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高質量發展:創新才是發動機

作者丨小李飛刀
圖片丨圖蟲創意、東方IC、網路
來源丨市值觀察(ID:shizhiguancha)
1月8日,牧原股份公佈2024年業績預告,符合市場廣泛預期。各項經營指標的完成,得益於企業在技術、管理、產品等方面的持續創新,並一直踐行惠農利己法則,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協同的高質量發展。
01
經營穩步回升
據業績快報,牧原股份2024年歸母淨利潤為170億元-180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98.75%-522.21%。另據12月生豬銷售簡報,全年生豬銷售收入為1362.25億元,同比增長25.9%(不含屠宰、肉食產品等業務收入)
牧原經營穩步回升,主要得益於“量價齊升”。2024年,生豬總出欄量為7160.2萬頭,其中商品豬6547.7萬頭、仔豬565.9萬頭、種豬46.5萬頭,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年度出欄目標。
豬價方面,12月商品豬均價為15.29元/kg,較上年同期上升13.9%。縱觀全年,大多月份均價保持在17-19元之間,而2023年大多月份處在13-14元之間。可見,2024年生豬價格景氣度較此前有不小程度的回暖。
成本方面,牧原養殖完全成本總體呈現下降趨勢,到12月已經至約13元/kg,相較於年初的15.8元/kg下降2.8元/kg,達到近年來最低水平,主要來源於飼料價格的下降和生產成績的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牧原優秀豬場完全成本已經做到11.38元/kg。未來,公司會將這些優秀養殖場的經驗共享、推廣、複製,全集團生豬養殖成本還將進一步下降。2025年,在不考慮原材料價格變動的情況下,牧原希望完全成本階段性達到12元/kg,朝著“頭均600元”降本戰略目標進一步邁進。
在2024年經營回暖大背景下,牧原財務結構更加安全、穩健。據此前披露,前三季度經營現金流淨額為291.78億元,同比大增336%,創下上市以來最高記錄,且比上輪豬週期最景氣的2020年還要高。
▲牧原歷年經營現金流淨額
來源:Wind
此外,牧原最新資產負債率為58.38%,較2023年末大幅下降3.73%。加之四季度淨利潤為65億元-75億元,預料現金流狀況、償債能力等指標將進一步改善。
有了這份底氣,牧原還在2024年10月官宣首次季度45億元分紅,並承諾未來三年分紅比例不低於40%。這較此前平均28%的分紅率有較大提升,彰顯了牧原回饋中小投資者的積極態度,共享企業發展成果。
02
創新三大法寶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原動力。牧原能夠從22頭豬起家,逆襲成為中國第一大豬企,並取得當前業績表現與市場地位,離不開圍繞降低成本這一核心競爭力上持續不斷的創新,主要包括技術、管理、產品三大方面。
在技術創新方面,牧原歷來不遺餘力。公司將養殖拆分為飼料、種豬、健康管理以及飼養四大環節,並進一步細分為種、料、康、養、舍等20大方面進行技術創新,已申請專利超2200項,逐一攻克遇到的技術難點與挑戰。
在豬舍上,牧原近些年投入了上百億資金用於研發與升級。據此前披露,牧原豬舍設計人員高達674人,為豬舍服務的智慧化方面的研發、技術人員高達2392人、4808人。
▲牧原研發人員數量歷年走勢圖
來源:Wind
如此大規模的人力、財力投入,自然也帶來了大批創新性成果,即打造了一個智慧化的好豬舍。牧原將自主研發的空氣過濾、智慧飼餵、智慧環控、智慧巡檢、智慧聲音監測等210萬套智慧裝備,分散在各個養豬場,真正實現了智慧化養豬,充分發揮生豬生長潛力。
這使得豬效得以大幅提升,產仔數、日增重等關鍵經營指標持續提升,成為降低成本的關鍵突破口。
在生豬健康防疫上,牧原創新性搭建起“豬病天網工程”,近五年累計投入30億元成立100多個實驗室,打通藍耳病、迴腸炎等重大疾病防控技術路徑,推進疫病淨化,在降低養殖成本的同時,也進一步保障豬肉的安全和質量。
除技術創新外,牧原還透過管理創新來提升效益。當前,牧原在全國一共有300多家子公司,14萬名員工,分佈在全國1100多個養豬場,如何實現高效管理的呢?
一是生產資料化。透過智慧化裝置和資訊化系統,實現執行的數字化、機械的自動化、資料的雲端化以及業務的智慧化。二是管控精細化。公司建立了一套管理體系,精準管理到每一間豬舍、每一臺裝置、每一頭豬以及每一名員工。
三是業務資訊化。將採購、銷售、生產運營以及豬群流動等各項業務資料全部上傳至總的生態管理平臺,實現資料共享。四是運營財務化,以利潤為導向,將成本管控貫穿於企業運營的各個環節。
得益於這些舉措,牧原實現了高效的集團化管理,並持續推動創新。
2021年,牧原創新性地推出“雙核領導人”制度,搭建接班人梯隊,一批以85後、90後為代表的年輕領導班子開始在集團層面承擔重任。比如,首席財務官高曈、肉食總裁秦牧原、首席人力資源官王春豔、養豬生產營運長李彥朋、首席法務官袁合賓等。
此外,牧原還設立了全員反腐制度,對舉報腐敗行為的員工給予重獎,對弄虛作假、違章違紀、濫用私權等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從制度層面給予震懾。這自然有利於上下齊心,將精力集中到降本增效這一核心任務上。
在產品創新方面,牧原同樣持續發力。比如,在種豬選育上,牧原獨創“二元輪迴育種體系”,具備縮短能繁週期、提高擴產靈活性、適應低蛋白飼料等顯著特點,降低了養殖成本,且解決了種豬被海外“卡脖子”的風險。
03
惠農利己是法則
牧原在追求經營效益的同時,也始終堅持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協同高質量發展。用大白話講,就是要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進而反哺企業成長。
牧原董事長秦英林曾在一次會議上強調,真正的商業模式是市場機制,是要發現客戶價值,反過來找客戶需求,找企業存在的價值,找企業的著力點,那麼最後企業發展的真諦就是服務社會。只有把社會責任承擔起來,企業才能做大做強。只有推動社會發展,才有更多的機遇。
牧原並非空喊口號,而是落實到實實在在的行動上。
於農業,牧原在2021年將自主研發的低豆日糧配方無償貢獻給整個生豬行業。在這一背景下,農業農村部印發《飼用豆粕減量替代三年行動方案》等政策檔案,有力推動了生豬行業的降本增效。
據牧原測算,2020年集團豆粕使用量為9.8%,而中國平均水平為17.7%。若全國均按照牧原標準來推廣,頭均經濟效益為28元,同時節省的大豆與耕地產生的社會效益達31.4元,並能減少1.72公斤氮排放,產生較好的生態效益。拉通算,每年可節省大豆2000萬噸,節約耕地1.5億畝。
自從牧原無償公佈低豆日糧配方後,加上農業農村部政策的大力推廣,全行業豆粕使用量已從2021年的14.5%下降至2023年的13%,而牧原則進一步下降至5.7%。
牧原這一共享舉措對生豬行業而言,是一次重大突出貢獻,不僅放大了經濟、社會、生態整體效益,還一定程度上助力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
於農人,牧原因地制宜開展種養迴圈,助力農民增收。牧原在全國一共有1100多個養豬廠,每一個廠均實施“養殖—水肥—綠色農業”迴圈經濟模式,將糞肥資源化利用,減少化肥使用。
▲江蘇灌南種養迴圈示範田
來源:牧原2023ESG報告
目前,牧原已在養殖場周邊免費為農戶鋪設支農管網2689.29萬米,涵養農田452.07萬畝,減少農戶化肥使用14.68萬噸。
此外,牧原還專門投入200名農藝師,在農村各地開展農作物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發,成功打通小麥、玉米、水稻等39種農作物的資源化利用路徑,促進農戶實現畝均減投增收352.27元,2023年惠農增收總額達到14.82億元。
人們常說,承擔起社會責任,企業的發展方可行穩致遠。牧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這一點。加之在技術、產品、管理等方面持續創新,企業的高質量發展便有了堅實根基。
THE  END
尊敬的讀者朋友們,衷心感謝您訂閱《華商韜略》,為了便於您及時收到我們的最新推送,敬請星標華商韜略公眾號,感謝支援,期待長久伴您同行。
華商韜略出品
主編:畢亞軍  責編周怡
美編宋曉昱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圖蟲創意、東方IC,未能核實版權歸屬的,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絡

華商韜略旗下公眾號,歡迎關注

投稿、約稿、商務合作及建議
敬請聯絡:010-65580525
[email protected]  周總監
◆◆◆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成長計劃】
簽約賬號【華商韜略】原創內容
◆◆◆
點贊”是喜歡,“在看分享”是真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