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醜聞後!豬油,能否重回“國民頂流”?

前幾天,老爸讓我給家裡買一個十幾斤裝的大大大陶罐。用來裝什麼?——熬好的豬油!!!
船長:咋?你們咋又想起吃豬油了?之前你們不是說吃多了膽固醇高,以後不吃了得嘛?!
爹:哪個歪專家說的,把我們嚯(騙)慘了。現在好多人又說可以吃,適量就行,對健康好!
圖源:小紅書使用者@想要健康、@投我以桃
關於豬油的去與留,一直是困擾中國家庭幾十年的經典問題。
所以,今天咱們就來搞清楚——
豬油,到底能不能吃?它對我們的身體到底有什麼樣的影響?

豬油的香,串聯起中國家庭的記憶!
曾幾何時,豬油是每一箇中國家庭必不可少的生活物資。
一勺豬油,一勺醬油,一碗米飯。這是多少中國人,藏在在心底裡的美味記憶?
當豬油在熱米飯裡緩緩融化,米香混合著油香,伴隨著升騰起來的熱氣,鑽進了你的鼻孔裡,喚醒了你最原始的進食慾望,於是,你開始不受控制地分泌唾液。(咽口水.jpg)
好香!好!上!頭!這份成本不到3塊錢的豬油拌飯,卻能讓人吃出滿漢全席的滿足感……
圖源:抖音@長沙文和友
除了豬油拌飯這樣的經典吃法,豬油炒菜、豬油烙餅、豬油……
總之,有了它,飯菜風味變得更濃郁。(PS:自從家裡換了豆油炒菜,總覺得沒豬油炒得香。)
熬豬油,更是一件充滿中國式儀式感的事情。
切成小塊的肥肉,在熱鍋裡滋滋作響,大鐵勺的攪動,讓動物油脂與高溫碰撞得更加熱烈。
圖源:網路
守在灶臺前,等著油渣出鍋,則是小孩子們最喜歡的環節。
一碗還燙手的油渣(油知了、油梭子),撒點白糖或鹽巴,乾硬酥脆,嚼之有聲,零食佳品。
然而,這樣的人間美味,卻抵不過一句——“不健康”。

因為一句話,豬油被打入“冷宮”?
大約在上世紀末,“豬油導致心血管疾病論”和“味精影響智力論”傳遍了大街小巷,深植於大家的腦海裡。
豬油,這個上世紀的“奢侈油”,中國人祖祖輩輩吃了幾千年的東西,彷彿突然之間,被大家——打入冷宮!
為什麼說吃豬油會影響心血管健康?這個結論是怎麼來的?
首先,豬油就是把豬身上的脂肪煉化得來的。
從營養分析來看——100克豬油裡有什麼呢?
水和脂肪加起來的佔有率就高達92.7%(88.7克脂肪,4 克水);剩下的7.3%中,既有豐富的脂溶性維生素,包括89ug RAE的維生素A,21.83毫克的維生素E,也有110 毫克的膽固醇;除此之外,豬油中的礦物質含量就比較少了,比如,只有0.8毫克的鋅,0.05毫克的銅。
圖源:科普中國
而傳出“豬油是心血管殺手”的原因,就在於其佔比約89%的脂肪中,有大概41%屬於飽和脂肪(由1個甘油分子+3個飽和脂肪酸透過酯鍵結合的三醯甘油酯)。
20世紀50年代,美國生物學家安塞爾·基斯曾提出“脂肪假說”,透過“七國研究”得出——飽和脂肪的攝入量,與心臟病的發病率,呈現出了正相關的關係。
正是由於“脂肪假說”的大流行,人類也進入了一個恐懼脂肪的年代。
然後,後來的事情,大家也就知道了。
一傳十,十傳百——豬油含有大量飽和脂肪,長期食用會導致甘油三酯和膽固醇水平升高,從而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豬油:清湯大老爺們,就是從這!給我扣上的帽子!)
剛好,中國這個時候,越來越多的心血管患者出現,似乎也坐實了這一說法。
截止2021年,豬油的人均消費量每年已不足1kg。(2021年中國食用豬油市場調研報告》統計,有出入。)

吃豬油不健康?這難道是偽命題嗎?
豬油吃得少了,植物油吃得就多了。
君不見,現在家家戶戶買的都是桶裝油。裝豬油的搪瓷盆,都裝上了草莓蛋糕(動物奶油的)。
圖源:美團外賣
直到煤油車事件後,越來越多的人想起,我們不是還有一門熬豬油的手藝嗎?
自己熬更安心!
而在近幾年,“豬油危害健康論”,也在部分科學研究中,被動搖了!
首先,是“脂肪假說”遭到學術界的質疑!當年,安塞爾·基斯所利用的資料樣本,並沒有做到客觀隨機,相反是經過其認為挑選,選出的有利於其假說的資料。
他所做的“七國研究”,實際參與者有22國,但他刻意避開瑞士、法國、德國、挪威等地,因為這些國家的人雖然飽和脂肪攝入量很高,但心臟病發病率卻很低。
直白點說,“脂肪假說”存在學術造假!明明是一個假說,卻成了世人奉為圭臬的真理了!
再次,大家發現,即使不吃豬油了,但中國人在心血管患病率和死亡率上不減反增。
圖為:2000~2021年中國城鄉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率變化趨勢
圖源:中國迴圈雜誌
後續更有研究證明,飽和脂肪和心血管疾病無必然聯絡,精緻碳水和糖分超標更要命。明明造成疾病的原因很多,偏偏找了豬油背鍋。
PS:在飽和脂肪酸被認為是“健康炸彈”的那些年,曾大量推行過反式脂肪酸健康安全(主要來源:氫化植物油),而現在,反式脂肪酸的危害大家也都知道了。
所以,有的東西,是會變的。
圖源:新華社
最後,還是那句老話——咱們不能拋開劑量談毒性!
一個正常成年人,每日的飽和脂肪攝入應該控制在18-23克,膽固醇攝入量在300毫克以內。
如果只是隔幾天來半勺豬油,不論是飽和脂肪還是膽固醇的攝入量,都還能硬控在合格線內。
由於現在的生活不可與當年相提並論,如果是已經出現超重情況了,那就要減少脂肪攝入了。
圖為:WHO成人和兒童飽和脂肪酸與反式脂肪酸攝入量指南
總之,豬油可以吃,但得講究吃法。
正如袁枚所著《隨園食單》中所記載,“素菜用葷油,葷菜用素油。”而多種油混著吃,也不稀奇。
在中國人的食油譜中,牛油、羊油、豬油、豆油、菜籽油、芝麻油……各種用油,其實一直都存在。
而炸制食品時也可以用豬油。
因為,豬油煙點(190℃)普遍高於多數未精煉的植物油(大豆油160℃、葵花籽油170℃),油煙更小。
同時,豬油在高溫下更穩定,氧化慢,植物油在高溫下,易氧化產生丙烯醛、極性化合物等有害物質。
另外,一次半勺就行,多了膩。(PS:還是要顧忌個人口味,有的人單純吃不了那個味道。)
圖源:B站
如果說,現在的豬油敗在哪裡?會不會就此消失?
一是在價格上不佔優勢。如今的年輕人會熬豬油的不多了,就算會,天天加班,真沒空幹這麼麻煩的事情。
雖然盒馬、網易嚴選等電商平臺還推出過瓶裝豬油,但一小瓶就要十幾、二十幾塊錢,還是讓人望而卻步。
比起植物油成規模、成鏈條的成本優勢,豬油,略輸一籌。
圖源:淘寶、盒馬
二是豬油在輿論營銷上不佔優勢。當“零膽固醇”“低脂”等標籤成為營銷利器,而豬油因無法擺脫“動物脂肪”的天然屬性,在廣告戰中處於劣勢。
當年的植物油就是吃準了這一點,比如金龍魚猛攻“1:1:1健康調和油”,把小包裝油送進了無數箇中國家庭,來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廚房革命”……
圖片截自:CCTV-1
當然,小包裝油進入中國市場的原因很多,不止上面,說到底,還是吃上了價格優勢的紅利。
當時,正好趕上1993年的糧油敞開供應,當時人普遍吃的散裝菜油、豆油價格暴漲(豬油尚且算補充),和金龍魚的小包裝油都一個價了。
而小包裝油經過精煉,雖然沒了豆油或菜油的原本香味,但比起散油(豆油、菜油)更清亮,像金龍魚加了一定量花生芝麻油,也彌補了香味。
也就是這麼子,大家想著試試包裝油,然後就……
然後,大家的廚房裡,就常年——只見植物油,少見豬油了。
有一說一,豬油是真香,祖宗嚴選,誠不欺我。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也意識到過猶不及,適當地吃一些豬油,也沒有你想象中那麼可怕,該吃就吃吧!
正如《飲食男女》的啟示:飲食的選擇從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在量度與傳承中,尋找屬於每個時代的“適度哲學”。
參考資料:
1.航天中心醫院  《“膽固醇”高了?膽固醇是啥?》
2.科普中國《豬油對身體到底是好還是壞?經常吃的一定要看看!》
3.餘盛《金龍魚背後的糧油帝國》
4.極物《正在消失的中國豬油》
商務合作微信:cdmm889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