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到12歲的孩子需要知道哪些禮儀?想要教出有禮貌的孩子,爸媽可以這樣做

點選藍字關注美國媽媽網~
看見老師長輩主動問好,獲得幫助說謝謝,打擾別人說對不起,拜託他人要說請……知禮儀、懂禮貌是人與人相處的必備素養,也是讓孩子受益一生的品質。
但是孩子並不是一生下來就知道禮儀,特別是兩三歲的小娃,他們的自我意識正處於萌發階段,並不能很好地理解人際交往中的禮貌,需要爸媽耐心地來告訴寶寶、教導孩子
那麼在孩子不同的年齡段,他們需要知道並掌握哪些基本的禮儀?爸媽又應該如何來引導呢?感興趣的爸媽快點往下閱讀吧!
P.S.關於怎麼培養0~5歲孩子的社交能力?參考:
1-2歲:教孩子一些簡單的禮貌用語、基本的餐桌禮儀
大多數孩子在1歲半左右就能開口說一些簡單的詞彙,他們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有了一定的發展,也能get到一些和人的交流互動。
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爸媽可以先從教寶寶一些簡單的禮貌詞彙開始,比如早上好(good morning)、晚上好(good evening)、你好(hello)、再見(goodbye)、請(please)、謝謝(thank you)、不客氣(you’re welcome)、對不起(sorry)等。
剛開始孩子雖然還不太明白這些詞的意思,但是爸媽可以在生活中不斷的透過和孩子練習使用這些詞語來讓他們理解。
比如每天早上醒來和孩子互道早上好,睡覺之前說晚安;帶孩子出門遇到小夥伴時,鼓勵孩子主動打招呼說“你好”,離開時說“再見”;孩子遞玩具給你的時候說他們“謝謝”等等。
餐桌禮儀也是孩子需要學習禮儀中的重要一部分,不管孩子是在家裡吃飯還是外出就餐,爸媽都要告訴孩子吃飯的時候,他們應該坐在自己的椅子上,而不是吃一兩口就跑去客廳看電視。在吃飯的時候,也不能隨便亂扔爸爸媽媽給他的食物。
如果孩子總是在飯沒吃完就自己要跑去看電視,或者是總是亂扔食物的話,爸媽偶爾需要讓孩子知道“後果很嚴重”,比如可以跟孩子說“我猜你現在並不是很餓,如果你現在不吃飯跑去看電視的話,再吃飯就要等到晚上才行了。” 這樣做一方面是在培養孩子的用餐禮儀,一方面也是在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3-4歲:強化孩子使用禮貌用語的能力,培養人際交往能力
3-4歲是孩子學習禮儀禮貌的“黃金時期”,因為這個年齡段孩子的語言詞彙更加豐富,行動力也更強,可以獨立做一些事,也有一定的理解和同情能力。而且這個年齡段的也特別喜歡跟比自己大的哥哥姐姐一起玩,因此爸媽可以抓住一些機會,引導培養孩子與他人交往中應該怎麼注重禮儀。
比如你好、再見、請、謝謝、不客氣、對不起這些基本的禮貌用語,要更加頻繁的教孩子使用,並且要告訴孩子我們為什麼要說這些話。舉個例子,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其他小夥伴給孩子分享了玩具或小零食,爸媽就要教孩子說“你是不是應該謝謝哥哥姐姐,因為他們給你分享了自己的玩具和零食呀?”
另外,爸媽自己平時帶娃的時候也一定要多給孩子做榜樣,比如帶孩子出去吃飯的時候,服務員給大家倒了水或者拿了飲料,爸媽自己首先要主動說“謝謝”並讓孩子聽到,然後下次服務員再過來的時候,爸媽就可以鼓勵孩子也對他們說謝謝。
孩子在和小夥伴玩耍的過程中,爸媽也可以多“提點”一下孩子,比如和其他小夥伴一起玩的時候,不能搶人家的玩具,要take turn換著玩。
相比於簡單的泛泛的對孩子說“你要乖乖的哦”這種話,爸媽說一些更加具體的話語來引導孩子會更加有效。
比如“你看你已經玩這個玩具玩很久了,是不是也應該讓給其他小朋友玩一會兒呢?”或者是“你是不是也應該和其他小朋友交換一下玩具,這樣大家才能玩到更多的玩具哦!”
如果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不小心做了一些“傷害”其他小朋友的事情,比如不小心撞到別人了或者是不小心踩了別人一腳,爸媽也要教孩子及時跟對方道歉,說對不起,並且要告訴孩子為什麼。“被撞了一下是很疼的對不對?我們一起過去對他說一聲對不起好嗎?”
至於餐桌禮儀的部分,3歲以上的孩子基本已經開始學習自己使用餐具獨立吃飯了,而且很多孩子在幼兒園裡也會吃一頓,這個時候爸媽就要教孩子吃飯的時候要安靜,嘴巴里有東西的時候不要說話;不要把碗筷當做玩具玩;夾自己要吃的菜,不要浪費食物;吃飯的時候不要三心二意,在餐桌旁吃完飯再離開,不要吃一半到處跑再回來吃,也不要邊吃邊看電視……
一開始,孩子可能很難遵守這些禮儀,甚至會覺得煩躁,鬧脾氣,爸媽需要耐心地教導孩子,找找身邊有什麼榜樣可以給孩子參考的,比如孩子可能會對某個哥哥姐姐特別崇拜,爸媽就可以說“你看看那個哥哥姐姐吃飯的時候就很安靜,不會到處跑,你想不想像那個哥哥姐姐一樣?”
再比如爸媽還可以制定一些懲罰獎勵規則,如果孩子挑食不吃飯、鬧情緒,爸媽可以取消今天的零食,或者孩子今天吃飯表現很好,可以獎勵一點孩子喜歡吃的零食。
5-12歲:教孩子與他人相處的具體禮儀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基本上已經開始上小學了,與之前相比,他們會有更多的時間待在學校裡面,每天接觸最多的也可能不再是爸媽,而是學校裡的老師、同學。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爸媽需要更多關注的是孩子與其他人相處過程中的禮儀。下面我們也整理了一些這個年齡段孩子需要知道的一些基本的禮儀提供給爸媽參考:
1、第一次見面要主動自我介紹
和新同學、朋友、老師或者長輩見面要禮貌自我介紹,介紹的時候可以說:“嗨/你好,我的名字是……”,然後主動伸出手握手錶示友好。孩子有時候會害羞,低頭不願意自我介紹,這樣的話爸媽可以在家多和孩子練習,爸媽扮演新老師,孩子扮演學生,學生先自我介紹,然後兩人角色輪換,這樣孩子到學校去之後就不容易“怯場”啦!
2、見到老師和長輩主動打招呼
無論是在校內還是在校外,看見老師了要主動說“老師好”,很多孩子會因為害怕老師就假裝沒看見或者轉身就跑,這其實是不禮貌的。爸媽在給孩子解釋為什麼要這麼做的時候,不妨讓孩子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有認識的人看見自己故意躲著,你會不會難過?”
3、和對方說話時要看著對方的眼睛
有些孩子可能因為害怕、不自信,不敢看對方的眼睛,但是爸媽一定要告訴孩子,無論是和同學、朋友還是老師說話,看著對方的眼睛都是很重要的。這樣一方面是表示對別人的的尊重,一方面表明你正在認真聽,這是重要的社交禮儀。爸媽平時在家和孩子說話的時候也要同樣的,看著孩子的眼睛,眼神不要到處飄,這樣孩子才會模仿學習爸媽。
4、不要隨意打斷別人的話
當老師正在上課,或者同學正在發言,或者對方正在和別人交流講事情的時候,不要隨意插話打斷別人。如果自己有話想說,可以等對方說話,或者如果真的很想說,可以有禮貌地打斷,可以說“不好意思,我想打斷一下”、“對不起,我想補充一點”之類的話。並且,如果不小心咳嗽或者打翻東西打斷了別人說話或打擾到別人,要及時道歉說“對不起”。
5、尊重他人隱私
年紀比較小的孩子總是很直白,他們沒有所謂“隱私”的概念,想到什麼就會問什麼,想到什麼就會做什麼,可能無意就會侵犯別人的隱私。因此爸媽一定要告訴孩子,有些事情在做之前一定要徵求對方的意見。比如進入別人的房間之前要敲門,不要因為好奇翻別人的包或者開啟別人的抽屜,也不要隨便問別人的家庭情況等等。
如果寶寶不理解的話,爸媽可以引導孩子換位思考,比如如果你在自己的房間裡,爸爸媽媽不敲門就直接進來,或者爸爸媽媽沒有經過你的同意就翻了你的書包,你也會不開心對不對?這其實就是告訴孩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只不過爸媽如果只是跟孩子講太虛太空的話,他們不一定能理解,所以一定要用具體的例子去引導孩子思考,這樣他們才會真正認同爸媽所說的。
6、公共場合的禮儀
雖然說美國文化的包容性非常的強,對個體的獨立性、多樣性都能接納,但是規則意識是最基本的。所以爸媽也要讓孩子瞭解一些基本的社會規則,比如在公共場合不能跑只能走,不能大聲喧譁,人多的時候要排隊等候,不要隨意觸碰和拍打他人等等。
7、守時不要遲到
守時是很重要的品質,不僅僅是對對方的禮貌尊重,也是對自己行為和諾言負責的表現。告訴寶寶如果和別人約定了幾點幾點見面,一定要準時甚至是提前一點點到,但絕對不要遲到,萬一要遲到了一定要提前通知對方。如果是需要爸媽送孩子去參加的playdate,或者其他小朋友的生日聚會,爸媽一定要提前空出時間,不要因為自己而導致孩子遲到。
今天關於孩子禮儀禮貌教育的分享就到這裡啦!其實不管是教育寶寶什麼,爸媽自己首先一定要以身作則,言行一致,也就是說,當你想要教育孩子成為一個懂禮貌的人的時候,爸媽自己首先一定要在實際生活中踐行這些禮貌禮儀,比如孩子幫忙遞水杯時說“謝謝”,爸媽自己吃飯的時候不要三心二意玩手機,爸媽如果對孩子發脾氣了也要主動跟孩子道歉等等。只有這樣,孩子才知道禮儀才不是做做樣子而已,而是需要認真地去堅持的一種好的品質。
參考資料:
https://www.familyeducation.com/life/manners/how-rude-age-age-guide-teaching-kids-manners
https://www.parents.com/kids/responsibility/manners/teaching-manners-kids/
(圖片來源:Google)

爸媽們都是用什麼方法教孩子禮儀的呢?一起來分享一下經驗吧!
推薦閱讀

回覆關鍵詞或點選藍色字即可檢視相關文章
1、母嬰知識
2、母嬰用品
3、寶寶健康
4、美國育兒

5、美國生活

分享母嬰知識  關注寶寶成長
微信公眾號:usmama_com
新浪微博:@美國媽媽網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Read More”檢視更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