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姍姍來遲的“首家上市銀行”,終於迎來曙光。
近日,漢口銀行公告已完成8.74億股股份發行,定向發行物件為湖北省內11家國企,募集到的45.87億元資金將全部用於補充該行核心一級資本。
這並不是簡單的輸血。由於發行物件主要為湖北國企,加上發行後原來的第一大股東聯想退居二線,意味著湖北國資正式開始操盤,漢口銀行的上市程序也迎來新階段。
在湖北的金融版圖中,上市銀行至今仍是空白,而漢口銀行自多年前,就被市場寄予了填補這一空白的重任。該行也早在2010年12月便躊躇滿志地啟動了上市計劃。
當時,外界普遍認為,由於湖北具備經濟實力和增長潛力,且金融領域的深厚根基,漢口銀行的上市不過是時間問題。然而,誰也未曾料到,整整10多年過去了,漢口銀行依舊在IPO輔導期艱難徘徊。60期的輔導,非但沒能助力它成功登陸資本市場,反而讓上市之路愈發顯得撲朔迷離。
在這背後,資本充足率問題是制約著其上市可能性的關鍵。最近的增資雖然能短暫輸血,但要從根源解決問題,需要扭轉漢口銀行的經營頹勢。然而,漢口銀行的經營狀況令人擔憂,由營收增長緩慢、增收不增利,演變為去年上半年營收和利潤雙降。與此同時,內控與風控的漏洞還頻繁被曝光。
湖北國資強勢介入,開始主導局面,看起來為漢口銀行的上市增加了不少保障。但如果深層次問題不解決,漢口銀行的上市之路依然佈滿荊棘。

聯想與央企撤退
根據漢口銀行最近的定向發行情況報告書,該行已完成8.7353億股股份發行,並按相關規定辦理註冊資本變更登記等手續,總股本由48.28億股增至57.01億股;同時,本次發行物件為符合要求的11位法人股東,合計募資規模達45.86億元。
本次發行物件均為湖北本地國企,其中武漢城建集團、武漢金控集團分別認購約2.6億股、1.9億股。增資後,漢口銀行國家股及國有法人股合計佔比將由2024年初的62.46%提升至68.2%以上,意味著湖北國資在漢口銀行的話語權進一步增強。
這次增資可不簡單,直接導致了漢口銀行股東層面的重大改變。
發行前,漢口銀行的前三大股東分別是聯想控股、武鋼集團和武漢金控集團,持股比例分別為13.11%、11.40%和9.78%。發行後,武漢金控集團持股比例增至11.62%,躍居第一大股東;聯想控股持股比例被稀釋至11.10%,降至第二。
同時,原第九、第十大股東海南創齊置業有限公司和武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退出前十,新增的武漢城建集團和武漢恆澤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分別位列第五和第十。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聯想的地位發生了變化,央企股東也在慢慢淡出。中國電信、中國移動等央企相繼掛牌出清漢口銀行股權。
2月13日,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公告顯示,中國電信掛牌轉讓漢口銀行2460萬股股份,佔總股本的0.51%,轉讓底價為6508.71萬元。
要知道,中國電信此前就多次轉讓該筆股權,去年9月的轉讓底價為1.3億元,意味著2月的掛牌價格,相比去年9月又打了五折。若此次轉讓成功,中國電信將徹底從漢口銀行股東名單中退出。
有分析人士表示,中國電信多次出售漢口銀行股權或與央國企“退金令”有關。2024年5月,國務院國資委頒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問責規定(試行)》檔案,提出“各中央企業原則上不得新設、收購、新參股各類金融機構,對服務主業實業效果較小、風險外溢性較大的金融機構原則上不予參股和增持”。
除了中國電信,漢口銀行其他股東近年來也多次將漢口銀行股權進行轉讓。包括湖北通訊、中國長江動力集團有限公司、國網英大國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建築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中技國際工程有限公司等。其中,不少股東計劃清倉退出。
如果說央企股東的退出是政策推動的結果,那麼聯想和其他股東選擇淡出,很可能與漢口銀行上市進展不順有關。多年來,漢口銀行一心謀求上市,可直到現在都未能成功。這漫長的等待,難免讓部分股東失去了耐心。
此次漢口銀行的資本運作以及背後的股權變動,不僅僅意味著自身股權結構有了調整,更反映出股東們和市場對漢口銀行的看法存在分歧。

坎坷上市路
作為原來的第一大股東,聯想的態度,對於漢口銀行來說是一個關鍵風向標。
在最近的漢口銀行增資中,聯想選擇淡出,這一行為瞬間成為市場焦點。要知道,入股之初,聯想控股可是對漢口銀行的前景極為看好。
柳傳志先是表示漢口銀行基礎非常好,將推動其上市,又在被聘為漢口銀行特別顧問當天,留下墨寶“漢口銀行,前途無量”;時任聯想控股副總裁趙令歡曾表示,聯想成為第一大股東後,給予對方的不僅是資金、客戶,還將整合各股東間的資源和優勢。
那麼,漢口銀行至今沒能完成上市,聯想這筆投資到底賺了沒?從賬面上看,浮盈相當可觀。據《長江日報》報道,2009年聯想控股斥資11.39億元持有6.33億股,當時持股比例為13.11%,以此估算,當時漢口銀行估值約87億元。
而按最近融資情況,發行8.74億股募集45.74億元資金,定價約5.25元每股,漢口銀行總股本增至57.01億股,估值已接近300億元。即便聯想股份稀釋至11.1%,這部分股份按最新估值也達33億元,相比當初投入接近翻了3倍。
不過,既然賺得盆滿缽滿,聯想為何不跟進增資呢?除了可能存在的非市場因素,比如湖北國資要真正主導漢口銀行等外界難以證實的猜測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一級市場的估值,若不能套現,那終究只是數字遊戲。而套現的關鍵在於上市,不上市的話,就會面臨類似掛牌卻難以退出的尷尬局面。
這恰恰擊中了漢口銀行投資者的最大痛點——漫長等待後,上市仍遙不可及。早在2010年12月,漢口銀行就啟動了上市計劃,然而14年過去了,仍在IPO輔導期徘徊,輔導工作都進行了接近60期。
公開資料顯示,漢口銀行前身為1997年12月在原武漢市62家城市信用合作社和1家城市信用合作社聯合社基礎上組建的武漢城市合作銀行,這就帶來了影響其上市的首要難題——股權結構問題。
由於其前身由多個城市信用社合併而成,導致背後股東結構和股份關係異常複雜,嚴重阻礙了上市程序。再加上近期有股東計劃“清倉”股權,以及融資後第一大股東變更,這一問題恐怕仍將給漢口銀行的上市前景蒙上陰影。
除了複雜的股權結構,據財聯社報道,2024年7月份輔導工作報告顯示,資本充足水平不足也成了該行上市的一大問題。
據輔導機構海通證券表示,2023年以來,漢口銀行業務不斷發展,資本持續消耗,資本充足指標面臨一定壓力。為進一步提升資本充足率水平,海通證券將按照監管部門的相關規定,持續督促漢口銀行採取多種方式補充資本,提升漢口銀行服務實體經濟和抵禦風險的能力。
事實上,對於本次募資用途,漢口銀行表示,本次發行募集資金總額45.86億元,全部用於補充漢口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增強漢口銀行的風險抵禦能力。本次發行後,截至2024年末,漢口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分別由8.07%、9.75%、13.29%增加至9.29%、10.92%、14.38%,分別提高了1.22個、1.17個、1.09個百分點。
如此看來,漢口銀行最近的資本運作可謂“一箭雙鵰”,既營造出湖北國資操盤、解決複雜股權結構的態勢,又希望透過增資緩解資本充足率擔憂,增加上市可能性。
然而,資本充足率背後涉及該行經營狀況,一時的輸血只能暫時緩解問題,若根源不解決,經營得不到大幅改善,恐怕仍將對上市造成困擾。

“印章管理嚴重失控”
近年來,漢口銀行的業績表現可謂是跌宕起伏。
2021-2023年,漢口銀行營收分別為68.02億元、83.93億元、85.21億元;同期,淨利潤分別為12.5億元、19.15億元和14.45億元。這幾年,漢口銀行營收增長慢下來同時,也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到了2024年上半年,形勢更加嚴峻,營業收入42.06億元,同比下降3.97%;歸母淨利潤6.36億元,同比下降24.91%,營收和利潤雙雙下滑。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漢口銀行如今的業績困境呢?很大程度上,問題出在資產質量上。
據聯合資信釋出的“2024年漢口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小型微型企業貸款專項金融債券信用評級報告”,2021年漢口銀行核銷不良貸款6.01億元,2022年陡增至24.93億元,增幅超300%,到2023年進一步增至29.91億元。
什麼是核銷不良貸款?簡單來講,就好比你借錢給別人,對方一直拖著不還,你想盡辦法,甚至走了法律程式,都確定這筆錢收不回來了,只能在自己賬本上把這筆賬劃掉,當作錢損失了。銀行也是如此,當它判斷某些貸款幾乎無法收回,成為壞賬時,就會進行核銷,把這些不良貸款從資產負債表中清除出去。
漢口銀行在短時間內不良貸款核銷金額急劇增加,這可不是個好訊號,極有可能意味著貸款客戶的還款能力下降,大量貸款逐漸惡化成不良貸款,最終只能透過核銷來處理。
而這種快速增長的不良貸款核銷規模,也顯示出漢口銀行在這幾年中遭受了較大規模的資產損失。雖說核銷後銀行仍有權利繼續追討欠款,但實際上能收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這無疑會嚴重侵蝕銀行的利潤和資本,對其盈利能力和資本充足性構成巨大挑戰,甚至可能威脅到銀行的穩健經營,以及後續上市程序。
更值得注意的是,不良貸款的快速增長和高額核銷,除了受宏觀因素影響外,或許也反映出漢口銀行在信貸審批、貸後管理等內部環節存在漏洞。比如在發放貸款時,對借款人的信用評估不夠精準,沒有充分預估潛在風險;貸款發放後,又沒能及時、有效地跟蹤監控借款人的經營狀況和還款能力,使得一些本可以提前防範的風險最終演變成了不良貸款。
這其實也暴露了漢口銀行的一個巨大漏洞——內控和風控。事實上,因為內控和風控等內部問題,漢口銀行就沒少上過通報。
比如,1月10日,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通報,漢口銀行重慶分行被處以罰款120萬元,原因是該行存在“印章管理嚴重失控、長期未察覺涉案員工各類違法違規行徑、違規發放貸款掩蓋信用風險”的違法違規行為。其中,“印章管理嚴重失控”在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所開具的罰單中較為罕見。
2024年4月,因“透過內部賬戶違規操作延緩風險暴露;透過以貸還貸、以貸收息、利息掛賬緩收等方式掩蓋信貸資產質量;以‘換殼’的方式承接債務,掩蓋不良貸款”等十幾項違規,漢口銀行被處以罰款485萬元。
2023年9月,漢口銀行及旗下水果湖支行雙雙領罰,主要違法違規事實包括“員工行為排查未按規定覆蓋全員;未按規定報送案件(風險)資訊”等。當時有媒體指出,該處罰或與多年前1.5億騙貸案有關。
由此可見,內控與風控漏洞頻現,最終導致了漢口銀行的業績波動,也為其上市之路增添了巨大阻礙。
儘管已透過資本運作調整股權、補充資本,但唯有解決內控與經營的根本問題,改善業績表現,漢口銀行才能真正跨越上市的重重障礙,湖北才有望迎來首家上市銀行。
參考資料:
長江商報《漢口銀行定增落地募資45.86億武漢金控取代聯想成第一大股東》
達摩財經《屢售漢口銀行股權未果,中國電信五折再謀清倉》
財聯社《底價4567萬元!國資股東加速清倉漢口銀行股權背後:IPO輔導進行58期資本充足水平或成上市阻礙》
消費日報財經《漢口銀行2460萬股股權5折轉讓因掩蓋信用風險、印章管理嚴重失控被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