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筆的金融操作。
中國財政部以發行特別國債的方式,募集5000億元資金,然後把這些資金以定向增發股票的方式,悉數投資給了四家國資銀行。
財政部具體的投資明細,是中國銀行1650億元,建設銀行1050億元,交通銀行1124.2億元,郵儲銀行1175.8億元,合計認購了5000億元的股份。
另外中國菸草、雙維投資在內的“菸草系”國資,合計認購交通銀行75.8億元的股份,因為歷史上菸草系從2012年開始就不斷增持交行的股份,這次定增前已持有交行3%的股份。
中國移動集團和中國船舶集團,分別認購郵儲銀行75.84億元和45.66億元的股份,因為前者2023年耗資450億元定增郵儲銀行完成入股,後者則是郵儲銀行H股上市時期的基石投資者。
關於定增的價格。
中國銀行定增價6.05,相比上週五收盤價溢價10%,定增規模1650億。
建設銀行定增價9.27,相比上週五收盤價溢價8.8%,定增規模1050億。
交通銀行定增價8.71,相比上週五收盤價溢價18.3%,定增規模1200億。
郵儲銀行定增價6.32,相比上週五收盤價溢價21.5%,定增規模1300億。
相比現在的市場交易價平均溢價15%,也就是定增買入的價格比市價買入還貴,而且平均貴了15%左右,其中財政部認購的股份鎖定期5年。
這個訊息的重磅程度無以復加,屬於大到不能再大的訊息,週末的時候引發了很多討論,然後很多人說這是個巨大利空,並寫出1234分析為何這是利空,把我人都給看傻了。
其中最荒謬的一點就是說定增股份會稀釋現有股東的權益,因為市面上的股份多了,這說法之所以流行不是為了針對財政部,而是中國股市開門數十年來始終有這樣的說法流傳,一直特別有市場,這次不過是把火了數十年的說法拿出來重說一遍而已。
假設1元錢一股,一家價值100億元的公司你全部買下了,現持有100億股。
如今公司要做一筆大業務,手裡缺錢,想要額外100億元,你沒錢,但這業務又特別好不可能放棄,於是就宣佈定向增發100億股份,募資100億元。
這時候張三李四王五出來了,合夥湊了100億元給了你的公司,然後獲得了100億股。
因為是簡單舉例,這裡不考慮控制權的問題,只考慮收益權。
你原本持有公司100%的股份,現在只持有公司50%的股份,看起來你的股權確實被“攤薄”了。
但這家公司以前只值100億,現在值200億,你手裡的50%的股權還是值100億,一點都沒有變化。
因為你佔公司股權的比例確實下降了,所以有人說你的股權被攤薄了,但整個公司的價值上升了,所以你的股權所具有的價值絲毫沒有變化。
而且一家公司只有要做一筆特別巨大的業務的時候,才會選擇去定增,這筆業務肯定是賺錢的才會選擇去做,既然這筆業務是賺錢的,需要的本金又很巨大,而帶來的收益會是所有股東平分。
所以理論上說,定增是利好,大規模定增會是巨大利好。
中國過去數十年的時間裡,有人把定增解釋為利空,不僅沒有被駁倒,而且數十年運轉下來居然還能有信眾。
一方面是因為股市投資者的基礎金融知識掌握的確實太少,一方面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很多投機鑽營的上市公司把定增玩出了花,定增來的錢並不是投入主營業務去賺錢的,而是被各種名義掏空了,導致股民在實際感受中並沒有感到定增對公司有啥好處。
但對於規規矩矩做事的上市公司來說,定增就是利好,毫無疑問的是利好。
拋開股市模式不談,假如你是一家風投機構,你投的公司經過一段時間運營後又缺錢了,需要以定增股份的模式來募資。
第一種情況是無人問津,沒人願意掏錢要這家公司的股份,或者報一個很低的價格,只有按這個低價定增股份才會有人願意出錢。
第二種情況是一群人舉著鈔票衝過來了,都說自己願意出錢參與定增,互相抬價之後喊出了一個很高的價格,遠高於現價,把那些不願意出高價的人淘汰出局,願意出高價的人分這次定增的股票配額。
你希望看到哪種情況,你覺得哪種情況對你最有利?
不會有人覺得無人問津定增失敗,自己的股權沒有“被稀釋”,能是利好吧。
定增和市價買入的區別是什麼?
定增是公司定向增發股票,用新增的股份去換新增的錢,這些並不經過二級市場的交易,老股東的權益理論上保持不變,會算成利好是因為理論上新業務肯定賺錢,賺到的錢會平分所以算利好,但很明顯這只是個小利好。
市價買入那就是二級市場的公開買入,和公司無關,是新增的錢去買老的股份,對於公司本身的運營情況沒有影響,但因為老股份的供需情況發生了改變,所以會帶來股價的提升,所以無論錢是多是少都利好,小錢小利好大錢大利好。
財政部的這5000億如果直接在二級市場買這四家銀行的股票,把這些公司的股價買上天都不一定能買夠5000億,屬於單方面爆拉大盤指數,但因為公司實際運營情況不變,沒有實際業績支撐,拉上天的股價早晚要掉下去,錢白花了,相當於拿出5000億定向利益輸送給能拿出對應股份在市場賣的那批人,所以不能這麼做,以定增的形式對股市的擾動就會小很多。
雖然不會把股價直接拉上天,但這次的定增是直接溢價定增的,比市場價平均高出了足足15%,這可是銀行藍籌的15%,而且財政部做事那絕對是中國金融市場最正規的,無限趨近於理論情況,所以這次定增的利好絕對大於15%,二級市場早晚都會認,財政部既然敢報這個價格那就絕對有頂級專家團算過,不會讓財政部虧,賬面上都不可能虧。
所以週一銀行股漲了,因為這確實就是利好,那些能說出利空1234甚至股權被攤薄的人不知道咋想的。

對於中國全域性而言,那就更是利好了。
這5000億投給銀行,是讓銀行去補充核心資本的,要解釋這句話你就首先要理解銀行的執行規律。
銀行貸款的錢來自於儲蓄客戶的存款,但銀行不能完全的用存款去放貸,自己必須也得出一部分錢當本金,這就是資本金的概念,也被稱之為核心資本。
根據國際通行的巴塞爾協議,銀行的核心資本佔比不得低於8%,否則就要停止放貸,中國對不同等級銀行規定的數值不同,但都在巴塞爾協議附近。
簡單的說,銀行的資本金每多1億,其放貸規模理論極限就可以增大12.5億。

如果銀行的資本金多了5000億,那銀行的放貸規模理論極限可以增大6.25萬億。
財政部不會閒了沒事拿出5000億給銀行補充資本金的,既然拿了這個錢就是讓銀行去辦事的,所以這種行為會直接導致中國的放貸規模變大,換言之就是放水,惠及全社會所有行業。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財政部這次做的事情是一種兼顧行為,不是單純為了託舉股市,也不是單純為了託舉中國經濟,而是兼顧之,既拉昇了股市又託舉了中國經濟,兩邊同時照顧。
但要硬說利空,其實也有,那就是為啥財政部要突然這麼做?
首先,銀行的運營是沒有問題的,中國的六大行2024年賺了1.4萬億元,分紅就分了超過4200億元,只以這次定增的四家銀行論,去年也分紅了3000多億元。分紅的錢給了全體股東,但絕大部分都是國資,和財政部是左手右手的關係。
真缺這5000億,去年說經營情況困難暫不分紅就行了,A股不分紅的公司多如牛毛。
但去年分紅了3000多億,今年又找財政部定增了5000億,這顯然不是因為急缺錢。
而財政部也沒那麼多錢,早已經是赤字運行了,這次的5000億還是發特別國債借來的錢。
不缺錢的銀行先分紅3000多億後從財政部拿錢5000億,缺錢的財政部先借錢5000億後定增買股票,這麼繞彎子操作也太費事了,肯定不是為了費事而去費事,顯然是因為有這麼操作的必要,而原因很明顯是要提振經濟,穩定中國市場。
另外高達5000億元的資金決策不可能是一夜之間形成的,這件事必定是早有預案,很久以前就被批准了,但具體實施的時間一向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的,畢竟這顯而易見的是巨大利好訊息,對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是利好,在恰當的時機宣佈才能完美髮揮其功效。
所以當下就是那個“最恰當的時機”。
但當下啥訊息都沒有啊,市面上以及全球都沒有啥重磅訊息,看起來是風平浪靜毫無波瀾,財政部為何判斷當下是“最恰當的時機”?
但肯定有什麼事情已經發生了,雖然沒人知道這是什麼事情,市面上沒人說甚至連蛛絲馬跡都沒有,但國家知道是什麼事情,而且做出的判斷是應該放個巨大利好去對沖。
沒有任何證據,但理論上進行推理,那肯定是發生了什麼我們不知道的事情。
而全球資本市場的反應也是如此,從上週四開始全球股市突然開始轉弱,週五的時候全體大跌,本週一再次大跌。
美國的股市,這幾天是這樣走的。

日本的股市,這幾天是這樣走的。

法國的股市,這幾天是這樣走的。

本週末,中國財政部宣佈了5000億的股票定增計劃。
隨後全球股市大跌,週一開盤日韓股市更是暴跌。

歐美日韓集體下跌,很明顯和我們定增股票是沒關係的,我們財政部定增股票無論是利好還是利空,那都不可能影響歐美日韓的股市。
歐美日韓同步大跌,那就說明確實發生了什麼事情,雖然新聞上沒有顯示但肯定有,他們那邊的大資本做出了和我國財政部一樣的判斷。
反應到行動上是那邊的大資本賣股票,我們這邊的財政部增持股票,但促使他們下決策的原因應該都是同一個。
翻遍新聞,沒有原因,但肯定有啥原因,不然這些人類最聰明的腦袋不可能意見如此一致。
全球下跌前,新聞毫無反應。
全球下跌後,新聞開始紛紛找原因。
我瞅了一圈,能令人信服的解釋基本沒有,唯一勉強能接受的是說4月2日特朗普的關稅即將實施,看起來特朗普沒有任何的退縮跡象,甚至還叫喊著要給全球所有國家“平等”的加關稅,那全球關稅戰爆發的機率就會大漲,全球經濟衰退發生的機率也會大漲,所以全球股市開始大跌。

理論上沒問題,但特朗普並不是突然要這麼幹,3月之前就喊著要這麼做了,要跌早就跌了,4月2日不過是最終實施日而已。
從股市規律來說,這甚至可以按“利空出盡是利好”去考慮,理應開始漲,用這個來解釋最近幾天全球股市的突然下跌其實是不太能站住腳的。
但確實找不到,也想不出來更能站得住腳的理由了,只能暫定是這個。
即便不是這個,從全球股市紛紛大跌實際情況來看,那個利空訊息也肯定很大。
但這利空再大,這次財政部畢竟是真金白銀的拿出了5000億,然後溢價15%定增了銀行的股份,對股市對整體社會經濟都是巨大利好,同時給銀行股價做了一個上浮15%的指引價,會對中國的大盤形成很長時間的支撐。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財政部這次的出資是“厚此薄彼”的,拿出的5000億並不是均分給國資銀行,而是隻給了四家銀行,每家直接給了一千多億,其他家一毛都沒有,但中國的上市國資銀行遠不止四家。
正常來說財政部要託舉全國經濟,那肯定是各家銀行均分政策資金,不可能如此極端的厚此薄彼。
這麼幹只有一種可能,明牌告訴市場我以後還要這麼操作,下次換其他銀行來注資。
拋開這個不談,只討論財政部這次的注資,無論怎麼說那都是紮紮實實的5000億定增,同時讓銀行增大了6萬億的貸款規模,同時利好股市和實體經濟。
不管引發全球股市持續大跌的真正原因是什麼,這個利好也足以對沖了,因為規模實在是太大了。
作者:遠方青木(公號ID:YFqingm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