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作者:小樹媽媽
來源:小樹媽媽(ID:tree2050)

前不久,一位心理諮詢師朋友給我講了他經手的一個案例,讓我很震驚,也很揪心。
前來找他做諮詢的是個十來歲的男孩。
男孩自述,從小到大,他衣食無憂,讓他感到絕望的是家庭環境充滿了各種分歧。因為在教育方面,父母總是因為他而吵得不可開交。
朋友說,這些爭吵有時候沒有絕對的對或錯,也不足以危害孩子成長,但父母過激的處理方式,卻給孩子帶來了非常巨大的心理創傷。
比如男孩媽媽覺得孩子需要鼓勵,爸爸就覺得“棍棒底下出孝子”,男子漢要經受生活的歷練才能成長。
所以上小學時,媽媽給孩子選了鋼琴課、樂高課、游泳課、跆拳道,全是寓教於樂的。
爸爸則認為基礎文化課更重要,給孩子報了各科的輔導班,買了很多習題集。
男孩沒有辦法,只能參加課外班的間隙,抽空拼命做題,他認為只有這樣,父母才能同時滿意。
做親子閱讀時,媽媽喜歡和孩子你一段、我一段分角色朗讀。
爸爸卻說,孩子都這麼大了,必須讓他自己讀。
夫妻倆爭執不下,孩子也不知道該聽誰的,只能默不做聲。
還有些事情更難掰扯清楚。
比如媽媽覺得孩子應該抓緊時間備考,減少了孩子做家務的時間。爸爸覺得就是讓孩子洗洗碗、拖拖地也不耽誤什麼,兩個人又吵起來。
所以孩子在媽媽面前就拿出勤奮學習的樣子,在爸爸面前就搶著幹活。但是遇到兩個人都在家,就勢必要惹一方不高興。
類似的事情不勝列舉,家裡幾乎就是天天吵的狀態。關鍵爸爸還會在責罵完孩子之後加一句:“這一天天的都是因為你,要是沒有你,我跟你媽該出去玩出去玩、能過得挺好!”
爸爸可能是認為,這樣“激將法”可以讓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
但長期在這種家庭氛圍之下,孩子的精力用來應對父母已經是力不從心,更別提專注於學業,成績也從班級前幾名跌落到中下。
讓這個家徹底分崩離析導火索,就是他的一次考試成績。
有天晚上爸爸在男孩書包裡翻出一張61分的數學單元測試卷,氣得火冒三丈,上床休息時不忘喃喃自語,“看我明天怎麼收拾他!”
第二天早上還不到6點鐘,媽媽早早叫醒了兒子,並示意他洗漱小聲點,最後躡手躡腳在試卷上籤好字,送他去了學校。
媽媽盤算著:躲一時是一時吧,晚上再捱打,總比一大早就讓兒子心情不好強。
晚上回到家,爸爸怒了:“兒子卷子是不是你給簽字了?”
媽媽沒好氣兒地說,“簽了,怎麼了?怕孩子捱打,哪敢讓你籤?”
爸爸突然就發了飆,“你以為我就不心疼兒子嗎?打他是為他好!剛小學就考這麼點分,以後怎麼辦?”
媽媽毫不示弱,“以後你少打罵他!又不是非得學習這一條路,就算以後考不上大學,我養他!”
爸爸回擊道,“你養,能養他一輩子嗎?……”
結果夫妻倆越吵越兇,可能是雙方都逞一時口舌之快,也可能是想到了這麼多年的吵鬧有些心灰意冷,總之最後提到了離婚。
整個過程孩子就在一旁聽著,卻無能為力。
父母離婚那天,男孩很沮喪,感覺這麼多年是自己讓父母操碎了心,導致父母關係最終破裂,而那張61分的考卷就是最後一根稻草。
打那以後,男孩每天鬱鬱寡歡,媽媽發現不對勁,帶他去了精神科醫院。
兒子被診斷為了重度抑鬱症,父母很崩潰,求我這位諮詢師朋友救救孩子。
01
這幾天,我腦海裡不斷回想起這個男孩的經歷,推演種種可能,內心感慨萬分。
像這種被父母撕扯長大的孩子,其實並不算少見。
父母用雙重標準、甚至相反的價值觀來教育孩子,讓孩子無所適從。
心理學中著名的手錶定律曾告訴我們:
當你擁有兩塊以上的手錶,不但不能幫助準確判斷時間,反而會製造混亂,讓你失去對時間的準確判斷。
教育中也是一樣的,如果父母意見不統一,存在嚴重分歧,就好像是兩塊走時不同的手錶,讓孩子內心很混亂。
02
觀察身邊的家庭就能發現,很多有抑鬱、焦慮傾向的孩子,家庭中父母的分歧都比較大。
即使沒有到抑鬱這麼嚴重,父母教育觀念方法不一致的家庭,養出的孩子也大多數是這樣的:
他們愛找藉口、推卸責任、脾氣急、抗挫差。
當他考試考好了,會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厲害的仔,若考不好又會找各種理由為自己開脫:
“題太偏了,都不是講過的,我們班某某某這次考得還沒我高。”
要不就是“爸爸沒叫我早起,路上又塞車,差點遲到了,這緊張的小心臟撲騰騰,能考好才怪呢!”
或者是“有好幾道題,我明明寫對了,又給改錯了。我同桌因為做過某套模擬試題,和考試卷子題目類似,就換了個數而已,他才都蒙對的。”
一旦小夥伴做了不合自己心意事、說了他不愛聽的話,他會當面拍桌子,翻臉比翻書快。
如果老師批評了自己,不論對錯,他都覺得是有意針對自己的。
也有一些極端的孩子,會發展成為雙重人格。
因為他時時處於兩套完全不同的系統中,當媽媽要孩子往東,爸爸偏偏說往西,就會讓孩子無所適從,內心變得矛盾和擰巴。
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時,會有意識,一個唱“白臉”,處處遷就、保護孩子;另一個唱“紅臉”,扮演嚴厲的角色。
這更容易造就,孩子在媽媽面前是一個樣,在爸爸面前是另一個樣,所謂雙重性格,就是這麼一步步發展而來的。
03
著名兒童文學圖畫書作家莫里斯·桑達克曾經說:
“不要輕視童年時代的恐懼與不安,他們將伴隨人的一生。”
其實好的教育有很多種,而爸爸媽媽相愛,是孩子最好的家教。
你還記得“踢貓效應”嗎?當一系列惡性迴圈後,最終受傷的恰是孩子。

因為孩子無法辨認家庭矛盾的起源,究竟是父母對彼此的情緒,還是針對自己的情緒。
他只會在父母一次次爭吵後深感自責,並歸結為自己的錯,長期發展下去會變得脆弱敏感、戰戰兢兢。
受傷的童年,往往需要孩子付出一生的努力去治癒。
所以,父母雙方要學會剋制情緒。即便兩人有了矛盾也要先避開孩子,切不可把對彼此的情緒代入到教育中去。
李玫瑾曾說過:“管孩子,只需要一種聲音。”
父母在孩子面前,永遠不要做的事就是一方教育,另一方插嘴或是提出相反的意見。
這是典型的“拆臺”。“拆”掉的不只是夫妻關係,還會傷及孩子。
之前曾有教育專家指出:
孩子感覺父母的意見有分歧的時候,就會讓他左右動搖,無所適從。如果父母總是各持己見,孩子會變得焦慮,也會深陷在矛盾之中,不利於人格發展。所以,優秀的父母,都懂得“教育結盟”。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充分做好分工和“補臺”,他們往往一個主 “外”,一個主“內”。
“外”是對孩子的生活管理,包括一日三餐和作息安排;“內”是對文化教育、興趣愛好和習慣養成。
內外兼修的家庭教育,才會收到好的反饋。
04
我們中國有句俗語:“沒有舌頭不碰牙齒的。”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夫妻倆有分歧和矛盾再正常不過。
因為雙方本身就是獨立的個體,都有獨立的生活經驗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在發生矛盾的時候,多理解、多尊重、多私下溝通,永遠要好過不留體面的撕扯。
最好是夫妻雙方,都能保持溫和堅定,情緒平穩。
用溫柔和幽默的方式做親子關係的緩衝帶,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被鼓勵,獲得內心的力量。
健康的人格,終會成就孩子的一生。
-END-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小樹媽媽,最受爸媽歡迎的育兒類公眾號,這裡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寶爸寶媽,你所關心的育兒問題,這裡都有答案。微訊號:tree2050。

點選下列標題,檢視近期其他課程安排: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贊”和“在看”,我都歡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