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把AR眼鏡賣到北美第一的VITURE說:「AI與AR終將融合成新一代多模態裝置」

AI眼鏡的門檻和難度很高,軟、硬體和AI能力要三者耦合。
王方玉
編輯蘇建勳
封面來源視覺中國
AI眼鏡如烈火烹油的當下,上一個風口賽道的AR眼鏡品牌們面臨著一個共同抉擇:要不要入局AI眼鏡?
有的品牌選擇先發制人,如雷鳥創新和Rokid的首款AI眼鏡去年就已釋出;有的品牌則仍在觀望籌備中。
VITURE(行者無疆)屬於後者。在VITURE創始人姜公略看來,“做好AI眼鏡的門檻和難度都很高,必須深思熟慮、小心謹慎。”
姜公略畢業於哈佛大學設計學院人機互動專業,曾在微軟亞洲研究院、MIT Media Lab,Google X從事人機互動研究工作,參與過Google Glass的專案探索。
智慧湧現獨家獲悉,2024年底,VITURE完成5000萬美金融資,投資方包括美團聯合創始人王慧文,新加坡電信集團等。

VITURE創始人姜公略 來源:企業授權
自2023年10月上市以來,Ray-Ban Meta已成功售出超過200萬副,燒熱了AI眼鏡賽道;作為對比,雖經多年發展,但全球AR眼鏡2024年銷量為50萬臺,前者的市場空間和想象力都要更大。
作為AR眼鏡品牌創始人,姜公略高度看好AI眼鏡,進行了持續的觀察和調研。
姜公略對智慧湧現直言:“市面上包括Ray-Ban Meta 在內的AI眼鏡,還不算是真正的AI眼鏡。使用者購買Ray-Ban Meta 是衝著Ray-Ban的品牌和拍照功能,和AI沒有太大關係。真正的AI眼鏡在今天還沒有得到市場的證明。”
在他看來,AI眼鏡的核心和“靈魂”應該是AI能力,但目前市面上產品的AI功能還無法讓使用者滿意。這是待填補與改進的空白和機會。
“今天的AI只是一個Chatbot,只能和使用者聊天,而使用者理想中的AI應該是一個助理,可以幫使用者發簡訊、訂外賣,代替使用者完成在今天移動網際網路和數字世界幾乎能夠完成的所有的工作。這個才是真正的AI眼鏡帶給使用者的價值。”

VITURE的AR眼鏡 來源:企業授權
但之所以沒有早早入局,是因為姜公略看到了要做好一款AI眼鏡的複雜和不易。
他表示,從業者容易低估了做眼鏡這件事情的難度,不是把供應鏈一攢一堆就能行。智慧眼鏡有很多細節是使用者會吐槽的點,如果不把細節解決好,很難打造一個大賣的產品。
相比硬體打磨,產品定義是更關鍵的命題。
姜公略認為,要定義好一款AI眼鏡,需要明確目標使用者群體和佩戴場景,中間不能有任何模糊地帶,否則就會犯巨大的錯誤。
人們對於AI眼鏡期待的上限是“成為替代手機的下一個智慧終端”,但姜公略對此持否定態度。他認為眼鏡不會完全取代手機,就像手機也沒有取代電腦,終局會是一種有機的融合。
AI眼鏡和AR眼鏡的關係也是如此。他預測,當AR眼鏡越來越輕,AI眼鏡功能越來越多,兩者之間會有一個交匯和融合,就像兩面山坡都可以通往山頂。這個交匯點將是無數使用者夢想當中的帶有顯示、攝像頭、麥克風,體驗完善的多模態互動裝置。
“未來AI眼鏡跟AR眼鏡之間最終會融合。”姜公略對《智慧湧現》說到。
以下為智慧湧現與VITURE創始人姜公略的對話實錄,經編輯:
“Ray-Ban Meta 還不夠AI,AI能力不能只是Chatbot”
“智慧湧現”:你是做AR眼鏡出身的,怎麼看待AI眼鏡的機會?
姜公略:AI這件事情已經像水、電和空氣一樣無處不在,所以我認為AI眼鏡一定會成為人的剛需。作為AI的載體,我們覺得AI眼鏡能夠形成大的規模,可能會比AR眼鏡未來的規模更大。
未來AI眼鏡跟AR眼鏡之間最終會融合。當AR眼鏡越來越輕,AI眼鏡功能越來越多,它中間總會有一個交匯點。這個交匯點就是大家夢想當中的、終極的、一個帶顯示、帶camera、帶speaker的多模態互動裝置,同時能滿足重量和續航的要求。這個在未來我們相信一定能實現。
“智慧湧現”:包括Ray-Ban Meta在內的市面上的AI眼鏡產品,你怎麼評價?
姜公略:其實真正的AI眼鏡並沒有得到市場的證明。大家並不是因為AI功能去買 Ray-Ban Meta眼鏡。Meta有兩個最大的標籤,一個是雷朋的品牌,如果你把它看作是Ray-Ban墨鏡的一個SKU,就不難理解它銷量的合理性另一個標籤是拍照,它是一個類似於大疆和Insta 360的頭戴式運動相機,這是一個已經被證明的市場,同時拍照和聽音樂的功能和墨鏡的場景有完美的結合點。
“智慧湧現”:你說Ray-Ban Meta不夠AI,那真正的AI眼鏡會是什麼樣?
姜公略:真正的AI眼鏡需要具備三個關鍵點:
一個是它需要無限接近正常的眼鏡,大家願意全天候佩戴,並且會有多個SKU滿足個性化需求;
第二個AI眼鏡的渠道非常重要,現在同行都在和眼鏡店合作,我覺得這是個正確思路,賣AI眼鏡不能只依賴線上渠道。
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就是AI能力。大家理想中的AI是一個助理,是一個真正的AI Agent,但今天的AI只是一個Chatbot,只能和你聊天,不能幫你完成任何工作。
比如你說“給我媽發一條資訊說我今天晚上晚點回家吃飯”,現在AI眼鏡做不到。真正的AI要能夠幫助使用者完成在今天移動網際網路和數字世界幾乎能夠完成的所有的工作,這個才是真正的AI眼鏡帶給使用者的價值。
同時,AI眼鏡能持續不斷地去理解使用者的需求,它具有你的記憶,能夠像一個跟隨了你三年、五年的助理一樣懂你。

Ray-Ban Meta 來源:視覺中國
“智慧湧現”:你覺得AI眼鏡未來可以取代手機嗎?
姜公略:很多人在講說AI或者AR眼鏡未來要替代手機,我也一直被問到這個問題,我一直的答案都是“不能”。
人類這個生物體與外界互動的器官,只有眼睛、耳朵、嘴和手。未來的形態一定是手機加眼鏡,眼鏡來負責嘴、眼睛和耳朵這三個器官,手機來負責手這個器官,而不是誰替代誰。這是道法自然的一種形式,並不是說誰來能夠強制讓這個事情發生。
但是當AI眼鏡體驗成熟的時候,AI會把我的需求拆解成一個電腦、手機能理解的命令,它會大大減少人手的使用頻率。所以我相信AI和AR眼鏡會取代大部分手機的功能,人的互動介面會逐漸從手機遷移到眼鏡上。
“智慧湧現”:VITURE的AR產品目前在AI上有哪些結合?
姜公略:VITURE很早在AI上也做了很多探索。2D轉3D是現在VITURE眼鏡上最火的一個功能,可以即時的將圖片和流媒體影片自動轉成3D的,這個功能幫助豐富了AR眼鏡的內容。我們最近被邀請去英偉達的GTC大會就是要去展示這個功能,它的實現得益於AI能力和AI算力的進步與結合。
另外我們有一款遊戲攻略助手叫Wizard,也是用AI大模型作為基座。使用者在打遊戲的時候,可以直接隨時問Wizard助手如何幹掉敵人。我們把遊戲攻略作為資料庫,結合了RAG(檢索增強召回)技術,來達到這種邊打遊戲邊聊天的體驗。
“AI眼鏡的門檻和難度很高,軟硬體和AI能力要三者耦合”
“智慧湧現”:要從AR眼鏡進軍AI眼鏡有沒有難度?
姜公略:我覺得大家往往低估了做眼鏡這件事情的難度,不是把供應鏈一攢一堆就行的。它有很多細節是使用者會吐槽的點,如果不把細節解決好,很難打造一個大賣的產品。
單純從理論來講,做AI拍照眼鏡想去PK Ray-Ban Meta 本身就需要大量的資源。可能有些廠家對於要做的事情和所需要的資源之間存在gap,造成最後沒有達到預期。
光拍照這一件事情,頭部手機廠家光拍照影像團隊就有上千人,這個能力可以複用給眼鏡。所以還是要有足夠大的資源投入,才能把這件事情做好。但我也相信未來可能透過一些迭代更新,讓體驗越來越好。
“智慧湧現”:那其他類別的AI眼鏡呢,能否就細節展開說一下?
姜公略:眼鏡這個產品跟手機、平板或者AI玩具都不一樣,做眼鏡要考慮的維度非常多。眼鏡的空間很小,要塞下這麼多結構件和電子件,很容易捉襟見肘,要麼就非常笨重,沒人願意買。眼睛還是一個可動、需要彎折、具備一定彈性的電子產品,這對產品的可靠性要求很高。
最後最關鍵的是效能、功耗和續航三者如何平衡,它不像其他裝置在一塊板上裝上大電池就搞定了。未來AI眼鏡上可能會有7-8塊電池,哪裡有空間就塞一塊兒,這樣才能保證產品形態的極致。
另外,要把AI眼鏡做好,不光要具備硬體能力,還要具備很強的軟體能力、AI能力,三者耦合在一起才能成功。舉例來說,要實現不同級別的AI能力,對於眼鏡的SOC能力要求是不一樣的,對應的使用和待機功耗也不一樣,這對眼鏡電池提出了不一樣的要求。軟硬體能力、AI能力,三者是端到端整合的。


VITURE的AR眼鏡 來源:企業授權
“智慧湧現”:對於AI眼鏡的使用場景,VITURE是怎麼考慮的?
姜公略:我覺得剛才提到的AI助手就是最重要的場景,更偏生產力工具。區別於此前的音訊眼鏡,後者只有打電話、聽音樂的功能,不具備AI能力。
從目標人群來說,有一個經典的四象限:分為大眾人群和垂類人群,場景佩戴和全天候佩戴。Meta是偏垂類使用者的場景式佩戴,和AR眼鏡差不多,這是一個好的起點。下一步則會往垂類人群的全天候佩戴和大眾人群的場景式佩戴兩個方向去。
這兩個象限的難易程度,我們覺得還是垂類人群的全天候場景更好。一個產品從零到一通常是從某個垂類人群開始滲透的。
“智慧湧現”:你現在對AI眼鏡會有哪些日常的互動場景需求?
姜公略:我的互動需求還是比較多的。比如我讓它幫我推薦一首歌,或者在工作的時候能夠有一些輕音樂幫助我集中精力;比如說能不能幫我去讀一下或者總結一下公眾號文章;再比如幫我點一杯咖啡。
總結一下,本質上它其實是在手機上獲取資訊以及使用功能的一種更有效率的互動方式。
“智慧湧現”:如果VITURE要做AI眼鏡的話,你們有什麼不一樣的思路嗎?
姜公略:以VITURE的打法,一定會先選定人群、市場,再瞭解渠道格局和技術趨勢,最後是功能和PMF。而不是一上來看用什麼camera,晶片或用哪種顯示方案。
同樣是做BB方案(Birdbath,一種AR增強現實領域的光學成像方案,允許使用者同時看到現實世界的物理物件和由顯示器生成的數字影像。),VITURE把AR眼鏡做出了差異化,開發了多款流行的配件和軟體適配。AI眼鏡也是一樣的,機身構造可能差不多,但軟體生態和功能才是差異點,誰能把AI Agent和眼鏡有機的結合好,才能實現最佳的PMF。
另一個就是在外觀設計上,智慧眼鏡是一個追求功能和可穿戴性極致balance的產品。眼鏡本身帶有時尚屬性,設計得Fashion是很難的,能夠引領潮流更難。不是找一個設計agency就能解決的事,這需要團隊本身有設計和美學的DNA,對科技融入生活有一個人文的、藝術的甚至精神上的理解與信仰,才能把這種理解融入產品,傳遞給使用者,產生共鳴。
“AR眼鏡賽道沒有頭部,核心是要開拓新增量”
“智慧湧現”:你在AR行業從業多年,也見過行業“屍橫遍野”,決定創業時為什麼又選了AR?
姜公略:因為2021年創業時,我看到AR眼鏡真正能夠to C了,並且能夠看到一條非常清晰的增長曲線。VITURE入場的時間點,正好就是AR騰飛的時間點。從IDC的報告看,2022年之前行業增長曲線是平的,到2022年突然爆發起飛。
VITURE從成立到現在,每年的營收大概都是三倍的增長。今年雖然才過了兩個月,但增長率維持在300%以上。我認為AR眼鏡這個賽道本身,未來還會有非常廣闊的前景。
“智慧湧現”:你們是從一開始就切遊戲場景了嗎?
姜公略:是的,AR眼鏡戴上去能夠很好的打遊戲、觀影、辦公,主打就是這三個場景。但這三個場景的排序很關鍵,我們把遊戲放在第一位,其次是觀影,然後是辦公。
排序決定了你的優先順序要去找哪些人群,這非常重要。比如說你很難找到觀影人群在哪裡,辦公也是。但遊戲人群是我們能找到的精準切入的人群,可以做精準的投放和營銷。所以我們把重心就放在打磨遊戲體驗上。比如我們推出的Mobile Dock是全球首款支援Switch連線的套件,目前VITURE也是唯一支援雙人佩戴AR眼鏡玩Switch體驗的AR廠商。
“智慧湧現”:VITURE的產品定位偏高階,背後有怎麼的考慮?
姜公略:這個由兩方面決定的。一個是團隊的基因,VITURE適合做極致創新的高品質產品,好的科技產品註定成本和定價相對不會低。
另一個是在行業的早期階段,或者說相對垂類的市場,要了解使用者到底想要什麼。我們目前面向的遊戲玩家人群,他們更加註重產品的品質感和performance,遠高於對價效比的要求。舉例來說,我們在亞馬遜上售價最高的一款產品,也是賣得最好的。
所以我們的產品在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賣得特別好。我們2024年Q3在北美的銷量已經超過了Apple Vision Pro,Q4又超過了PSVR,在整個ARVR領域僅次於Meta,在AR領域排名第一。

2024年Q4北美地區AR眼鏡品牌市佔率 來源:IDC

“智慧湧現”:就AR行業的全球市佔率來說,VITURE目前還不是第一吧?
姜公略:我們還沒看到IDC全球整合的最新資料,但目前VITURE的打法是從北美核心市場輻射到歐洲、日本、東南亞等其他市場,去年8月也進入了中國市場,我覺得目前AR眼鏡行業單純的出貨量第一名並不重要,因為這個行業的存量還很小,全球才50萬臺,更重要的還是看未來的增量誰能夠拿到最多,同時具備可持續高速增長的能力(利潤率、渠道、口碑),這才是核心。只有市場真正到了一個規模和數量級,才能夠說到底誰是未來格局當中的幾個核心玩家。
“智慧湧現”:從統計資料看,2024年AR市場就遇冷了,和2023年相比原地踏步,為什麼會這樣?
姜公略:我覺得過去兩年行業開啟市場的方式偏離了商業的底層邏輯,行業還沒培育起來大家就在拼價格。導致大家花了大量的錢去砸營銷,拼低價,但不關注利潤。在產業早期就想透過價格戰來清場,這個動作在戰略上是有問題的。
到2024年,之前兩年狂砸錢沖銷量的邏輯不成立了,資本市場逐漸不buyin這種模式,也就沒有更多的彈藥支撐,所以銷量就自然掉下來了。
VITURE一直尋求的是邊際淨利潤率一定要為正,而且這個數字一定要往上漲,才能夠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我們基本上都是Organic的自然營銷,然後讓核心使用者群去發酵,行業早期一定是先從點到線,再從線到面,最後從面到體,而不是一開始就大規模的投放,讓原本不是受眾的人群來買產品,這樣ROI不會高。

深度、敏銳、前瞻,為1%的人捕捉商業先機
36氪旗下精選公眾號
👇 真誠推薦你來關注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