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新款智慧眼鏡曝光!攝像頭大升級支援隔空操作,價格比肩頂配iPhone

AR 的
一小步
在去年展示了頗為科幻的「Orion」AR 眼鏡的原型機後,外界都期待 Meta 何時能正式向市場推出首款 AR 眼鏡產品。
彭博社今天帶來最新訊息:Meta 計劃最早在今年年底向市場推出第一副帶螢幕的眼鏡,售價將超過 1000 美元,最高在 1300-1400 美元左右,也就是說人民幣可能將突破萬元。
作為對比,不帶螢幕的智慧眼鏡 Ray-Ban Meta 售價 399 美元,摺合人民幣 3000 元左右。
需要指出的是,Meta 即將向市場推出的 AR 眼鏡並不是去年展示的那個「Orion」,據悉這個產品的代號為「Hypernova」。
Meta Orion 原型機
和 Orion 的雙鏡片顯示系統不同,第一代的 Hypernova 只在右鏡片的右下象限有螢幕,這意味著內容只會顯示在使用者的右眼,並且顯示效果在向下看時最清晰,至少避免了面對他人時「翻白眼」看眼鏡螢幕的問題。
彭博社也表示,雖然 Hypernova 一代還沒問世,Meta 已經在著手開發 Hypernova 2,將包含雙目顯示系統,預計在 2027 年推出。
Hypernova 預計將採用高度定製 Android 系統,而不是自家去年推出的 Meta Horizon OS 系統,Meta 也暫時不打算為 Hypernova 配備一個應用商店。
開啟眼鏡,顯示完「啟動螢幕」後,圓形應用圖示將水平排布在 Hypernova 的主螢幕,類似 iPhone 和 Mac 的底部「dock」欄,接近當下 Meta Quest 的介面。
Meta Quest 的主頁,圖源:Reedit@AdenInABlanket
眼鏡的應用程式將包括相機、相簿、地圖等等,並且將非常依賴手機上的 Meta View 程式,配對後可以接聽電話、播放音樂,還支援接收手機 App 的通知,例如 Meta 自家的社交媒體 Messenger 和 WhatsApp。
對於這副眼鏡的互動方式,Meta 準備了兩種方案:
眼鏡鏡框側面的電容式觸控,使用者可以滑動、點選眼鏡腿來滾動和選取應用或照片
「神經腕帶」,使用手勢來控制眼鏡,可以轉手、捏合來滾動和選取專案,代號為「Ceres」的配件將在包裝盒內隨眼鏡一起提供,這個方案也作為 Orion 的互動在去年進行過演示。
和 Ray-Ban Meta 類似,第一款 Hypernova 也專注於影像拍攝和語音 AI 功能。Meta 將升級智慧眼鏡的攝像頭引數。目前的 Ray-Ban Meta 攝像頭為 1200 萬畫素,Meta 將其視為「iPhone 11」級別,而對於 Hypernova,Meta 希望能配備一個「iPhone 13」級別的攝像頭。
可以說,Hypernova 就是帶有一個螢幕的 Ray-Ban Meta,定位類似 Ray-Ban Meta 和 Orion 之間的過渡產品。而迭代的 Hypernova 2 將會更加接近 Orion,採用更先進和昂貴的技術。
除了 Hypernova,Meta 還在打造「Supernova 2」的智慧眼鏡,這款產品將基於 Oakley 運動眼鏡打造,不帶任何顯示功能,基本等同於 Ray-Ban Meta 的運動款,對腳踏車騎行等運動進行了最佳化。
Oakley 運動眼鏡
至於 Orion 原型機的商用計劃,彭博社也報道了最新進展:產品名可能定為「Artemis」,目前 Meta 正在利用 Oriion 進行軟體測試和應用開發, 最終將提供給開發人員,Artemis 的推出可能不會早於 2027 年。
知情人士表示,上面的訊息並不意味著 Meta 最終都會推出這些產品,因為 Meta 經常在開發過程中更改和取消產品。就目前而言,Meta 的混合現實部門 Reality Labs 內部也對產品計劃有不少顧慮,有可能將 Artemis 和 Hypernova 合二為一。
Orion 眼鏡的演示
Hypernova 不禁讓人想起當年的 Google Glass,都類似地配備了單眼顯示屏、鏡腿滑動互動、相機拍攝,但它沒有成功,除了隱私爭議,還因為當時的技術難以支撐帶來的產品硬傷,以及大眾還難以接受超前的產品形態,特別是它這個看似科幻,實則怪異的外觀。
Google Glasses
沉寂 10 年後,在今年的 CES 大會上,一款「Halliday Glasses」引發了媒體的熱議,它也是一款單眼顯示屏眼鏡,不是一款大而全的產品,卻讓試用過的媒體人都對其讚不絕口,因為它小巧輕便,能出色完成有限的功能,比那些野心勃勃但基本不太可用的產品靠譜多了。
Halliday Glasses
10 年過去,Google Glass 當年描繪的藍圖,終於憑藉日臻完善的技術漸漸實現,而像是 Ray-Ban Meta 這樣的拍攝/音訊眼鏡,也讓大眾漸漸熟悉這種全新的裝置形態。
除了 Halliday Glasses 今年國內的 Rokid Glasses 充當演講「提詞器」也出了一波圈,OPPO 在幾年前也探索過單眼分目式的智慧鏡片,可以單掛在臉部一邊顯示內容,適用性更廣。
OPPO Air Glass
還有一點,不管是 Meta Orion、 Halliday Glasses 還是 Rokid Glasses,它們的外觀都儘量貼近現實中的眼鏡,戴在臉上不會吸引太多人異樣的目光。
Rokid Glasses
比起 Orion 這種全能型的 AR 眼鏡,Hypernova 是一次相對「保守」的嘗試,從 Ray-Ban Meta 往前邁出了一小步,保證這款消費級的產品,能真正獲得更多使用者。
在 Meta 眼中,這款還不能脫離 iPhone 使用的 Hypernova,恰恰是取代 iPhone 的關鍵一步,開始嘗試從智慧手機中搶奪使用者的注意力,讓更多消費者習慣去用眼鏡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同時,Hypernova 也是一招先發制人,蘋果、三星、Google 等競爭對手都已經傳出打造更輕便 AR 眼鏡的計劃,完整的雙目顯示暫時出不來,今年能推出的初代 Hypernova,無疑能更快搶佔市場。
雖然 Hypernova 的想法很美好,但超 1000 美元的售價或許是其能成功普及的最大挑戰。Ray-Ban Meta 能大獲成功的一個原因就是和普通雷朋眼鏡相持的低廉售價。要說服消費者用能買 iPhone 的錢,買一副只能提供部分 Apple Watch 功能的眼鏡,Meta 必須拿出更具吸引力的理由。
對於無法提供完整 AR 體驗的 Hypernova 而言,多模態 AI 或許是一個突破口。藉助語音 AI 和增強現實顯示,Hypernova 也有望帶來 Orion 已經演示過的現實互動能力。
比如,識別食材後生成相應的食譜,還能一步步進行烹飪教學;異國旅行,能即時翻譯看到、聽到的外語;出門在外,能根據現實世界的街道進行即時導航……
去年 Meta 展示的 Orion AR+AI 能力
Hypernova 或許難以和 Ray- Ban Meta 一樣「賣爆」,也不是一款能淘汰智慧手機的革命性產品,但就目前的資訊,它確實有潛力成為我們邁向 AR 時代的堅實一步,雖然只是一小步。
我們正在招募夥伴
📮 簡歷投遞郵箱[email protected]
✉️ 郵件標題「姓名 + 崗位名稱」(請隨簡歷附上專案 / 作品或相關連結)
更多崗位資訊請點選這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