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居民中對乳糖的吸收不良率高達 85%。很多人都無法完全消化牛奶,為什麼牛奶現在還是那麼普及呢?一起來看看答主的回答吧。
近 9 成國人乳糖吸收不良,為何牛奶還是如此普及?
|答主:孫亞飛
不知道題主查的是什麼資料,就想問一下,資料上有沒有說,乳糖不耐才是正常的?
是的,乳糖不耐不是病,甚至可以說,乳糖不耐才正常。
簡單捋一下這裡的一些問題,也希望一些資料在講述這些問題的時候,可不可以全面一點,不要一個數字打天下,嚇唬普通讀者。
一、乳糖不耐是哺乳動物的斷奶機制
乳糖是一種很「高階」的生物物質,只有當生命演化到哺乳動物的時候,透過乳腺分泌,才有了乳糖。
它是一種雙糖,由半乳糖跟葡萄糖連線構成。半乳糖和葡萄糖都是人體可以正常代謝的單糖,但是要把乳糖切成這兩種單糖,需要用到乳糖酶。
乳糖酶比較神奇,哺乳動物幼崽會含有這種酶,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會慢慢減少直到消失,這個時候就會出現乳糖不耐的現象。所以,哺乳動物成長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就不能食用母乳,只能自己覓食了,因為母乳中最主要的能量物質乳糖已經不能被消化吸收,喝母乳也不長身體。
所以,任何一種哺乳動物都會自行斷奶,這是大自然的法則,就跟「貓吃魚,鱷魚也歸貓吃」一樣的道理。
要是不遵循這個法則,那哺乳動物的「母親」就會養出巨嬰來,顯然不利於物種繁殖。可見,乳糖不耐不是病,這是優秀的調節機制。
對人類來說,這個過程通常發生在出生後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所以比較適宜的斷奶時間也是在這期間。在此之後,嬰兒就可以在生物層面上徹底脫離母體,成為獨立的人了。
二、乳糖不耐的特點是放屁跑肚
作為一種和「貓吃魚,鱷魚也歸貓吃」相提並論的自然法則,那它要傳承下來,也要透過一代代的記憶才行,甭管是先天記憶還是後天記憶。所以,乳糖不耐不會對幼崽的身體造成什麼永久傷害,只是會不太舒服而已,否則乳糖不耐的動物一喝奶就嗝屁,這就不是斷奶機制了,是斷子絕孫機制。
所以,這就完美地回答了題主的問題。乳糖不耐只是不舒服,不會造成任何生理風險,那還怕什麼呢?
乳糖不耐的不舒服,體現在腸道里的瞎折騰。
這麼大的分子,透過腸壁是不太現實了,只能在腸道里鑽來鑽去。腸道里全是細菌,但是大部分細菌也沒法治它,所以也怵得慌。結果,乳糖就把腸道菌群攪了個不得安生。本來這些細菌會慢慢地消化腸道里的營養,再化作一坨坨肥料重返人間,現在來了這麼個太歲,細菌們也無心工作,紛紛曠工,沒代謝掉的各種原料也都跟著一起跑了出來,這就是腹瀉了。當然,也有些不開眼的細菌會去和乳糖大戰三百回合,結果消化不了,倒是發酵出一些氣體來,最後的結果自然就是放屁了。
老實說,這對哺乳動物甚至早期的人類來說,也算不上特別大的困難,不就是跑到哪兒拉到哪兒麼,至於放屁,據說更古老的恐龍因為放屁都導致了溫室效應呢(只是假說),又能怎麼樣?
說到底,也就是我們太過紳士或者淑女,才把乳糖不耐視為一種「病」,其實真不算什麼大事。
三、能夠耐乳糖,是早期歐洲人的一次基因突變
基因突變是演化的內因。
大概在幾千年前,歐洲有人發生了基因突變,調控乳糖酶的基因失控了,不再是到一定時候就停止分泌,而是開了個掛,永久分泌。
這要是別的動物,早被當媽的扔到山谷裡喂狼了。但是人類不一樣,在掌握了基本的畜牧技術之後,雖然斷了人奶,但還能喝到其他動物的奶。
於是,沒有乳糖不耐的問題,人的戰鬥力也強了不少。
一方面,這個時候的人類已經有了基本的衛生習慣,不能和馬牛羊那樣邊跑邊噴。減少拉稀頻率,工作效率就大大提高,要不然狩獵的時候還要拉幾趟,早把獵物嚇跑了。
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動物奶中的乳糖可以被吸收,獲取能量也多了。別人喝牛奶,不過是加點蛋白質補點鈣,能量主要靠脂肪,開掛人類還能消化乳糖,簡直是吃了能量加倍。
所以,這個突變之後的基因對這時的人類來說屬於優勢基因,能夠流傳下來並且逐步擴大比例,並不奇怪。
目前,歐洲地區的乳糖不耐人群不到 10%。但是,不怎麼跟歐洲人通婚的東亞人,乳糖不耐的基因很好地延續下來,不管是不是遊牧民族,包括蒙族和藏族,乳糖不耐的比例都是非常高的。
90% 也許有些誇張,但是最樂觀的研究結果也認為不會低於 70%,還是相當高的。
四、多喝奶,可以緩解乳糖不耐
喝奶比較多的人,乳糖不耐的現象其實並沒有那麼嚴重。
現在喝奶的機會多了,喝上一年半載的,有些人也感覺不到乳糖不耐了。
當然,喝奶不會讓人基因突變,不是因為多喝奶就有了乳糖酶,而是腸道菌適應了這個狀況。
腸道菌並不是純粹寄生在我們體內,而是可以視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這方面的研究現在非常熱門。我們就說一個最基本的模型,當乳糖不斷進入腸道之後,總有那麼一些細菌身懷絕技,有能力代謝乳糖。過去它們不是腸道里的優勢菌種,但是隨著乳糖分子反覆搞事情,不能代謝乳糖的細菌會慢慢被動,能夠代謝乳糖的細菌開始佔據主動。於是,乳糖雖然還是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但它可以在腸道里養活一些細菌,這些細菌也順便幫我們解決了腸道不適帶來的尷尬問題。
五、食物加工技術可以把乳糖清除
細菌並不只是在腸道里能夠代謝乳糖,如果奶液中也出現了這種細菌,不就能預先解決掉乳糖了麼?
所以,草原牧民掌握了一個絕佳的手藝,制酪。
世界各地的乳酪都有不同的風味,主要就是因為各地自然形成的發酵菌種有區別。
不過,這些細菌能做的事情都差不多,無非就是利用牛奶裡的營養物質繁殖,特別是利用乳糖。乳糖代謝之後的產物可以有很多種,比如乳酸、二氧化碳甚至乙醇等等,所以乳酪的風味就千差萬別了。
即使不去制酪,牛奶在放置時也會自然發酸。
大多數發酸的細菌都會讓牛奶變餿,但是隻要能夠變成可口的酸奶,牧民就可以收集這種酸奶,然後作為菌種繼續製作酸奶。酸奶裡面,乳糖的含量同樣也是比較低的。
對現代技術來說,脫除乳糖就更容易了,比如預先加點乳糖酶,直接把乳糖分解成單糖,奶變得更甜,還不會造成腹瀉,一舉兩得。
說到底,還是因為有些不負責任的資料大驚小怪,解釋這些問題的時候不能說清前因後果。還是記住,乳糖不耐才是正常的,是大自然法則教給我們的技能。不耐受乳糖,不是什麼生死存亡的大事,別說過去五千年了,再有五千年也不叫個事。
題圖來源:《人在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