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張勇毅
2 月 26 日,從多方訊息來源可以確認,小米將會在 2 月 27 日晚的新品釋出會上,首次公佈小米 AI 眼鏡包括外觀、功能乃至售價等相關資訊。
相對於 27 日釋出會主角小米 SU7 Ultra,小米 AI 眼鏡的名氣可能沒有那麼大,但是它對於國內 AI 眼鏡行業來說,卻有可能是重要的轉折點。
不過,如果你期待看到小米舉起屠刀,推出一款「999 元」的 AI 眼鏡,一舉將 AI 眼鏡推向大眾,那大機率要失望了。
根據業內資訊,小米首款 AI 眼鏡整體規格將對標 Ray-Ban Meta,在售價上也將超過 2000 元人民幣。
為什麼小米選擇在這個時候,推出 AI 眼鏡產品。而為什麼團隊沒有選擇「小米價」?小米 AI 眼鏡,能否像 DeepSeek 啟用 AI 行業一樣,啟用整個中國的 AI 眼鏡行業?
01
根據業內人士透露,小米有可能在 27 日曝光的小米 AI 眼鏡產品,從硬體規格上將直接對標 Meta 的智慧眼鏡。
除了帶有拍照/多模態識別能力的 AI 眼鏡形態,小米同時也計劃釋出一款售價更低、但砍掉攝像頭等元件,專注於語音 AI 互動的 AI 眼鏡產品。

此前分析機構關於小米 AI 眼鏡硬體部分的拆解預測 | 圖片來源:Wellsenn XR
根據供應鏈側的訊息,相比只搭載了單 SoC 晶片的 Ray-Ban Meta,小米 AI 眼鏡還在主晶片的基礎上加入了一顆恆玄科技釋出的 BES2700 晶片——這顆晶片以往多用於 TWS 真無線耳機領域,專精於低功耗完成音訊處理相關需算力需求。
從這一點也能看出,小米 AI 眼鏡致力於將例如續航等 Ray-Ban Meta 目前主要短板,作為小米 AI 眼鏡的賣點之一。同時,小米 AI 眼鏡也將支援與 Ray-Ban Meta 類似的電致變色功能、甚至有更多顏色可供選擇。
從目前已知的硬體成本可以看出,小米 AI 眼鏡,無論是高階版還是普通版本,都不可能賣出「999 元」的小米價格。
據相關訊息透露,小米也將選擇在傳統眼鏡設計領域更有經驗的品牌,來作為合作伙伴。硬體代工廠商選擇的是歌爾——他們同樣也是 Ray-Ban Meta 系列迄今為止多款產品的主要代工廠。
比起外界甚至包括小米 AI 眼鏡相關供應商預期的銷量 40-50 萬臺,小米內部對於首款 AI 眼鏡的銷量預期為三十萬臺。
這是一個非常保守的數字,根據主要合作方依視路公開的資料,Ray-Ban Meta 在 2025 年二月全球出貨量已經突破 200 萬隻。
Ray-Ban Meta 在銷量上取得的成功,讓智慧眼鏡這個誕生已經十餘年的產品形態,似乎已經成為「AI 硬體新形態」的數個種子選手中最先確定席位的那個,迅速吸引著眾多玩家加入其中。
02
無論是率先出頭、試圖透過營銷搶佔聲量的小廠,還是看似沉默,實際伺機而動的硬體大廠,幾乎都想把自己的 AI 眼鏡在某一個維度上,打造成「中國版 Ray-Ban Meta」——這個維度可以是續航,也可以是重量/設計感,亦或是接入更多多模態 AI 能力。
在外界很多人看來,Ray-Ban Meta 的成功是踩中了風口,AI 眼鏡的產品形態順應了當下這波最重要的 AI 硬體產品形態。
從 Ray-Ban Meta 初步取得成功的 2024 年年中開始,深圳供應鏈才開始真正集體發力「復刻 Ray-Ban Meta」,到 2024 年第四季度,已經有外觀、賣點都高度接近 Ray-Ban Meta 的產品陸續問世。

與 Ray-Ban Meta 十分相似的 LookTech 的眼鏡產品|LookTech
在 CES 2025 期間,中國 AI 眼鏡供應鏈更是扎堆出海,試圖在海外市場尋找本地品牌合作,透過接入 Google / ChatGPT 等第三方 AI 能力的方式,探索 Ray-Ban Meta 這一形態的產品在海外市場的更多可能性。
此前,供應鏈似乎形成過這樣的共識:「如果一款 AI 眼鏡在 2025 年賣的不夠好,那一定是因為它不夠像 Ray-Ban Meta」。
但迄今為止,無論是閃極這樣首次入局可穿戴產品的新手,還是 Rokid、雷鳥、魅族這樣已經在 AR 眼鏡形態相對有更多經驗的硬體廠商,亦或是百度、字節跳動這樣看起來在大模型與硬體領域更值得關注的巨頭,都還沒有做到這一點。
前期上市、依靠售價 999 元人民幣吸引了不少關注的閃極 AI 拍拍鏡,在上市後收到眾多使用者反饋軟體體驗不完善的問題,甚至已經超過當時的「價效比」標籤,成為如今關於這款 AI 眼鏡最多的爭議部分。
隨著首批上市的 AI 眼鏡面臨著諸多的問題,AI 眼鏡無論是供應鏈還是「友商」,都在觀察著小米 AI 眼鏡的一舉一動,給這個行業帶來的改變。
03
對於深圳供應鏈而言,復刻 Ray-Ban Meta 的主要硬體規格或許並不是最難的部分。想要給使用者交付 Meta 級別的軟體使用體驗,或許才是小廠真正難以企及的領域。在這一點上已經耕耘手機作業系統生態多年的小米自然有著巨大的優勢。

小米此前有涉足光波導方案 AR 眼鏡的開發經驗,但同樣有很強的試水性質 | 圖片來源:小米
Ray-Ban Meta 能夠受到使用者認可,可以說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 Meta「軟體定義硬體」的 AI 眼鏡戰略思路。這也變成了以「靈活」著稱的深圳供應鏈,在復刻 Ray-Ban Meta 時,難以短期內追趕上的巨大短板。
此前多款率先上市的 AI 眼鏡收到使用者的負面評價中,也主要集中在軟體能力的不完善上。閃極創始人曾在產品遭遇使用者大量負面評價時,公開用「軟體開發時間只有半年」來為 AI 眼鏡當前的使用體驗不如人意開脫。

以 999 元起售價出圈的閃極 AI 眼鏡,在上市後因為軟體體驗不完善遭到大量使用者質疑 | 圖片來源:閃極
比起供應鏈或初創企業,手機廠商對於相關產品的工程整合能力有更為系統的認知,更能準確捕捉到 Ray-Ban Meta 簡單的產品邏輯背後,實際上包括了大量難以被快速複製的研究成果。
從 Ray-Ban Meta 爆火出圈、國內大廠紛紛開始研究立項的 2024 年 06 月開始,留給 AI 眼鏡研發的時間實際上只剩下半年,這個時間按照傳統軟體開發速度來講,並不足以復刻出近似的使用者體驗。
此前,外界盛傳小米 AI 眼鏡的研發目標是「全面超越 Ray-Ban Meta」,但這並不能解答很多關於「How to」的問題。
「人人都想對標 Ray-Ban Meta,這並不足以說明什麼」一位小米 AI 眼鏡相關員工對極客公園表示。「半年時間並不夠將軟體體驗打磨完整,需要更多時間」。
但對於「超越 Meta」這件事的理解,不同的人群之間可謂是天差地別。供應鏈出身的從業者更在乎硬體如何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創新,而小米等傳統手機大廠,看到的是簡單硬體規格背後,軟體最佳化能力才是構成 AI 眼鏡使用者使用體驗的最短的那塊木板。
Ray-Ban Meta 的成功,與 Meta 在軟體能力上的極致打磨使用者體驗密不可分,這也是目前為止國產 AI 眼鏡廠商相對最欠缺的部分。
但軟體體驗,反過來也成為了 Meta 相比其他廠商 AI 眼鏡產品真正的「護城河」。在與極客公園溝通中,小米相關產品負責人重點提到了 Meta View(在手機端與 Ray-Ban Meta 配對使用的 App)的優勢。
無論是與 Instagram 、Snapchat 等 Meta 第一方應用的聯動使用體驗,還是僅靠藍牙協議,就能實現眼鏡直播的資料傳輸,Meta 將軟體體驗做到了近乎「出神入化」的程度,幾乎讓人忘記了無論是 iOS 還是 Android 系統,都並非出自 Meta。

Meta View 是 Ray-Ban Meta 能力的巨大拓展 | 圖片來源:極客公園
這位小米 AI 眼鏡員工特別提到,Ray-Ban Meta 軟體體驗上讓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 Ray-Ban Meta 能夠在白天/夜晚等各種複雜光線環境下,也能實現強如旗艦智慧手機一般的白平衡自動識別,確保拍攝出的影片畫面無需使用者手動介入調整引數(實際上使用者也無法調整,也無法像手機那樣拍照時預覽效果),也能在拍攝完全完成後回看時,得到一個滿意的、並且願意將其分享給朋友的影片效果。
這些是讓 Ray-Ban Meta 銷量爆發的真正基石,但也意味著研發階段的長期持續的投入。一個鮮人注意到的事實是,即使 Ray-Ban Meta 銷量獲得如此空前成功,但 Meta 在這樁生意中,仍然處於每年數十億美元的虧本的狀態。
而小米 AI 眼鏡,無論是從預期銷量、還是從釋出到實際上市時間,目前仍有很強的試水屬性。但外界在小米 SU7 成功之後,對於小米入局熱門品類會自發產生狂熱的情緒。
但究其深層原因,其實是因為當前國內 AI 眼鏡生態,仍然缺乏一個像 Meta 這樣的「領頭羊」角色。這個角色往往承擔著教育市場的任務,但同時也享受著業內最多的銷量/供應鏈紅利。
AI 眼鏡時代,供應鏈需要一個動力充沛的引擎來投入前沿製造技術的探索,行業中的創業公司,同樣寄希望於 AI 眼鏡這樣一個當前仍然算小眾的市場,能夠透過小米在 AI 眼鏡領域,復刻 SU7 那樣「難以被預測的巨大成功」,進而大幅開拓使用者受眾。
在小米之後,包括 vivo、華為、OPPO 等手機廠商同樣在對 AI 眼鏡領域虎視眈眈。vivo 已經於 2024 年組建 AI 眼鏡團隊,華為已經有多年的藍牙音訊眼鏡硬體的迭代歷史,並且在設計領域有與 Gentle Monster 等時尚品牌的合作經驗。

華為此前與 Gentle Monster 合作打造的智慧眼鏡系列 | 圖片來源:華為
這些手機廠商同樣是 AI 眼鏡領域的種子選手,但他們同樣在等待 AI 眼鏡領域出現那個「蘋果 AirPods 時刻」,再以更小的成本來取得更大的市場銷量成果。
「Ray-Ban Meta 的成功不是因為它踩中了風口,而是(Meta)打造了風暴本身」這位小米眼鏡產品團隊員工表示。
小米 AI 眼鏡想要取得同樣的成功,似乎這已經是一條必經之路。

2 月 27 日,小米春季新品釋出會鳴鑼開幕!小米 15 Ultra、小米 SU7 Ultra、小米 AI 眼鏡,一系列新品讓小米的開年盛會「Ultra」爆棚!
小米 15 Ultra 在影像上又有怎樣的突破?80 萬元起跳的小米 SU7 Ultra 能和鴻蒙智行尊界 S800、蔚來 ET9 掰掰手腕嗎?全行業都在等的小米 AI 眼鏡,能否將智慧眼鏡的大眾市場徹底點燃?
本週四晚 18:40,極客公園影片號直播間,主播陪你 4 個小時一起邊看小米新品釋出會邊聊天,隨時無底線吐槽!



熱點影片

更多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