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李豔豔
編輯|姚贇
前不久,劉永好參加了一個會議,跟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一起吃飯。
“我問他,你現在多少員工?他說160個,我說你做那麼多事才160個?問他現在是全開源嗎?他說是。我說你上市了嗎?他說沒有上市。”劉永好回憶稱。
這場隱含著人事管理、成本控制和資本選擇的對話,有考量,有驚異,也懷揣著老一輩企業家對年輕創業者的讚賞。當然還有行動——新希望金融科技公司要求600多個員工,半個月內全部上線DeepSeek。新希望集團全部業務也透過程式設計匯入DeepSeek,營銷和管理隊伍都跟大模型合作。
這幾年,“年輕”二字多次出現在劉永好的話語中。這位74歲的“老同學”並不覺得自己跟年輕人有距離,他說年輕人想的東西,他都知道。他的手機裡下載了時下流行的AI大模型APP,從豆包到Kimi,再到時下最新的DeepSeek,都被他收入囊中,“我會比較,哪個好用,哪個不好用”。
對於年輕一代創業者,劉永好積極接觸,從不吝讚美。他稱讚王興興(宇樹科技創始人)整合能力很強,“做好演算法,做好規劃,做好關鍵零部件,同時利用中國製造業優勢,再做一個整合,他做得很好。”劉永好說,那麼短時間內,實現從四腳到兩腳,從比較笨到比較敏捷,這才沒過多久,現在更敏捷了。
他相信,人形機器人最終會進入千家萬戶。到時候,他要率先買一個。“幫我按摩按摩,幫我端端水,不是挺好嗎?但是價格要適當。”劉永好笑言。只是也許這並非剛需。今年春節,他見了幾個老同學。聊起天兒來,大家都很羨慕他的好身體。劉永好的答案是:三穩一闖。“三穩”就是心態穩、身體穩、事業穩。
比如,一日三餐,入鄉隨俗。躺床上不到十分鐘就能睡著,乘飛機出差,要麼看看資料檔案,要麼一覺睡到下機。睡得好,自然心態好。如其所言,不幹虧心事,當然心態好。也有人說他人緣好,競爭對手很多,最後都變成了友商。
一年到頭,劉永好很少生病,調侃經常給他看病的醫生,都要被迫“歇業”了。這跟他的習慣有關——堅持每天走一萬步,風雨無阻;有時候,風實在太大,他就去商場五樓走走,那裡人少。實在不行,他就在公司裡走,地下車庫、酒店院堂都是他的運動場。
劉永好信奉“生命在於運動”。不只身體力行,腦袋也不閒著。他每天都看很多書,看多了,眼睛也有點昏花。“現在好了,大模型來了,經常我問他什麼事,他就告訴我。”

來源:視覺中國
1982年至今,聚焦農牧業的新希望走過43年,歷經多輪週期洗禮仍屹立不倒。女兒劉暢“天天在一線跑,一個豬圈一個豬圈地看”。劉永好覺得,主業穩、團隊穩、文化穩,帶動了整體產業穩。他提出新希望要做百年老店。“‘三個40年’是我的期盼和願望,能不能實現,看年輕人。”
當然,光“穩”不夠,還要靠“闖”。國際問題錯綜複雜,國內轉型升級換代,特別是傳統養殖業、傳統產品,銷售承壓,必須要變,怎麼變?劉永好篤定,向科技變,“我們必須跟上。”他說,“我們要向年輕人學習,敢拼才會贏,實幹、認真幹。不怕困難,不能躺平。”
2月27日,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現身北京國際飯店,回應媒體關切。今年全國兩會,他帶來了五份提案,內容涉及“三農”、民營經濟成長、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三個方面。從1993年開始,他連續七屆擔任政協委員或人大代表,遞交的提案和議案已經有208份。
以下為核心要點:
5.企業家精神就是不怕拼、敢贏,就是執著擔當、勤奮努力拼搏的能力,而如今的企業家精神,還要再加上科技引領、向先進學習和創新能力。
以下為專訪內容實錄(有刪減):

談參會感受:民營企業要有所作為
問: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您作為傳統行業代表發言,會後企業如何落實踐行會議精神?
劉永好:我很榮幸,作為六個發言代表之一。其他五個都是科技型企業和大型製造業企業,我作為傳統產業代表,這說明傳統產業仍然很重要,特別是農業,老百姓每天生活都需要。而且,傳統產業仍然是國家經濟重要的支柱,不可或缺。傳統產業必須走新質生產力的道路,必須創新變革,否則就會落後。
過去兩三年,新希望做了很多轉型升級。做大做強,著重在強上,大而不強沒有太多價值,而“強”體現在我們的競爭力、科技力,體現在我們市場的能力上,體現在我們能夠度過週期的能力。我的發言主要圍繞農業企業,講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作為民營企業,不要躺平,要有所作為,迎接新的格局。
第二,關注農業企業發展和新質生產力。我們抓好育種工作,推動效率提升,節約糧食。抓好科技賦能管理,比如切菜機器人、無針注射。我們冷鏈物流業務實現大發展,保證了食品安全性和營養性。我們用人工智慧、大資料把我們的時間、空間、溫度、氣體等數十個要素,全都線上化,透過人工智慧調配,效率極大提升,同時也提高了我們的能力,這些方向都是新質生產力,未來我們會繼續在這些方面發力。
第三,我們不但有快速成長、價效比高的白豬,還有本土豬的保種研發和提升,可以滿足市場不同需求。新質生產力如何提升農業領域,我們一直在考量,也在落實。座談會開完,當天下午,我就透過線上給我們集團主要幹部進行了傳達,學習座談會精神。我們要樹信心、強科技,推動農業產品轉型升級,爭取做得更好。

談民企跨界:堅持主業不動搖
問:未來3到5年,你如何看待民營企業的跨界融合趨勢?
劉永好:到今天,新希望集團圍繞“肉蛋奶”展開業務,養殖、飼料相關產業員工佔三分之二以上,產值佔到三分之二以上,企業數量也是三分之二以上。我們堅持主業不動搖,必須關注人工智慧、新科技、育種、大模型,將它們用到傳統產業上,為傳統產業注入新質生產力。
金融支援農產業方面,我是民生銀行股東,我們也在研究,怎樣落實民營企業座談會精神,服務好民營企業。我們也與四川省大資料局合作,他們把小微企業的資料整合,用新的模式,主動給相關小微企業授信,支援傳統產業發展,這些方面是我們的方向。
問:新希望投入400多億元做轉型發展,具體投入方向是什麼?
劉永好:國家在脫貧攻堅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後,制定了鄉村振興行動計劃,鼓勵企業在農業和畜牧業領域發揮積極作用。還有一個客觀原因,非洲豬瘟傳到中國以後,一段時間母豬存欄量下降40%,導致豬肉價格飆升至原來的兩到三倍,所以國家提出希望我們龍頭企業能夠為保供多做貢獻。
前面大概三四年,我們在養豬、育種和科技投入方面,大概投了400個億,數額不小。投入進去了,生產能力、產生規模、產生科技得以提升。恰好遇到豬週期,降得很低,兩年時間價格低過了豬的成本,所以我們不敢把豬養得特別滿,會適度控制規模,強化管理等等。
我們一直有信心。週期有低谷也有高峰,好在我們經過強管理、精主業、拼科技等種種努力,2024年,我們人努力、科技發力,天也幫忙,豬價有所提升,2024年實現盈利。
所以,我們這400億元的投資,主要用在5個方面:第一,投資在養豬業及現代化養豬設施的建設;第二,用在豬的育種上;第三,用於提升新質生產力;第四,用在冷鏈物流系統的建設上;第五,用於確保肉、蛋、奶的供應。我們投入比較大,週期也在調整,我們的肉蛋奶一定會有一個好的發展。投資總體是值得的,我們對未來很有信心。
這些投資已經形成一定的生產力,怎樣用好、用夠、用足這些生產力,是我們未來必須要做的事。

談傳承:要引導年輕人願意做些相對傳統的事
問:怎麼看待創業中的接班與傳承課題?
劉永好:我們企業到今年,我幹了43年,一開始市場非常好,但政策不夠清晰,很多人不敢去,我們膽子比較大。那時只要膽大,捨得幹,認真幹,一定會取得成就,跟文化水平多高沒有太多關係。我們一步一步走過來,經過了多個週期,到今天,新創業的很多企業,創始人、創始團隊往往都是名校高材生、學霸,對新技術、新領域有很多理解,和我們不一樣。
今天,我們企業的規模不小了,達到千億級。從“大”的角度來看,已經有了世界級規模,但從“強”的角度,我覺得還不足,還需要提升,我們必須要用新質生產力來武裝。另外,抓年輕人這件事,我們下了大功夫。好像給女兒傳承就是傳承,不單單是傳給女兒,還有一系列的年輕管理者。

圖左為新希望六和董事長劉暢,圖右為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 來源:中企相簿
劉暢確實非常勤奮,非常努力。她從不願意幹又苦又髒又累的農產業,到逐步願意幹,到現在喜歡幹。現在她能擔擔子,能拼搏,遇到週期低谷,也能實現扭虧為盈,她到一線摸爬滾打,把細枝末節的問題解決了,還用科技來武裝組織,帶領大家共同來幹。這是一個又苦又累的活,其實很多人不願意。
我有些朋友,他們企業做得也不錯,他們告訴我,他們的兒女都不太願意做這些事。在這方面,要引導年輕人願意做這些相對傳統的事,凡事都有個接觸的過程,這也是一個傳承的過程。
我比較高興的是,以劉暢為首的年輕團隊,他們從不願意到願意,到現在堅決融入,現在也產生了積極作用。年輕人對新事物更容易接受,他們積極參與創新。我們組織200多箇中高層管理者,做數字化轉型培訓,還搞了十幾個數字化轉型的燈塔專案。像養豬、飼料、乳業,冷鏈物流、食品加工都有燈塔示範專案,背後就是一些年輕人,他們揭榜掛帥,敢於用自己的努力,和科技結合,推動我們的發展,希望形成一種榜樣力量,帶動我們整體經營。這方面,劉暢和團隊做得不錯。

談經濟趨勢:堅定信心,不躺平
問:對於未來經濟形勢的向好發展,你是否充滿信心?
劉永好:第一,中國14億人口的大市場不會變。第二,中國透過改革開放,形成了一定的消費能力和經濟格局,這個格局是難得的、少有的,這個沒有變。第三,現在國際競爭複雜,出口壓力越來越大。第四,現在我們製造能力太強了。傳統產業很卷,所謂卷就是卷價格,卷營銷,卷市場,最後格局就是利潤很薄,甚至不賺錢。
企業轉型壓力很大,營銷模式變化後,好多企業不適應。出口現在受挫,也有好多企業不適應。國內傳統產業的產品,多數都滿足了需求,再大規模生產就會飽和,這樣利潤率更低,企業壓力更大。也就是說,從傳統的講規模,向高質量發展轉型,這個過程,很多企業還不適應。
這是傳統產業面臨的壓力。由於種種原因,企業有些不適應,有一些為難,甚至有的躺平或者焦慮,這種現象是有的,因此國家最近這一年來,出臺了好多推動、支援的政策,對民營企業越來越有利。特別是最近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對民營企業高度肯定和期待,為民營企業指明方向。

劉永好 來源:中企相簿
各個地方都行動了,有些問題,包括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包括市場消費信心提升,包括國家消費品補貼,發消費券來拉動經濟等,給民營企業不少信心提振。這是一個變化。
另外一個變化,就是今天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科技發展。一些新興科技突飛猛進,像90后王興興的創業團隊,他們的人形機器人、四腳機器人在全球都佔前列,發展非常快,非常猛。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全球嶄露頭角。有些高科技企業,像雷軍的小米、華為,仍然發展很好,他們日子過得不錯。
有些傳統企業面臨轉型壓力,擔心對科技不適應,現在國家給力,我相信透過一系列政策支援和科技匯入,民營經濟的信心一定會進一步提升。
我也注意到資本市場有了更好的表現,港股漲得比較多,科技股都漲得不錯,我們公司股票也有一定程度上漲,這是信心的一定體現。
確實是有困難,有壓力,壓力和困難,來自很多方面,有轉型的,有科技的,有國際的,有自身的。但不論如何,我們要堅定信心,不躺平,積極應對。轉型比不轉要好,多數民營企業利用轉型升級,狠抓科技,充滿活力。同時,傳統產業裡也會有新機會出現,求得新發展。

談生豬期貨:農民受益才是王道
問:豬週期波動下,如何看待生豬期貨等金融工具對產業發展的價值?
劉永好:國家推出生豬期貨,我們也關注並適度參與,不是賭徒式參與。我們對接了數十萬養殖戶,想要在飼料上漲、豬價下跌時保證農民穩定的收入,金融工具可以為農民養殖提供擔保和更多服務,在風險可控的基礎上利用原料端的期貨工具進行保值,有利於保護農民利益。農民受益才是關鍵,才是根。
在國家支援民營企業和惠農政策的實施下,農業信貸成本一直在下降,相信未來在更多金融的支援下,生豬產業發展會越來越好。我們要好好地利用這個政策,伴隨科技進步和管理最佳化,我相信我們會逐步走得更好。

談出海:要耐得下性子
問:對於當下品牌出海,你有何建議?
劉永好:我們不少企業走出國門,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佈局,走出去發現有優勢也有不足。
所以,要適應這個過程。語言問題反而是好解決的,政治、社會、輿論、治安、法律、稅收等問題都需要時間去適應,都需要過程,要耐得下性子。另外,還要以誠為本,讓當地老百姓和當地合作伙伴有價值,人家才願意跟你合作。怎樣適應?積極應對,總有辦法和出路,有的能夠出海,有的不一定能夠出海,那就腳踏實地把該做的事做好。

談“同學”:我要向年輕人學習
問:有沒有你比較欣賞的企業家?
劉永好:我們前不久開會(民營企業座談會)的時候,發言的有6個人,我對其他5個人都非常欣賞。
首先,任正非老爺子,(年齡)他第一,我第二。他確實年齡很大,但頭腦非常清晰,第二,他考慮企業社會和國家的事,看得比較遠,那麼困難的情況下,敢於擔當、敢於挑戰,不容易。向他學習擔當精神、抗壓精神和科技奮鬥精神。

任正非 來源:中企相簿
還有比亞迪的王傳福,他每年推出很多新車,還決定把所有的車不管高低檔,都用智慧駕駛體系來武裝,我覺得這個很了不起。在激烈市場競爭中,汽車製造業比較卷,他能夠為中國製造業增光,他除了造車,在電子產品、電池等很多領域都做得相當不錯,確實是我學習的榜樣。
同時,做人形機器人的王興興,他的整合能力很強,透過定位行為,做好規劃。熱愛它,研究它,發現我們的優勢,做好演算法,做好規劃,做好關鍵的零部件,同時利用中國製造業的優勢,再做一個整合,我覺得他做得很好。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實現從四腳到兩腳,從比較笨到比較敏捷,沒過多久,現在更敏捷了。人形機器人最後進入千家萬戶是必須的,但需要時間。到時候,我先要買一個,幫我按摩按摩,幫我端端水,不是挺好嗎?但是價格要適當。
另外,雷軍既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我們的好同學。他肯學習,非常努力,他能把手機做到全球第三,智慧汽車嶄露頭角,在工業化、人工智慧方面比較努力,也取得相當的成就。
跟他們比,確實我比較慚愧。一是,我做的時間比他們長,43年了。二是,我們到現在為止,不管國際影響力、科技含量,還是對國家貢獻這方面,他們做得值得我學習。三是,從年齡角度,任正非先生他比我年齡大,他做得比我們規模更大,科技能力和創新能力更強,影響力更大,貢獻也更大。
我要向年輕人學習,王興興年輕,比我小很多,他做的科技產品是人形機器人,整合力很強。確實各有各的招數,各有各的打法,企業家精神都特別強。企業家精神就是不怕拼、敢贏,就是執著擔當、勤奮努力拼搏的能力,而如今的企業家精神,還要再加上科技引領、向先進學習和創新能力。
新聞熱線&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關注“中國企業家”影片號
看更多大佬觀點和幕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