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觀預期的背後,是即將到來的激烈競爭。
作者 | 張勇毅
2024 年下半年,消費電子硬體領域人人都繞不開的話題,必然是智慧眼鏡。而掀起這波浪潮的,則是在 2024 年憑藉百萬臺銷量,在全球範圍內成為現象級硬體新品的 Ray-Ban Meta。
雖然 Ray-Ban Meta 出貨量百萬已經不再是秘密,但對於眼鏡這種強依賴線下渠道出貨的硬體產品,最具體的銷售資料,或許只有 Meta 在眼鏡領域選擇的合作方——一直以來在討論中少有提及的依視路陸遜梯卡(Essilor Luxottica)才能給出最準確的數字。
而本週,他們給出的答覆是——Ray-Ban Meta 的銷量正式突破 200 萬臺,同時他們還放出了一個更驚人的資料:
計劃與 Meta 合作,到 2026 年底「將年產能提升至一千萬臺」。
從之前的默默無聞,到爆賣 200 萬副,再到千萬量級,智慧眼鏡市場,確實已經迎來了爆發嗎?
01
200 萬副和千萬級別的產能這兩個資料,來自依視路陸遜梯卡執行長弗朗西斯科·米萊裡(Francesco Milleri)在本週的 2024 年第四季度財報電話會議。
依視路陸遜梯卡你也許初聽起來會有點陌生,但只要配過眼鏡,就肯定聽說過依視路。EssilorLuxottica 正是由全球最大的鏡片製造商法國依視路集團(Essilor)與全球最大的眼鏡製造商義大利陸遜梯卡公司(Luxottica)在 2017 年合併而成。
如今,依視路已經透過垂直整合,控制著全球超過 30% 的眼鏡市場份額,在全球擁有超過 18000 家線下門店,Meta 兩代智慧眼鏡都選擇的設計原型 Ray-Ban 系列,就是其品牌旗下全球最暢銷的太陽眼鏡品牌。而 Ray-Ban 飛行員系列那在過去數十年早已深入人心的外觀設計,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智慧眼鏡給使用者帶來的異樣感。

依視路集團在全球有著深厚的線下渠道能力 | 圖片來源:依視路
Ray-Ban Meta 眼鏡成為全球首款銷量突破 200 萬臺的智慧眼鏡硬體,給合作雙方帶來了巨大利潤。起售價 300 美元,偏振鏡款 330 美元,變色鏡片款 380 美元,可額外付費配處方鏡片。
按此計算,200 萬臺銷量對應著超 6 億美元收入。
雖然 Meta 與依視路陸遜梯卡的具體分成比例從未公開,但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在早期智慧眼鏡概念尚未完全成熟的市場,是 Meta 投入了大量的資源來引導使用者體驗乃至供應鏈走向成熟,因此 Meta 在這樣的合作中的收益並未如同外界想象的那樣多,甚至大機率仍然處於虧損狀態,但 Meta 兩代 AI 眼鏡的投入,對引導智慧眼鏡市場如今逐漸走向成熟功不可沒。
隨著 Ray-Ban Meta 的成功,雙方的合作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穩固:2024 年 9 月,依視路宣佈與 Meta 宣佈延長旗下智慧眼鏡產品合作關係延長至 2030 年,並承諾未來將與 Meta 聯手推出更多基於旗下眼鏡款式的聯名智慧眼鏡產品。
02
雖然在財報會議中,依視路展現出對未來充滿信心、希望進一步拓展市場的態勢,但隨著競爭對手的快速湧入,對市場的預期,其實並沒有財報會議中體現的這般樂觀。
因為其他科技巨頭,在 Meta 智慧眼鏡成功後,也加緊了旗下競品的研發過程。
根據外媒報道,三星不僅在與 Google 合作推出 XR 頭戴顯示器,同時還計劃在今年推出搭載 Google Gemini AI 的競品;雖然蘋果已經放棄了原本計劃中與 Mac 連線才能使用的 AR 眼鏡方案,但仍計劃在 2027 年之前推出形態類似 Meta Ray-Ban 的智慧眼鏡產品。

Google 已經多次展示 AI 多模態技術在 AI 眼鏡上整合的能力 | 圖片來源:Google
CES2025 現場,極客公園也看到眾多中國廠商在摩拳擦掌,拿出了各種在續航、體驗以及產品形態上力求超越 Ray-Ban Meta 的產品,其中不乏相當有競爭力的產品,在 CES 現場,往往是這些 AI 眼鏡新銳的展臺前,經常出現把熱情的體驗人群把通道堵的水洩不通「景觀」。

在 CES 上展示的 Halliday 眼鏡,透過搭載投影顯示模組來在傳統 AI 眼鏡形態上加入內容顯示功能|圖片來源:極客公園
Meta 顯然也感受到了來自背後對手快速追趕的壓力,在幾周前 Meta 的內部全員會議上,扎克伯格指出科技巨頭將推出競品,要求員工趁競爭對手尚未入場加速擴充套件智慧眼鏡業務:
我們基本開創了這個品類,競爭對手尚未真正進場,但他們終將到來。雖然預計 2025 年會看到大量競品出現,但眼下正是我們全速推進、向儘可能多使用者推廣 Meta AI 眼鏡的絕佳時機。
此前,Meta 在今年年初在公司內部,釋出了一份題為《2025:偉大的一年》的備忘錄,裡面提到,Meta 將在 2025 年推出「六款以上AI驅動的可穿戴裝置」。其中將有超過四款智慧眼鏡新品。
在這些智慧眼鏡新品中,其中首款將會是設計原型同樣來自依視路的 Oakley 智慧眼鏡。
據彭博社科技記者馬克·古爾曼透露,Meta 與依視路計劃今年晚些時候推出 Oakley Meta 智慧眼鏡。與攝像頭位於單側的 Ray-Ban 不同,Oakley 款攝像頭將置於中央,號稱專為「腳踏車手等運動員」設計。

Oakley Meta 智慧眼鏡的設計原型,同樣來自依視路旗下經典的眼鏡系列 | 圖片來源:依視路
除了硬體新品的加速佈局,Meta 與依視路還計劃透過軟體更新,來進一步改變 Ray-Ban Meta 在 Meta 生態內的使用者體驗。依視路 CEO 米萊裡在財報會議中,同時向投資者表示,隨著使用者留存率持續上升,目前僅限於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 Meta AI 多模態視覺 AI 功能,將「很快」推廣至更多國家。

Meta AI 在 Ray-Ban Meta 上實現的多模態 AI 能力 | 圖片來源:Meta
隨著眼鏡本身銷量的提升,Meta 與依視路也意識到想要獨佔這片千萬級市場並不現實,「目前 Essilor Luxottica 正在與 Meta 進行長期規劃,將 Meta 雷朋智慧眼鏡視為一個『共享平臺』」,將「為第三方品牌提供空間」。
這也意味,或許在 2025 年,我們就能看到 Meta 用類似 Quest VR 頭顯的模式,將智慧眼鏡生態開放給更多第三方開發者,允許其透過上架應用商店的形式,在 Ray-Ban Meta 上執行自己開發的 App。
這樣既能實現進一步實現依視路與 Meta 兩個不同領域的巨頭,在傳統客群之外拓展更多使用者的野心,同時也是在從另一個角度,展開對尚未到來的眾多競爭對手的「阻擊」。
有了 Meta 和依視路的合作先例,2024 年下半年行業內湧現出了數個「傳統眼鏡巨頭 + 智慧硬體品牌」結盟案例——博士眼鏡完成包括雷鳥、界環、魅族、華為等多個品牌的線下渠道合作,同時也有寶島眼鏡這樣的眼鏡連鎖品牌在摩拳擦掌。
在中國市場,隨著小米、百度以及眾多廠商的快速入局,2025 年 AI 智慧眼鏡市場的激烈競爭已經揭開帷幕。而 Ray-Ban Meta 的表現,也直接決定著作為先行者的 Meta,能否穩固自己在 AI 智慧眼鏡市場的霸主地位,搶佔「下一代智慧終端」的先機。
畢竟,沒有公司敢錯過「下一個 iPhone」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