意義和他相悖的人口惡狂言:“你是沒用的。我們不需要你。”我真的憤怒了。作為一個心理學家,他明明知道他口中所謂的“失敗者”“失敗”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來自他們的成長環境,但是他居然用如此刻薄尖酸的語言對他們妄加評論。不禁讓我懷疑他到底有沒有同理心。
我去和學校心理中心的一位老師進行了探討,她告訴我:“讀書這個事,就是和不同的作者以及他們的觀點相遇,和心理學沾邊的書,它往往會和作者的人性觀價值觀相關聯,一本書裡有你不理解或者不認同的部分是很正常的。”她還告訴我,作者並沒有把環境作為人走向不同結果的唯一原因,而是把個人選擇也作為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說,在同樣的環境影響下,不同的個人選擇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
是的。阿爾弗雷德自己自小患有身體缺陷,但是他自己卻能在心理學有如此建樹,也許他的人生意義就是要努力為這個社會奉獻。與他相似的,還有許多身體殘疾但是透過自己的努力最終過上了很好的生活的人,在大眾眼裡,這類人是勵志的,是值得尊敬的。而與他們相反的那類人,彷彿就是“可悲的”“失敗的”。但我個人認為,這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與失敗。我覺得不管自己當前現狀如何,只要自己能夠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每個人的生活都有自己不同的意義嘛。
此外,老師的這番話還給了我一個全新的視角:個人選擇也是人走向不同結果的重要因素。之前有個朋友說對我說:“我不理解為什麼你總能理解所有人。“
我覺得所有人做出某件事,哪怕這件事給別人造成了不好的影響,都一定有他自己的原因在裡面。所以當阿爾弗雷德把那些人歸為失敗者時,我生氣了。我覺得他們也有自己的痛苦難處,為什麼不能對他們多一些包容而要貶低他們?
但是在聽了老師的話之後,我轉念一想,個人選擇確實也非常重要。有很多和他們有同樣遭遇的人,他們中極少數人透過自己的努力逆風翻盤,為大眾所稱讚。也有不少人在惡劣的條件下依然有善良健全的人格,平平淡淡地過好自己的生活,這已經很可貴了。環境雖然對人有很大的影響,但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真正的核心是內心是否足夠堅韌。
所以,我現在倒也能理解阿爾弗雷德了。但我仍然會保持我的包容之心,只不過,或許我下次再遇到有很大困擾的人,我不會只和他說:沒關係,活著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我也許會和他說:加油,向前看!等你度過這段低谷時期,你可以努力讓自己生活得更好!
而關於阿爾弗雷德認為的生活的意義在於奉獻。他站的角度是一種人類生存、社會發展的宏觀角度。他認為奉獻可以讓社會發展更好,他認為合作可以讓自己和他人受益。但是,僅站在我們個人的角度,我覺得奉獻的前提是不用發愁生計問題。當我們連自己的生計都成問題的時候,活著才會變成當下最為重要的事情。我覺得他說的奉獻太過於宏大。
但是,在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做到一些小小的奉獻:比如在別人有需要時幫助他。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幫助到別人的時候時候自己會感到非常快樂。我們用自己微小的力量發光發熱,何嘗又不算一種貢獻?
-THE END-
文字|折花寄遠
排版|折花寄遠
圖源網路 侵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