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又貴了,豬企決定按兵不動

自今年二季度以來,國內豬肉價格呈現回升的趨勢,並於8月份達到高點。
根據資料監測,8月18日,我國生豬(外三元)均價超過21元/公斤,連續7週上漲。
不過,隨著生豬供給有所增加,9月的生豬銷售均價降至18.96元/公斤,但依然同比上漲了近16%,豬價回暖的跡象非常明顯。
根據A股十七家上市豬企的9月生豬銷售簡報,企業的銷售均價普遍在18元/公斤以上。
此外,市場上普遍的觀點認為,今年4季度的生豬供給很可能收緊,又加上天氣轉涼,屬於豬肉消費旺季,因此4季度豬價仍有上漲動力。
在這樣一波豬價上漲的行情當中,最直接獲益的當屬生豬供應企業。
近期,牧原股份、ST天邦和大北農等上市豬企相繼公佈了業績預告,預計2024年前三季度的經營業績同比扭虧為盈。
其中,牧原股份從去年同期的虧損18.4億元,回升至盈利100億元以上。ST天邦從去年同期的虧損15.7億元,回升至盈利13億元以上。大北農從去年同期的虧損9.1億元,回升至盈利1億元以上。
豬企盈利能力的大幅度提升,除了豬價上漲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養殖成本的下降。
牧原股份表示,2024年以來公司的生豬養殖完全成本持續下降,8月已降至13.7元/公斤,年底有望達到13元/公斤。
大北農7月份的養殖成本已降至14.6元/公斤,溫氏股份8月份的養殖成本低於14元/公斤。
今年豬飼料的原材料價格呈下降趨勢,加之企業針對性地提高了產能利用率,有效帶動整體的養殖成本下降,增加了利潤空間。
面對豬價上漲的行情,有不少豬企釋出了擴產計劃。今年8月,新希望和華統股份分別募資38億元和16億元,用於養豬和償還債務。
然而,與以往的大舉擴張相比,當下的擴產動作明顯收斂了。甚至有企業表示,償還債務才是企業未來的重心。
例如,新希望的資產負債率超過70%,其募集資金的11億元用於償還銀行債務。
同樣的,華統股份地資產負債率超過75%,其去年賬面貨幣資金僅為6億元左右,而短期借款超過20億元,還有接近20億元的長期負債。
雖然企業對今年的生豬行情持樂觀態度,但擴產不能快速變現,而飼料和豬場的資金投入是實實在在的成本。因此,大規模擴產不太可能成為今年的主旋律。
其實,這兩家公司的情況並非個例。受到豬週期的影響,生豬養殖業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財務壓力,上市豬企的負債率處於近幾輪週期的歷史高位。
本輪豬週期開始於2018年6月,當年環保政策收緊、非洲豬瘟爆發,生豬產能大幅減少,豬價一路飆升至2019年10月的41元/公斤。
後來豬價基本維持在30元/公斤,從2019年3月到2021年5月,豬企經歷了長達27個月的盈利週期。
在高額利潤的驅使下,豬企們迅速擴大產能,經營槓桿顯著增加,雖然產能提升了,但豬價卻下跌至2022年3月的12元/公斤。
豬價暴跌疊加激進擴張帶來的高昂養殖成本,大多數豬企面臨數十億甚至數百億的嚴重虧損,只有少數幾家企業累計淨利潤為正。
這樣一輪暴漲暴跌的超級豬週期之後,豬企對於能繁母豬補欄的意願和能力已大幅減弱。
不過,當前生豬產能仍然是飽和供應的。截至2024年7月,我國能繁母豬存欄量已達4041萬頭,仍高於3900萬頭的正常保有量。行業依然是供大於求的局面。
一方面,目前散養戶的比例已大幅降至30%,而大規模養殖場佔到約70%,這些場所有更高的融資能力和抗壓能力。
另一方面,市場也在有意識的調節供給節奏,例如壓爛和二次育肥。壓欄是指生豬達到110-120公斤的正常出欄體重,但養殖戶繼續飼養。二次育肥是指養殖戶購買正常的出欄豬,再養肥至150公斤左右。
這兩種市場行為都是為了應對短期內因供給過多帶來的豬價下滑,並看漲未來1-3個月後的豬價,短期內能推高豬價,但長期增加了整體供給。
目前,我國的養殖模式已逐漸規模化,豬週期的波動也在逐漸減緩,週期跨度或許延長到7-8年。
總的來說,豬企從過去的經歷中吸取了教訓,更加理性慎重地應對市場變化,注重長期穩定發展而非短期利益。
上下滑動檢視參考資料:
大北農第三季度淨利暴漲超3倍,曾關停部分豬場降成本,公司:目前不擴產
https://www.tfcaijing.com/article/page/705447374c446e555a524b6a737852414d39516355673d3d
豬價回暖和企業降本齊發力,牧原等多家豬企三季度盈利能力大增
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728956552168018.html
豬價漲漲漲!豬企又開始“砸錢”了
https://mp.weixin.qq.com/s/FNTbrb7D-494q20A1Vc9gA
為何這次豬企不按套路出牌?
https://mp.weixin.qq.com/s/C3yUfFXx0coYMUKtV19cgA
文章用圖:圖蟲創意
本回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