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優先重視朝俄關係”的金正恩撤兵了?

作者 / 林海東
1月中旬,澤連斯基宣佈烏克蘭特種部隊抓獲兩名朝軍俘虜。這事兒頗炒了幾天,儘管烏方釋出了這兩名朝軍戰俘的相關影片,但他們終究沒有像澤連斯基命令的那樣,與媒體進行深度接觸。儘管這兩名戰俘的存在,彷彿鐵證如山,但實際上還是更像情報戰、資訊戰。
1月28日,烏克蘭特種部隊宣佈在庫爾斯克前線擊斃兩名朝軍士兵。烏軍在社交媒體上釋出了陣亡朝軍士兵的遺物,除了武器裝備、各種檔案之外,最令人注目的是一部三星2G手機和一封金正恩新年致前線官兵信件的記錄稿(下圖)。這兩樣東西,引發外界關注,但也恰是疑點所在,大致說明烏軍對朝鮮的瞭解相當有限。
且不論那部三星2G手機還能不能用,且不論朝鮮早已開始使用4G通訊網路以及目前擁有700萬左右智慧手機使用者,單說那封被記錄下來的元帥來信,就很不像朝鮮軍隊的做派。話說朝軍入俄是朝鮮一直不肯承認、一直遮遮掩掩的事情,算是“秘密”,按照烏韓方面的說法,甚至要讓入俄朝軍使用布里亞特人的身份,但就是在這種前提下,入俄朝軍卻允許它計程車兵記錄元帥來信,而且隨身攜帶這份記錄稿上前線,朝軍是有多想給烏軍以及美西方提供口實?這故事,講得不夠好,顧頭不顧腚,也說明烏軍對朝軍的運作不是那麼熟悉。且不論元帥有沒有在新年之際致信前線官兵,即便有這樣一封信,也是長官口頭傳達、士兵用心聆聽的事情;士兵們做筆記,還隨身攜帶上生死未卜的戰場、陣亡後證明“我是朝鮮兵”?別開玩笑了!
情報戰、資訊戰當然可以無所不用其極,但好歹也要符合邏輯、符合實際。不過,必須承認的是,烏克蘭方面搞情報戰、資訊戰還是很有一套,畢竟這種似是而非的資訊面向的是大眾輿論,只要第一印象符合人們的刻板印象,那就算是種上了,正所謂“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符合大眾預期”。所以,我們才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其一,媒體在報道烏方訊息的同時,表示“無法獨立證實”訊息的準確性;其二,大眾很歡騰,也很相信烏方的訊息,全不管媒體的“無法獨立證實”意味著什麼;其三,烏方韓方很積極,但美西方尤其是北約、歐盟方面相對不以為然
有趣的事情繼續發生——當地時間1月30日,美媒烏媒分別援引匿名美國官員和烏克蘭特種部隊發言人的話,說庫爾斯克前線的朝軍部隊撤兵了。事兒是同一件事兒,但匿名美國官員說,庫爾斯克前線的朝軍已經於兩週前撤兵;而烏克蘭特種部隊發言人則說,庫爾斯克前線三週前已經不見朝鮮士兵
朝軍撤兵幹嘛?按美烏方的說法,朝軍傷亡慘重、撤退到後方重組;另一個說法是,朝鮮下一步可能派遣以炮兵為主的朝軍援俄,不再使用地面部隊。根據此前烏、韓、美、西方情報,朝軍入俄1.1-1.2萬人,傷亡4000人;烏軍總司令則說,朝軍傷亡過半。還是按它們的說法,這1萬多人是朝鮮特戰部隊“暴風軍團”所部,“暴風軍團”大約4.4萬人,在庫爾斯克傷亡4000餘,差不多是“暴風軍團”的10%。眾所周知,“暴風軍團”是元帥手中的王牌精銳,是用來對付“永遠的敵國”韓國的,是“戰時平定南方”、執行關鍵任務的先頭部隊。元帥送他們去庫爾斯克練兵?送他們去做無謂的犧牲?然後傷亡一半兒之後撤下來?還有,上述那兩名朝軍戰俘據說是偵察總局的特種兵,這個玩笑開得就更大了。拿金正日時代偵察總局的老皇曆來說金正恩時代偵察總局的事兒,貨不對版;反侵略尚未成功,烏克蘭仍需努力。
放下庫爾斯克前線朝軍撤兵不提,我們來看時間。不管兩週也好,三週也罷,從報道時間1月30日往前推,按美方、烏方的說法,至遲到1月16日,庫爾斯克地區就已經沒有朝軍了。那麼,烏克蘭特種部隊1月28日或前一天擊斃的兩名朝軍士兵從哪兒來的?掉隊了還是其他什麼原因?這也是一個疑問。這種前後不一、自相矛盾的說法,始終伴隨著朝軍入俄之後的行動,呈現出明顯的情報戰、資訊戰特徵。
我們可以確認朝軍入俄,但無法確定入俄朝軍是否特戰部隊“暴風軍團”;我們可以確認朝軍入俄,但無法確定入俄朝軍是否直接參戰;我們相信朝軍在庫爾斯克地區為俄軍提供後方炮火支援和裝備技術支援,但無法確定朝軍是否在庫爾斯克前線衝鋒陷陣;我們看到烏軍抓獲的戰俘或擊斃計程車兵是亞洲甚至東北亞特徵面孔,但無法確定他們一定是朝鮮士兵。正如美西方的大牌媒體、權威媒體所報道的那樣,烏方講了一些與朝軍參戰有關的事情,而且似乎有鐵證,但媒體“無法獨立證實”這些事情與證據;我們也是如此,畢竟這不像丹東草莓春節剛過就恢復發貨那麼確定。
正因為“無法獨立證實”,所以,我們仍然在等待觀望中,因為朝軍參戰與否不僅是影響歐洲安全的大事情,也是關乎半島及東北亞地區安全的大事情。在這裡,我們很佩服某些簡中自媒體或網民,因為他們似乎可以證實每件與入俄朝軍有關的事情,彷彿他們與元帥或是總統們有直接的熱線聯絡,我們自嘆弗如,呵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