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頭部基金公司工銀瑞信的股權架構發生變更,經證監會核准,瑞士銀行將替代瑞士信貸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
工銀瑞信作為知名銀行系公募,背靠“宇宙行”,近年來卻不斷面臨人才出走、權益類產品規模大幅縮水和排名下滑的窘況,尋求破局勢在必行。
排名滑落
本次工銀瑞信的股權變動,與此前瑞銀對瑞士信貸的收購有關。
2024年5月底,瑞銀完成了對瑞士信貸的合併,並承接了後者的權利義務,包括所持有的工銀瑞信基金20%股權。股權變更後,工商銀行80%的持股比例仍佔有絕對的控股地位。
瑞銀作為全球頂級財富管理機構,在國內佈局已超30年,除了設立旗下的金融機構外,還持有國投瑞銀基金49%的股權。國投瑞銀基金前任總經理尚健就有著瑞銀工作背景,曾擔任瑞銀環球資產的董事總經理。
目前,瑞銀派駐到工銀瑞信的董事已變更為其中國區總裁胡知鷙,未來不排除進一步派出管理人員的可能性,並在投研體系、資產配置上與工銀瑞信進行協同。
就在工銀瑞信股權變更的當口,其也來到了發展的十字路口。
近年來工銀瑞信規模增長出現了停滯,自2021年突破8000億大關後,2022年三季度末達到了8334.41億,但到2024年底僅微增至8375.67億。

與此同時,工銀瑞信在公募行業的規模排名也在逐步滑落。2021年尚在第9名,到2024年底就下滑到了第13名。
再往前看,工銀瑞信由於背靠工商銀行這棵大樹,渠道優勢凸顯,早在2016年非權益類基金快速崛起之時規模便快速衝破4500億,到2017年一季度更是超過了7000億,排名行業第2。
排名滑落的同時,工銀瑞信在管基金的盈利情況也不容樂觀。2022年和2023年分別虧損了85.75億和358.84億,合計達444.59億。2024年上半年雖扭虧,但盈利規模卻較小,僅為18.63億,與此前兩年虧損額的絕對值相差甚遠。
工銀瑞信產品盈利拉胯,權益類產品表現低迷是關鍵。
權益產品成拖累
作為銀行系基金的典型代表,工銀瑞信重固收輕權益的標籤始終揮之難去,目前這種現象更加凸顯。
截至2024年末,在工銀瑞信8375.67億的資產規模中,債券型和貨幣型非權益類基金規模合計為6703.46億,佔全部資產規模的比重達80.03%。
而混合類和股票類權益基金的規模合計為1510.58億,佔全部規模比重僅18.04%,而早在2021年底,這一比例還在28.96%。
回看2021年,國內的股票市場仍處在相對景氣的環境中,彼時工銀瑞信混合類和股票類基金規模分別為1205.45億和1116.22億。在股票型基金多為指數型基金的情況下,混合型基金已經成為權益類基金的代表,更能反映基金公司的投研能力,當年的規模更是在股票型基金之上。

但到了2024年底,工銀瑞信混合型基金規模已經腰斬至541.96億,隨著非權益基金競爭的白熱化,增長動力已然放緩,再疊加混基規模回落無疑對整體規模形成了拖累。
從淨值的角度來看,工銀瑞信權益類基金的表現乏善可陳。據Wind資料顯示,截至2月12日,近3年間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分別為-15.15%和-14.06%,僅僅處在行業平均數上下。
此外,工銀瑞信權益類產品的回報率同樣不理想。2024年在股票市場底部反轉的情況下,其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的年化回報率為11.72%和8.13%,分別排在行業第53和33名。
而在股票市場較為低迷的2022年和2023年,工銀瑞信股票型和混合型年化回報率排名均在60名以後。

工銀瑞信混基規模回落的背後,旗下明星基金經理趙蓓、杜洋等的在管規模也經歷了大幅縮水。就拿趙蓓來說,早在2021年管理規模曾高達322.79億,但到2024年底就縮水到了158.45億。
由於趙蓓更偏向於醫療保健資產方向,鑑於近年來包括華東醫藥等在內創新藥和醫藥製造板塊的回落走勢,趙蓓管理的產品淨值出現明顯回撤,並跑輸大盤。
工銀瑞信權益類產品“拖後腿”,很大程度上與人才流失脫不開關係。
人才流失問題待解
近年來,工銀瑞信優秀的基金經理接連出走,自2022年以來包括趙憲成、閆思倩、朱晨傑、遊凜峰、袁芳等多位優秀基金經理相繼離任。
據Wind資料統計,在2022年至2024年間,工銀瑞信共計有15名基金經理離任,在行業基金經理離任排行榜中排名第6。
在工銀瑞信離任的基金經理中,不乏重量級人物,就比如曾經的工銀“一姐”袁芳,也是研究部大消費研究團隊負責人,在工銀瑞信任職超過10年。
其管理的基金規模在2021年第二季度高峰時曾達到了481.96億,佔彼時混基規模比重超過了4成,是妥妥的頂樑柱。但到2022年第四季度也是袁芳離任的報告期,所管基金規模便回落到了225.56億。

但不可否認的是,袁芳的快速崛起也帶動了工銀瑞信的權益類規模。早在2020年一季度,袁芳的在管基金規模還只有66.91億,在隨後的一年多時間內規模便增長超過了6倍。
在袁芳離任之時,其自2015年開始管理的,也是管理時間最長的工銀文體產業A的總回報仍然達到了226.91%,排在相應股票型基金第3名。
除了袁芳之外,離任的遊凜峰、黃安樂、王君正也都是工銀瑞信曾經的老將,任職年限均超過了10年。
其中,黃安樂在2022年8月離任前擔任工銀瑞信的權益投資總監,所管理的工銀中小盤成長在4年多時間的年化回報達27.03%,在524家基金中排名13。
於2022年初離任的閆思倩作為中生代基金經理,在工銀瑞信任職接近7年,管理的工銀生態環境A、工銀新能源汽車混合A在任職期間的年化回報分別達到了29.17%和56.38%,這樣的戰績放眼業內也是金字塔尖級別。
就在2025年1月底,在工銀瑞信任職超14年的老將張宇帆也宣告離任。隨著多位老將出走,留任的“得力干將”已經不多了。
工銀瑞信基金經理的人才流失固然有個人方面原因,但公司因素也不容忽視。在投研機制上,工銀瑞信是典型的平臺型投研公司,摒棄了明星基金經理打法,堅持“平臺化、團隊化、一體化”原則,設立了15個能力中心和4大研究板塊,共計近200人的投研團隊。
而這也相應弱化了對明星基金經理個人能力的要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明星基金經理的發揮。
另外,缺乏人才激勵機制,晉升通道狹窄等也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在晉升結構上,總經理級別職位是基金經理的主要晉升目標,但對於工銀瑞信而言,總經理或副總經理多為工商銀行背景,也限制了基金經理的晉升通道。
在基金經理流失的同時,工銀瑞信也在不斷增聘新人。2022年至2024年間離任了15名基金經理,但增聘數量卻達到了39名,目前從業3年以下的基金經理佔比已經接近4成,這無疑對新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提出了考驗。

除了人才流失問題,工銀瑞信在合規性管理上也需要加強。就比如2019年2月因違反反洗錢法,未按照規定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和報送可疑交易報告,工銀瑞信及及相關責任人合計被罰207萬元。2023年8月,工銀瑞信基金因資訊披露差錯,被監管責令改正或出具警示函。
作為頭部公募基金,工銀瑞信迎來新外資股東給予了未來一定的想象空間,但改革焦點還是出在人才激勵和培養上,如果不能扭轉人才流失的狀況,權益類產品仍難談崛起。




華商韜略出品
主編:畢亞軍 責編:周怡
美編:宋曉昱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圖蟲創意、東方IC,未能核實版權歸屬的,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絡




華商韜略旗下公眾號,歡迎關注

◆◆◆

“點贊”是喜歡,“在看分享”是真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