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磊:歐盟對中國加徵關稅的真正受益者在偷笑

作者:肖磊看世界

看到歐盟對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確定要徵收為期長達五年的反補貼稅,也看到了這件事所受到的關注度,以及諸多的評論,確實是值得認真思考和研究的,今天跟大家稍微瞎扯一下我的一些閒聊,供大家打發空閒時間,不對的地方請批評指正。
關於這類“貿易戰”(暫時用這個詞吧)問題,很多時候我們有一個誤解,就是覺得這種貿易保護措施,是對自身的一個保護,是“弱者”的舉動之類的,其實很多時候,“貿易戰”往往是強者,或自認為的強者發起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顯示出自己的重要性,而且很多競爭力很強的企業,反而背地裡會支援“貿易戰”,這樣就類似於,要打仗了,還得靠我之類的。
所以看這種“貿易戰”,不能看表面,也就是不能看具體歐盟裡面哪個國家支援,哪個國家反對等,這個其實沒有意義(私下商量好就行了)。真正值得警惕的點在於,這段時間歐盟各個決策的背景,是整個全面的政治、經濟、產業的舉動,是值得深入探討的(瞎扯),投票那個不具有上綱上線的研究價值,因為完全是可以被“操縱”的。
當然,這還得慢慢說起,然後大家可能才會明白一些其中的,較為宏大的邏輯(瞎務虛)。
大家可能沒有注意到,在公佈對中國進口電動汽車關稅的最終裁決之前,歐盟還做了兩個非常重要的“外交”舉措。
一個是德國主導的,直接跟英國簽署了前所未有的軍事合作協議,包括駐軍和武器研發、共同防禦等等,這是非常罕見的。第二個是,歐盟迅速批准了對烏克蘭350億歐元的援助(以前總是找出很多反對者)。
這兩個舉措真正的邏輯在於,根本沒有太多阻力和雜音就可以迅速推進。也就是說,如果歐元區的幾個核心國家,真的想轉變對外政策,基本是沒有什麼阻力的。
那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歐盟整個全球戰略的轉變,促使這種轉變的因素有兩個,一個是俄烏衝突帶來的永久性挑戰,另一個是美國大選的不確定性。這一方面是說,歐盟自己能否單獨支援烏克蘭,需要體現出這種決心;另一方面是說,美國因大選等政策的變動,不僅可能會在烏克蘭問題上給歐盟“放水”,還有可能會跟歐盟打“貿易戰”。
這個時候,從軍事外交的角度,德國重新擁抱英國變成了一種可能,而決心永久性的支援烏克蘭,也是要告訴世界歐盟的態度和“獨立性”之類的。但這裡面,更重要的一個關注點是,歐盟在德法的帶領下走到這一步,實際上忽略了很多事實,包括開始在一些中國的核心利益上搞模糊,比如臺灣問題等等,其實這種無形的塑造,朝著一個非常值得警惕的方向,而這個方向真正的受益方,並不是歐盟。
也是在前幾天,波蘭的一些官員提出了要重啟冷戰“鐵幕”,要建造類似柏林牆的東西,來形成跟俄羅斯(白俄羅斯)永久性性的隔離,這看上去是一種隨意之言,但這是一個方向,因為俄烏衝突的啟動本身就是為了塑造這樣一個方向。
為什麼上面這些事情都不是巧合呢,原因是,德國跟英國的互動已經開始說明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轉變,從英國脫歐之後,德法對英國的排斥,到目前開始重新跟英國“結盟”,這背後的轉變說明,歐洲大陸歷史以來試圖擺脫英國這個攪屎棍的所有想法和舉措,全都失敗了。
大家可能不知道,當年北約的建立,也就是當年真正從軍事、經濟和外交等等層面,啟動“鐵幕”的,幕後推手實際上是英國。包括當時的首相丘吉爾,以及伊斯梅。北約首任秘書長並不是美國人,而是英國人,英國的伊斯梅勳爵就是北約的首任秘書長,而且直言不諱的說,北約的目的就是為了趕走(阻止)俄國人、引來(留住)美國人、打壓德國人。這是他的原話。
而如今德國再次不得不擁抱英國,其實就是強化了北約,阻止了俄羅斯,留住了美國軍事存在,然後同時德國再也不要談歐盟獨立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相當於是復活了伊斯梅。
歷史重新回到了“鐵幕”初期,只是歐盟根本沒有明白這次跟前一次的不同,想用塑造蘇聯的模式來挑起新的全球各領域層面的“隔離”,尤其是拿俄烏衝突等跟中國毫不相關的地緣風波等來塑造對中國的全球印象等,這個真正的受益者絕對不可能是歐盟。
就在歐盟強化了對烏克蘭的單獨支援決心,就在德國跟英國簽署了軍事捆綁協議,就在歐盟對中國發動了“貿易戰”等這些時候,很巧合的事情又發生了,英國開始全面上調各種“國際資金”稅費,包括上調二套房印花稅土地稅附加費(從3%漲到5%)、上調私募股權收益稅(調高至32%),能源暴利稅提高至38%,上調私人飛機航空使用等稅、上調私營教育稅費。為什麼呢?因為亞歐大陸的錢和人才等,可能又要往英國跑去避險了,當然要上調房產相關稅、資金相關稅、奢飾品消費稅和教育收費的稅等。
也就是說,現在也只有英國這種國家在全球經濟如此疲軟和不確定的情況下,敢大幅上調這些稅了,原因很簡單,大部分國家靠和平繁榮而獲得發展,而有的國家則需要世界很亂,才能吸納避險獲利來度過危機和實現繁榮。
說這個什麼意思呢,就是歐盟這次對中國的“貿易”問題完全是錯誤的,因為歐盟根本沒有想過長遠的失控性後果。記得俄烏衝突剛爆發那會,有人說很快就結束了,但我當時瞎扯說,俄烏衝突將是永久性的,因為戰爭等一旦啟動,就會有太多的博弈和利益糾葛,結束戰爭就是要很多人的利益和命,更何況有的國家還需要用這種戰爭來塑造更大的“鐵幕”,阻斷亞歐大陸的可能性,戰爭就更不可能輕易結束了。
其實貿易壁壘這種政策,也是一樣的道理,一旦啟動,想要在想象當中的某個時刻按照單個國家的意願結束,很難。因為一旦開始,就意味著捲入了太多的利益,是無法輕易結束的。這就是為什麼一戰結束的《巴黎和會》,被凱恩斯給寓言中了,後果就是當各種基於戰爭的勝負來簽下的合約,最後都成了新的戰爭的種子,直到二戰爆發,所有人被捲入。
最後再說一下中國該如何應對。這個完全是個人的一種瞎扯和胡思亂想,並不代表任何正兒八經的討論。
中國經濟和中國製造業走到今天,中國自身付出了絕對的心血,但同時也得益於全球貿易體系,在這種背景下,中國除了關稅對稱性策略,實際上需要更大的開放度。這裡面我有一個瞎思考,就是國防和軍事層面的強大,本身的目的就是為了經濟貿易層面的更加開放和包容。這就好比說,很多人把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對立起來,其實做大做強國有企業的目的,實際上依然是為了讓民營企業更敢於冒險和創新。
這才是我們真正的體系優勢(國防強大和經濟開放,國企兜底和民企敢闖),也就是國防安全寸土不讓,但經濟貿易領域我們需要更加的國際化和包容度。中國和歐盟的關係,牽扯到亞歐大陸整個體系,不能任由熱衷“冷戰”的某些國家挖坑和助推。
另外,中國需要能源體系的徹底轉型,藉助已經形成趨勢的能源轉型優勢,把整個北方人少地多的國土資源全盤啟用。
第三個是,整個中國工業體系,當然也包括電動汽車體系,要完成智慧化升級。現在我們所說的很多智慧化,實際上僅僅是數字化,是基於數字和整個積累下來的資料來進行機械效率的提升,而還沒有真正完成代差型智慧化。
當中國的道路上,都是無人駕駛汽車;當中國的各個消費和生產場景裡,都是有相對自主意識和可自主訓練升級模型的機器裝置的時候,中國將會創造一個新的世界,也就是當外國人來中國的時候,感受到的是絕對的代差,像走入了一個科幻世界,到那時,對中國的一切汙名化塑造都會不攻自破,因為他們自己發起的關稅等“貿易戰”,就變成了過去農業社會阻止工業社會的產品進入一樣,沒有任何發展層面的意義。
以上內容僅供閒聊!

文/肖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