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讀者投稿,來稿請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文 | 讀者:李欣澤
假期回老家,我終於暫時從工作裡解脫出來,索性把手機設定成靜音,打算過幾天“與世隔絕”的日子。但家裡的鈴聲還是響個不停,來源竟然是我媽的手機。
我媽退休已經五年了,每天的生活就是跳跳廣場舞,做做家務,去商場買些打折商品,刷刷短影片,幾乎沒什麼社交。但這次放假,我觀察了兩天,發現她手機來電頻率極高,來電歸屬地是天南海北,哪裡的都有。

《小捨得》劇照
憑藉我的經驗,這應該是推銷電話和騷擾電話,我一般會選擇直接結束通話,並順手把這個號碼拉入“黑名單”。但我媽恰恰相反,她每次都會接聽,而且表現得非常急切。最誇張的一次,她正在洗頭髮,聽到電話響,就彎著腰從洗手間小跑出來,頭髮上的水淌了一地,手上的泡沫也來不及擦乾,直到按下綠色的接聽鍵,她才彷彿鬆了口氣。
“您好,您是哪位?”
媽媽先是禮貌地詢問,然後是一連串“是”“嗯”“對”之類的簡單音節,接下來表達自己的拒絕,還要解釋拒絕的原因,最後再說幾句“麻煩您了”“不好意思”之類的客套話作為結尾。我對她的耐心頗為震驚,我想對方無論是電話銷售人員,還是電信詐騙人員,應該都會在她如此有禮貌的言語之間,感到從未有過的尊重。我跟她說不必這麼客氣,直接說“不需要”然後結束通話就好,或者對於陌生電話,可以直接不接。

《小敏家》劇照
但她說自己不習慣掛電話,還說對方的工作也不容易,能幫則幫,而且人家態度很友善,人應該彼此尊重。我擔心她會因為善良而被欺騙,她拍著胸脯向我保證:“我能那麼傻嗎?雖然跟他嘮兩句,但是提到和錢有關的事,我就告訴他‘沒門’!”
我稍稍安心了些,想來我媽好歹也是大學本科畢業,在國企裡工作了三十多年,應該不會輕易被人忽悠。興許是我在大城市裡工作久了,對人和事都有種過度的警惕,有點神經過敏了。
我原本決定不再幹涉這件事。直到某天晚上,我媽在接電話時,無意中按到了“擴音”按鈕,我才發現了讓我哭笑不得的真相——電話的對面不是生計所迫的電話銷售人員,而是努力模仿人類的AI語音系統。
是的,他們在很努力地模仿人類。當電話接通的瞬間,我聽到的並不是鋼琴曲或者生硬的自我介紹,而是非常生活化的表述。對方先是親切地稱呼我媽媽為“蓉姐”,然後帶著一點埋怨的語氣說:“給你打了好幾個電話,你怎麼都不接呀?”接下來是很長時間的沉默,這段時間就留給接電話的人,要麼解釋沒接電話的原因,要麼表達沒接到電話的疑惑。

《歡樂頌》劇照
我媽就是後者,她疑惑地問:“你什麼時候給我打電話了?”對方識別了我媽言語間的幾個關鍵詞,馬上匹配了合適的話術:“那可能是我之前打錯了,其實給你打電話也沒什麼大事,就是想告訴你,某某保險現在推出打折產品……”
直到此處,這通電話才“圖窮匕見”,露出了推銷的真面目。好在我媽確實有辨別能力,堅定地回答道:“我不買產品,我們全家人都已經買好保險了,不好意思了,謝謝啊!”然後結束通話了電話。
我問她:“有沒有聽出來對方不是真人?”果不其然,我媽一臉驚訝:“說話的不是個丫頭嗎?不是真人……難道是錄音?”
我進一步向她“科普”,這是一種比普通的錄音更高階的技術,他們不需要人類提前錄製,只要制定好一種邏輯,AI就可以自己生成語音,還能根據你的回答調整自己的話術。
我媽越聽眼睛瞪得越大,最後一拍大腿:“哎呀,這麼一說,我還真嘮不過她!”
第二天的家庭聚會上,我媽開始滔滔不絕地向大家介紹AI,一是怕其他親戚被騙,二是這“小老太太”想展示一下自己見多識廣。我在旁邊當捧哏,當我媽講到自己的知識盲區時,我才插嘴補充幾句。

《小捨得》劇照
我媽說:“那機器人老厲害了,你說啥它都能接上話。”
二舅姥爺顯然不信:“淨瞎扯,接電話的人不一定說啥呢,它還能學會那麼多話?是誰一句一句教的?”
我解釋了AI的原理,大家都似懂非懂,但因為我有“大學生”“大城市上班族”“有學問”等人設,大部分長輩還是很相信我的。他們幾乎都有和AI對話的經歷,於是一邊感慨科技的高速發展,一邊掏出手機讓我幫著看看,有沒有在無意中陷入什麼圈套。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是慶幸——慶幸他們讓我幫忙看了。常年獨居的三姨,手機裡有幾百條未讀簡訊,透過搜尋關鍵詞,我發現有幾十條是通知她“xx業務已成功開通”,而這些業務多是付費的,從幾塊錢到幾十塊錢不等。
她聽力不好,經常聽不清手機裡的聲音,只能“嗯嗯啊啊”地回答。AI會預設她是“肯定答覆”,她就這樣稀裡糊塗地開通了完全不需要的業務,比如遊戲包月禮包、影片會員、定向流量包等等,還會自動續費,所以手機話費和微信餘額經常“莫名其妙”地就沒了。
我花費了一個小時,才把所有業務都退訂了,並且告訴三姨,如果聽不懂對方電話裡說啥,就直接結束通話。三姨既不網購,也不點外賣,按理說只有家裡人會給她打電話。

《玫瑰的故事》劇照
“家裡人都知道你耳朵不好,會大聲說話,那些你聽不清的,都是騙子打來的電話。”也許我這樣的表達,有些簡單粗暴、以偏概全,但我實在不知道如何教會她分辨AI與真人,更何況即便是真人,也存在著被推銷業務和詐騙的風險。
在這次“已開通業務大檢查”中,只有我的外婆倖免,她使用的是非智慧的老人機,也沒有註冊過微信和支付寶。她沒有在網際網路中留下過任何痕跡,也切斷了她成為“目標人物”的可能性。
我本以為AI的事可以告一段落了,沒想到假期過半時,又聽到一條“新聞”,據說我舅舅家不善言辭的表姐終於談戀愛了,戀愛物件還是一個大明星。
“我這準女婿,演過好多電視劇呢!《偽裝者》看過吧?那裡面有個角色,叫什麼來著……”舅媽難掩興奮,一邊說著,一邊開始在手機裡搜尋電視劇片段給我們看。長輩們紛紛誇讚這小夥子帥氣,只有我萬分疑惑——我表姐從未出過省,從事的行業也與娛樂圈毫不沾邊,她是透過什麼契機認識了男明星呢?
我擔心表姐被騙,舅媽信誓旦旦地拍著胸脯,說看過兩人的合照和影片,小情侶甜甜蜜蜜的,肯定不是騙子。我無法放心,立刻躲進臥室打電話給表姐,表姐承認得倒是痛快:“對啊,我確實在和他談戀愛!”
幾秒後,我收到了表姐發來的合照,照片上兩人勾肩搭背,看起來的確十分恩愛。但當我把照片放大,發現右下角有“AI合成”的文字水印,還有所使用APP的logo。
表姐發來一大串“哈哈哈哈哈哈”,我才發覺被騙的不是表姐,而是我和眾多親戚們。原來是舅媽催婚太過頻繁,表姐不堪其擾才出此下策,她央求我幫她保密,我卻有點猶豫——因為我正是這位男明星的“女友粉”。

《我在他鄉挺好的》劇照
但同樣被家長催婚困擾的我,確實受到了來自表姐的啟發,也下載了好幾個APP,開始研究用AI生成合影。可沒想到的是,當我正窩在沙發上悄悄挑選合影動作時,我媽從我身後探出頭來。
“反正都是假的,不如選個厲害的。”她指著最中間的那張照片“就選這個抱在一起的”。
我回頭,正對上她充滿調侃意味的眼神。我心想,她舉一反三的能力還真強,接了幾個AI電話,就猜出了AI圖片的門道。
“你也不用絞盡腦汁地哄我,我在網上看了不少年輕人發的東西,現在也理解你們不想結婚。”她坐到我旁邊,“生活方式有很多種,只要過得快樂,一個人也挺好。”
我不可置信地看著她,她點了點頭,表示剛才的話不是夢話,也不是玩笑。
我曾無數次因為她在網際網路面前的笨拙而發脾氣,嫌她辨別不出營銷號的“偽科普”,嫌她總給我灌毒雞湯,嫌她總把短影片的劇本當真……就在前兩天,我還對於她認認真真和AI通電話嗤之以鼻。
但實際上,她在網際網路中並非一無所獲,至少她學會了站在我的立場上,用我需要的方式來愛我、理解我。
返回工作地之前,我叮囑媽媽不要再接奇怪的陌生電話。儘管她總是認為自己有辨別能力,但是科技手段的發展一日千里,說不準哪一天,她就會踏入為她量身定製的陷阱。
她含糊地答應著,又小聲說了句“我都接習慣了”,看來是不打算聽我的話。我不明白她為什麼如此堅持,心想也許是她離異獨居多年,生活太枯燥無趣,所以想找人聊聊天吧。

《母親》劇照
我無暇關注我媽又和AI聊了幾個回合,因為工作填滿了我的生活。會議上leader強調要用AI為專案賦能,每個人都要深入學習ChatGPT和DeepSeek,殊不知我們一週前提交的報告就是AI的傑作。
科技在改變著每一個人的生活,但這種變化究竟是好是壞,很難說得清楚。AI用極高的情商答覆著客戶的疑問,解放了電話銷售人員的勞動力,卻也削減了原本就緊張的就業崗位;AI在幾秒鐘之內,為我的專案生成完美的報告書,留給我更多時間來焦慮和內耗,擔心自己何時會被徹底替代。
我媽面對AI時的鬆弛感,我還沒學會萬分之一。
終於又熬到下一個小長假,啟程回老家的前一天晚上,我為了給工作收尾趕了個通宵。精神狀態迷迷糊糊,導致我在車站弄丟了揹包,手機和身份證都在裡面。
在車站派出所,警察同志為我補辦了臨時身份證,問我需不需要給家裡打個電話,請家人到老家的火車站接我。我拿起話筒,發現自己只記得媽媽的手機號碼,撥過去幾秒鐘,媽媽就接聽了。
“您好,您是哪位?”媽媽禮貌地詢問著,我的腦海裡卻忽然浮現出熟悉的畫面——媽媽的頭髮溼漉漉地滴著水,手上的泡沫也來不及擦乾,只為了快一點按下接聽鍵。
那天晚上,我才終於明白媽媽為何不厭其煩地接聽陌生電話,因為在她眼裡,每一通電話的那邊,都可能傳來我的聲音。
“你在外面這幾年,我都養成習慣了,一個電話也不敢漏下,就怕是你遇見什麼事了。”
我嘴硬地問:“我能遇見什麼事?”
“那可說不準,你看電視劇裡寶貝閨女被綁架了,人家都要打電話要贖金的嘞。”媽媽打趣後,又話鋒一轉,“你看今天,我要是不接電話,你就要從車站走路回來了,好遠的。”
她明明笑著,可那雙彎彎的眼睛裡卻滿是心疼。因為這份心疼,她說了幾千幾萬句“你好”“謝謝”“不需要”……

《歡樂頌》劇照
我對自己說,明天就去買個新手機吧。
這一次,我也會接起每一個可能是媽媽的電話。

排版:初初 / 稽核:小風

三聯生活週刊微信公眾號
徵稿要求
本刊對投稿的真實性有嚴格要求,個人故事必須為本人親身經歷,真實可靠,保證作品中不存在任何虛構內容。對於文章內容,作者應提供相應證明材料(圖片、影片均可),且願意接受核實(如職場類話題中將被核實本人真實職業資訊、行業、公司等)。稿件需能打動人心,或者具有現實意義,邏輯嚴密,文筆流暢,以第一人稱敘事,字數不低於5000字。
詳細徵稿要求請點選👉【三聯生活週刊微信公眾號長期徵稿】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實習生、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