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armyrecognition網站2025年3月27日報道,朝鮮最高領導人於3月25日至26日視察指導無人機技術聯合體與探測電子戰研究集團的國防科研工作,在無人機技術聯合體下屬研究所及企業單位,詳細瞭解新型戰略偵察無人機與自殺式攻擊無人機的研發生產情況。測試中,具備追蹤戰略目標及監測海陸敵軍活動能力的新型戰略偵察無人機效能得到驗證,他還親自觀看了晨星-4戰略無人機的起降。這也是首次對外披露其起飛畫面。


2023年6月,商業衛星運營商Planet Labs拍攝到朝鮮枋峴空軍基地出現兩架新型無人機。經分析,較小機型翼展約20米,外形類似美製MQ-9"死神";較大機型翼展達35米,接近RQ-4"全球鷹"尺寸。2023年7月平壤武器展期間,朝鮮正式公開命名為"晨星-9"與"晨星-4"的這兩款無人機,金正恩與俄國防長紹伊古現場觀摩。7月27日朝鮮戰爭停戰70週年閱兵中,兩型無人機參與空中編隊,2025年2月24日,衛星影像分析顯示朝鮮在枋峴空軍基地測試升級版"晨星-4"偵察無人機。


朝鮮"晨星-4"(Saetbyol-4)戰略偵察無人機外形高度模仿美國RQ-4"全球鷹",採用半硬殼式機體結構,頭部大型衛星天線整流罩/裝置艙(別管有沒有),大展弦比下單翼,配備渦輪噴氣發動機,機尾頂部設進氣口,採用雙V型尾翼佈局,機腹下有裝置艙。猜測其機身長度12-14米,翼展約35米,其設計定位與"全球鷹"類似,專司高空戰略偵察,猜測理論航程可達5500公里。推測最大升限12000-15000米,續航12-18小時,具備高空長航時偵察能力,但受制於複合材料與航電系統水平、渦噴發動機,其實際升限與續航或大幅低於原型機。


本次"晨星-4"戰略偵察無人機與之前相比出現了一些變化,之前視察時展示的機號為2102002,側面非常光滑。而本次展示的編號為21070601,側面出現了雷達艙。要知道這個側面雷達艙在RQ-4A原版階段是沒有的,要到RQ-4 Block30/40階段才會出現,猜測是一種側向合成孔徑雷達(SAR)或者是先進訊號情報載荷(ASIP)。其機腹下則安裝有一個較大的雷達艙,這個外形更像是裝了 AN/ZPY-2多平臺技術插入雷達(MP-RTIP)的RQ-4B,連機頭前部的攝像頭都完美還原。可見朝鮮是真正的美粉。




2025年2月24日,衛星影像分析顯示朝鮮在枋峴空軍基地測試升級版"晨星-4"偵察無人機,該機型翼展增至40米,較2023年亮相的初代型號增加5米。行星實驗室SkySat系統1月22日拍攝的影像顯示,新型無人機採用與美製RQ-4"全球鷹"相似的下單翼、流線型機身設計,疑似具備更強續航與載荷能力,可能提升滯空時間至30小時以上,作戰半徑覆蓋朝鮮半島周邊2000公里。枋峴空軍基地正在建設專用無人機機庫,表明朝鮮加速推進無人偵察體系部署。朝中社2023年宣稱"晨星-4"具備遠端高空監視能力,新版可能配備更先進感測器,執行對韓日及太平洋地區的戰略偵察任務。

外界猜測,朝鮮在航空航天材料、精密加工與衛星導航領域仍存瓶頸。發動機依賴老舊平臺改造,關鍵部件仍依賴外部技術輸入,光學感測器解析度與抗干擾能力有限,資料鏈安全等級較低。就像那個大展弦比機翼,毛子都沒這個技術,我們當年也選擇連翼佈局,朝鮮靠什麼解決的實在是難以解釋。由於存在衛星資料鏈技術瓶頸,現階段可能依賴視距內遙控,或者租用友好國家衛星通道。美國國防部2024年報告認為,朝鮮已具備每月生產2-3架中型無人機的能力,韓國軍方監測到2025年以來枋峴基地無人機起降頻次增加37%。

但話說回來,"晨星-4"偵察無人機戰略定位為監視美韓軍事動態、黃海與日本海海域活動,標誌著朝鮮初步掌握戰略級無人機平臺構建能力,這種成就怎麼誇都不為過。該機為其後續發展偵察-打擊一體化體系奠定基礎,未來可能要拓展電子戰與精確打擊能力。如果朝鮮突破衛星控制與資料加密技術,將形成區域性高空持續監視能力,改變半島戰略平衡。而當前該機型更多作為技術驗證與政治宣傳工具,體現朝鮮推進國防自主化的決心。

本次朝最高領導人對改進型戰略偵察無人機與人工智慧技術加持的自殺式攻擊無人機的軍事效益和戰略價值作出重要評價,批准該聯合體提出的產能擴充計劃,強調,無人裝備與人工智慧技術是軍事現代化建設的優先發展領域,須制定國家遠景規劃加速智慧無人機研發,使之成為應對現代戰爭形態變革的核心戰力。面對以智慧化高技術武器對抗為特徵的現代戰爭,無人機技術聯合體與電子戰研究集團肩負著關鍵使命,要求兩機構明確近期任務與遠景目標,持續推進武器裝備質量技術革新,將無人作戰體系深度融入作戰方案與交戰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