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重老人在銀行門口去世,反轉了嗎?

這是發生在湖南株洲某銀行裡的事。
據老人侄子說,老人女兒拿著她的身份證和存單去取錢。
因為她在這家銀行裡還有最後一筆定期存款5萬元,取出來看病用。
老人女兒即他表妹明確告知櫃員,老人重病住院,來不了銀行辦理手續。
但櫃員不管,還是要求本人來。
表妹不得已,用輪椅把老人送來了。
那就辦快點吧,這邊姑媽病重,那邊轉院看病也要錢。但銀行又不幹人事了,走流程走了一個半小時。
患有糖尿病、偏癱的老人這下熬不住了,身體情況急轉直下。
就在面容識別時,她眨一下眼,馬上閉了,閉上後再也沒有睜開。
影片最後,蓋著藍色薄膜的老人、守在她身旁的兩個女兒、打電話的男子,待在銀行的角落,一起構成這悲情時刻。
按侄子的爆料,姑媽的死跟銀行僵化的制度脫不了乾洗,所以事發後網友都開始怒斥銀行滅絕人性。
還罵銀行就知道欺軟怕硬。
還用權責不對等來反諷:
“貸款不用親自到場。”
“你懷著完全無條件的信任把錢交給銀行,銀行像防賊一樣的提防著你從它那裡拿走錢。”
特別是現在,
“證明我爸是我爸”那一套操作以前只是麻煩,現在還害死了人,銀行簡直罪大惡極。
這不是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淪喪,這是什麼?
最後這些網友希望事情越鬧越大,治治銀行的臭脾氣。
那這件事裡,銀行真的有錯嗎?
很快,第一個反轉來了。
昨天中午,記者去採訪了知情人士,他跟銀行很熟,說了幾點。
第一,銀行不知老人病情。
家屬輸錯了三次密碼,而且自始至終沒有說過老人病情,那按規定就需要本人來解鎖。
然後又是什麼都不說,直接推著輪椅把老人送來了。
第二,來銀行前老人病情就已危急。
從她被推進銀行門前的監控裡,就看得出早就昏迷無意識了。
第三,銀行很為老人著想。
業務辦理過程中,工作人員多次勸說家屬帶老人回去休息,家屬拒絕。
所以銀行是在竭力提供人性化服務,只是家屬強行要讓老人待在銀行裡,那老人的去世就跟銀行無關。
為了讓謠言更少一些,新的反轉又來了。
銀行的內勤行長出來發聲,他說在客戶處於急救緊急狀態時,銀行也可以直接將錢打到醫院進行救治,這點他們告知家屬了,但家屬拒絕,還是要直接支取存款。
內勤行長又對家屬說,你們可以先帶老人回去治病,留下一個女兒辦理就行,但家屬還是拒絕。
想不通了吧。
還沒完,行長在採訪裡又說:
“家屬表示這錢已不打算送老人去醫院,要求直接支取存款用於辦理後事。”
注意了,這時老人還沒明確去世。
但不幸的一幕還是發生了。
後面新聞說三個女兒透過公證取走了這本該給老人治病的5萬塊。
錢終於取到了,但親人已逝。
也帶來兩種完全相悖的說法。
這裡我個人更傾向於銀行的說法。
首先,銀行處處都有清晰監控。
我相信銀行是拿得出影片證據,證明家屬從未告知老人病情,也能證明老人來前就情況糟糕了。
其次,銀行在老人情況不樂觀的情況下,提出了多項措施,但家屬那邊都是拒絕。
比如都能把錢打到治病的醫院賬戶,但家屬不要;能留一個人,在銀行裡走完程式直接拿到現金,但家屬還是不要。
這就帶來一個可怕推測。
如果家屬明確告知,銀行就會上門服務,那最後老人不管怎麼樣,都不會死在銀行了。
那銀行也就徹徹底底沒責任了。
更何況現在銀行都在很規範化操作。
特別是“證明我爸是我爸”的事很久遠了,現在的櫃員極少會犯,而且沒必要在有備選操作的情況下去難為人。
畢竟備選操作本身是一種業績。
試想一下,給一位患有糖尿病、偏癱的病重老人提供上門服務,送上門的宣傳材料啊,我不信銀行不要。
其實搜搜新聞,也發現這類操作很多了。
你看這個2024年的案例,也是老人病重,也是急需用錢支付醫藥費,最後銀行得知情況直接上門服務。
更別說廣州這些地方的多家銀行,2017年就提供了相關服務。
公開報道之多,完全可以說,銀行對於行動不便的客戶進行上門服務,已經是爛大街的操作了。

家屬不知道這項操作,到了櫃檯跟櫃員說明就行。他們也會第一時間幫你預約,第一時間上門。
而早年“證明我爸是我爸”的案例也常常另有隱情。
比如2015年這起爆料,當時老人病重昏迷,醫藥費不夠了,兒子想取父親的存款來付,很正常啊,結果忘了銀行卡密碼,就被要求證明“我爸是我爸”。
實際上,從戶口上看不出倆人的父子關係,那讓櫃員怎麼操作呢。
關鍵的還不是這些。
關鍵在於,銀行死板繁瑣的程式都是為了證明只有你一個遺產繼承人。
所以首先,你要證明你父親只生了自己一個子女。

其次,你還要證明爺爺、奶奶、母親等人放棄繼承。
所以你會看到這樣的新聞說,女子將近90歲奶奶告上法庭。

這裡不是說家門不幸、親情崩潰,而是要取款人提供其他繼承人放棄繼承的公證文書,將奶奶告上法庭就是要公證“奶奶放棄繼承權”。
最終確保繼承問題上沒有一點瑕疵。
上面株洲某行的例子也是,需要公證簽字,需要其他人放棄,讓唯一的一個人來領。
這不是說銀行死板僵化,而是一個必要的程式,否則這個來取錢,那個來變更賬戶,經濟糾紛發生了,最後還是要找銀行算賬。
用現在一個金句說:這是國家的“防傻子”機制,是在保護普通人。
本來大家在等藍底白字的通告出來,然後銀行方和家屬方一個站著一個躺下,決出勝負。
但現在又來了反轉。
銀行給了老人一家10萬元慰問金。
簽完協議後,家屬還說:
“不再追究了”
“我們準備趕回老家去了”
好像這件事就到此為止,大家都散了吧。
網友徹底懵了,一大堆諷刺調侃紛至沓來,從之前同情老人變成了同情銀行。
情緒的變化就是這麼突然而戲劇性。
但這種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操作,只是在討好聲音大的一方,對銀行和對其他儲戶都不好。
從銀行來說,
你去過幾次就知道了,因為櫃員怕投訴,大堂經理也怕,你就是不投訴,一兩個差評都會讓他們一個月白乾,所以大堂的服務是很卷很卷。
那這事之後,對櫃員和大堂經理的考核會不會更嚴苛呢?
更嚴苛的代價不一定服務更好,而是光顧著應付考核,就忘了服務客戶。
對普通客戶來說,
個別儲戶情緒宣洩的結果是老實人買單。
那以後相關的代取業務會不會更繁瑣;步履蹣跚的客戶會不會在大堂裡被各種勸退,因為怕你倒下,再滿世界寫小作文。
狼真的來了,羊早已跑光,那農戶當然傷心。
所以大家講法律講規則不好嗎?
人性化服務本身是從規則出來的,而不是從按鬧分配裡產生的。
-END-
搞了個知識星球,名字叫【雷叔講世界】。
最近主要在分享一些投資的思考。
還會有房產投資、旅遊攻略、一些不太方便發的文章,或者怎麼做自媒體等等。
現在發了一些專欄文章,都是公眾號不會發的,現在進去都能看:
總之大家有興趣的可以過來玩。
群裡現在已經有1800個小夥伴了,大家沒事可以當成個論壇扯扯淡也不錯。
我們已經拉了很多微信群了,還會線下組織吃飯、打網球等活動。
歡迎加入來扯淡聊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