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溫氏背後的秘密

作者丨小李飛刀
圖片丨圖蟲創意、東方IC、網路
來源丨市值觀察(ID:shizhiguancha)
2024年,溫氏股份營收首破千億,而且成功達成利潤目標,肉豬肉雞產品銷售量分別突破3000萬頭、12億隻,連創新高。
千億成績的背後,溫氏究竟做對了什麼?
01
機會風險並存的萬億賽道
中國生豬產業鏈很長,上游包括糧食種植、飼料生產、獸藥、疫苗等,中游主要為養殖,下游包括屠宰、肉製品加工、銷售等,拉通測算市場規模高達3萬億元。其中,生豬養殖佔比45%左右,市場規模約為1.4萬億元。橫向對比看,中國生豬行業比白酒6000億元、乳製品近5000億元的市場規模都要大。
一門萬億生意賽道中,有實力的大型養豬集團並不多,主要包括溫氏、牧原、新希望等。養豬規模前10的上市豬企在2024年合計出欄量約為1.55億頭,約佔全國生豬出欄量的21.3%。
不可否認的是,生豬規模化養殖經營壁壘較高。一方面,生豬養殖行業仍然存在“規模不經濟”痛點。豬企一旦出欄大規模上量了,成本不易控制下來,易導致企業產生重大經營風險,諸如雛鷹農牧、正邦科技、傲農生物、天邦食品均是如此。
另一方面,豬週期大起大落,疊加非洲豬瘟這類複雜疫病頻發,導致豬企生產經營難度頗高,同時也能夠阻擋行業外資本大舉介入養豬業。
基於其隱形的高行業壁壘,其實有利於原本處在養豬賽道成本領先的龍頭豬企,如溫氏、牧原等。
這些年來,溫氏依靠“穩擴張、降成本、保資金”審慎穩健經營原則,安全穿越多輪豬週期,吃到了行業賽道紅利。
出欄量方面,從2015上市年的1535萬頭擴張至2024年的3018萬頭,累計增幅近100%,成長性良好。養殖成本方面,溫氏當前處於行業第一梯隊,2024年已經下降至7.2元/斤,2025年目標則是進一步下降至6.5元/斤。
此外,溫氏還尤其重視財務結構與現金流的安全穩健,亦是生豬安全擴張的重要保障。截至2024年末,公司資產負債率為53%左右,較上年末下降8個百分點,大幅優於行業平均表現。此外,2024年前三季度經營現金流流入淨額為127.9億元,同比大增127%,創下2019年以來新高,財務穩健性進一步增強。
▲溫氏經營現金流淨額
來源:Wind
02
成本領先離不開創新原動力
溫氏能夠平穩有序擴大養殖規模,源於成本領先這一核心競爭力,更底層的驅動力則源自在養殖模式、技術、管理等方面的不斷創新。
溫氏探索發展“公司+農戶”經營模式已經30多年了,是公司獲得持續發展壯大的主要驅動力之一,常常被外界稱為“溫氏模式”。這一經營模式實現了公司與農戶的優勢互補。
一方面,公司把笨重的育肥資產分散到各地農村育肥場,實現了輕資產擴張,農戶則有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競爭力,兩者結合、科學分工,解決了過去困擾養豬的一些行業痛點。另一方面,該模式也增加了農村就業人口,對促進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都大有裨益。
非洲豬瘟爆發後,溫氏將“公司+農戶”模式進行創新,升級為“公司+現代養殖小區+農戶”,即公司負責租賃養殖小區用地,做好“三通一平”,由公司出資、合作農戶出資或地方政府專項產業基金出資等方式來建設標準化養殖場,再由農戶進行養殖。
這種集約化養殖模式,可以更好升級硬體裝備,提升疫病防控水平,整體有利於養殖成本的下降。接下來,溫氏可能會進一步升級為“公司+現代產業園區+職業農民”模式,形成養殖-屠宰-食品加工-分銷一體化產業鏈。
除模式創新外,溫氏在技術創新上同樣不遺餘力。
在育種上,溫氏旗下中芯種業持續對種豬進行技術攻關與改良,PSY(每頭母豬每年提供的斷奶仔豬頭數)、料肉比等核心經營指標持續最佳化。在營養配方上,公司大力投入,研發出不同產地、不同種類飼料原料的互補或替代方案,針對不同畜禽品種、不同生長階段精確的、經濟的飼料配方,整體最佳化、降低豆粕使用量,較好地提升了養殖經濟效益。
在數字化轉型上,自2021年起,溫氏與華為簽訂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推動農業技術與現代資訊通訊技術深度融合,如安裝自動環控裝置,可快速、精確調節豬舍溫度和溼度;在母豬分娩舍,自動供料系統對豬隻實現定時、定量精準飼餵,無需飼養人員進入豬舍喂料;與拉塞特機器人合作,提升智慧化與數字化水平。
當然,溫氏也很重視透過管理創新來要效益。一是人才管理創新,公司建立雙通道晉升渠道及競聘上崗制度,打造合理人才梯隊。二是制度管理創新,以業務板塊和條線劃分健全制度體系。三是資訊化管理創新,建立大資料管理中心及輔助決策系統,開發特色資訊管理系統,實現高效管控。
此外,溫氏始終圍繞“精益管理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精益理念,在養殖場、飼料廠、屠宰廠等生產場景落地實踐,全面有序推進“精益生產”行動,全方位消除八大浪費,提升生產效率和人員效率,較好實現降本增效之目標。
03
轉型食品成長無邊界
展望未來,溫氏千億之後,又何去何從?
在主營的畜禽養殖業務上,溫氏還有不小成長空間。在生豬賽道,中小養殖戶在資金、技術、銷售議價能力等方面與規模化養豬企業無法比擬,市場競爭處於劣勢而逐步退出市場,生豬養殖集中度還有不小上升空間。
2025年,溫氏規劃肉豬銷售目標為3300萬-3500萬頭,較2024年上升9.3%-16%,此後數年內依舊按照“提質穩速”的原則,有節奏地增加出欄量。此外,溫氏在降本上持續發力,與行業平均養殖成本拉開差距,亦是業績增長點。
在肉雞賽道,2024年溫氏銷售量突破12億隻。但相比海外的JBS公司(44億+)、泰森食品公司(20.8億+)、巴西食品公司(16.7億+)等巨頭,還有一些差距,亦是溫氏未來在肉雞市場的成長空間。
當然,溫氏未來更大的成長空間則來源於從傳統養殖型企業向食品型企業升級與轉型,主要包括推進發展屠宰、食品加工等產業鏈延伸業務。
預期未來,溫氏產業鏈一體化大有可為。一來,可透過改善產品結構來溢價,從毛豬到鮮豬肉以及向更高附加值的肉製品加工以及預製菜延伸。二來,可改善銷售渠道,從傳統批發到連鎖商超、連鎖餐飲、食品加工企業直接供貨,在C端直接對接消費者,可考慮打造豬肉品牌等。
目前,溫氏產業鏈一體化發展重點在屠宰業務,且已取得顯著進展。據公司此前披露,已有4個生豬專案投入運營,年屠宰產能為400萬頭,還有3個在建專案,預計能夠增加年屠宰產能300萬頭。
溫氏打通屠宰環節,意義重大。一方面,屠宰未來預期可以實現穩定盈利,為業績增長貢獻力量。按照行業50-100元每頭的屠宰利潤,倘若未來溫氏將總出欄量中的20%自行屠宰的話(總出欄量按3000萬頭來計算),屠宰這部分業務將貢獻3億-6億元利潤。
另一方面,溫氏自行屠宰,可以實現豬肉溯源,亦可為上游養殖環節提供寶貴的資料反饋,形成一定協同效應,降低養殖成本。同時,安全可溯源的豬肉產品,對於商超網際網路平臺、高階食品企業等高價值客戶會更有吸引力,銷售單價理應比普通的白條批發市場會有小幅溢價。
當然,更為最重要的是,溫氏只有打通屠宰環節,才有依靠品牌獲取利潤的可能,才會有繼續往下延伸做肉食品加工等業務的基礎。
總之,溫氏當前主營的畜禽養殖以及未來介入產業鏈一體化,業績成長空間與潛力十足。
不過,當前因大市環境、投資者風險偏好等因素,截至1月21日,  溫氏最新PB僅為2.82倍,位於2015年上市以來低位水平,被市場低估程度較為明顯。未來,溫氏的資本價值有望實現良性迴歸。
▲溫氏股份PB歷年走勢
來源:Wind
2013年,溫氏正式提出“千億企業,百年溫氏”的企業願景。如今,溫氏千億已至,守正創新,百年在路上。
THE  END
尊敬的讀者朋友們,衷心感謝您訂閱《華商韜略》,為了便於您及時收到我們的最新推送,敬請星標華商韜略公眾號,感謝支援,期待長久伴您同行。
華商韜略出品
主編:畢亞軍  責編周怡
美編宋曉昱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圖蟲創意、東方IC,未能核實版權歸屬的,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絡

華商韜略旗下公眾號,歡迎關注

投稿、約稿、商務合作及建議
敬請聯絡:010-65580525
[email protected]  周總監
◆◆◆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成長計劃】
簽約賬號【華商韜略】原創內容
◆◆◆
點贊”是喜歡,“在看分享”是真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