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週二好,這裡是「學長LEO的悅讀書摘」:)
民國時期有這樣一位傳奇人物,前半生是風華絕代的才子,精通琴棋書畫、音律詩詞;後半生遁入空門潛心修行,以慈悲為懷,成為德高望重的一代高僧。
他就是弘一法師,原名李叔同。林語堂先生曾盛讚他是“我們同時代最有才華的人之一”,這並非溢美之詞,而是對他傳奇人生的精準概括。
從風華絕代的翩翩公子到超凡脫俗的佛門高僧,弘一法師人生轉變的背後有著怎樣一番深刻的頓悟?他留下的那些雋永箴言,又蘊藏著什麼樣的人生哲理?
今天我想邀請各位一同靜心品讀弘一法師的二十句經典語錄,細細體味他那份超越塵世的寧靜與智慧。需要補充說明的是,網路流傳的弘一法師語錄大多並非出自弘一法師之口,而本文內容是經考證後確定的弘一法師文字/語錄,請大家閱讀收藏。

解讀:一個人如果減少對慾望的追求,內心就會變得平靜,不會有憂慮和恐懼;在面對各種事情時,能夠從容應對,常常不會感到不足或缺乏。
這句話傳達了一種重要的生活哲學:減少對慾望的追求,能夠帶來內心的寧靜和滿足。只有當我們學會放下對物質的執念,才能更好地應對生活的挑戰,感受到生活的豐富與美好。心靈的平和和自我滿足是獲得真正幸福的關鍵。
解讀:如果我常懷憤怒和怨恨,那麼十方諸佛(無數世界中的佛陀)都會看到我,併產生這樣的想法:為什麼這個人一邊想追求覺悟(菩提),一邊卻還充滿憤怒和怨恨呢?這種愚痴的人,因憤怒而被束縛,連自己的痛苦都無法解脫,又怎麼可能去拯救一切眾生呢?
這段話提醒我們,如果想要追求覺悟和幫助他人,首先要放下憤怒和怨恨,否則不僅無法解脫自己,更無法真正幫助他人。
解讀:當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誹謗時,最好選擇不去爭辯。古人曾說:“如何讓謠言或誹謗平息?不去辯解就可以了。”還有一句話是:“吃點小虧,往往可以避免吃更大的虧。”
這句話的道理在於,如果我們總是急於回應或反擊誹謗,反而會讓事態擴大;而有時忍讓、吃些小虧,反而能減少麻煩和不必要的損失。這種態度讓我們少計較,能更平和地應對外界的非議。
解讀:如果我們想讓事情順利、身心安樂,就要從自身努力,積累善行,種下好的因。只一心希望得到好結果,卻不願意付出善行,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就像一個農夫,想要豐收卻不去播種,大家都知道這樣是愚蠢的。
這句話告訴我們,任何美好的結果都需要努力去種下“因”。只有透過持續的善行和正直的行為,才能收穫順利和安樂的“果報”。
解讀:我們從現在起,應該對所有的眾生都抱有像尊敬佛陀一樣的心態。如果心中生起輕視之念,就是對自己的一種傷害。佛陀對此稱讚道:“說得好,真是快意之言。”
這句話提醒我們,要對所有生命抱有尊重之心,因為輕視他人會讓我們失去慈悲、善意,也就是傷害了自己。尊重一切眾生,是修行中非常重要的態度,也會讓自己內心更清淨、安寧。
解讀:世間的色彩、聲音、香氣、味道和觸感,常常迷惑世人,讓他們生出執著和貪愛之心。
這裡強調的是,外在的感官享受容易讓人沉迷,產生依戀和追求,影響內心的平靜。若不加以覺察,便會被這些感官誘惑牽引,迷失本心。這句話提醒我們,要警惕這些感官享受,不要輕易被它們所迷惑,從而保持內心的清醒與自由。
解讀:在處理事情時,最忌諱的是急躁。如果心中急躁,首先會讓自己忙得不可開交,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妥善處理事務。
這段話提醒我們,做事時要保持冷靜和耐心。急於求成往往會導致錯誤和混亂,而冷靜思考、合理安排,才能更有效地解決問題。
解讀:懂得知足的人,常常感到滿足,終生不會受到羞辱;懂得適可而止的人,常常保持體面,終生不會感到羞恥。安寧的狀態,最能體現在知足之中;而陷入危險的境地,往往源於多言。
這裡強調的是,知足常樂和懂得適度的重要性。知足能讓人心安,避免無謂的煩惱和羞辱;而過多的言語可能導致誤解和麻煩。因此,保持內心的平和和適度的表達,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生活。
解讀:自己的性情不能任意放任,而應該用相反的方法來約束自己,這其中的關鍵在於一個“忍”字。
這裡強調的是,面對自己的不良情緒和習慣,應該透過自我約束和忍耐來克服,而不是任其發展。無論是忍耐情緒上的衝動,還是忍耐外界的誘惑,都是一種修行的智慧。透過忍耐,我們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內心和行為,進而提升自我修養。
解讀:佛陀對比丘們說,凡是掃地的人,有五種好處:
-
自心清淨:掃地的過程可以讓自己的心靈保持清淨,心中沒有雜念。
-
令他心清淨:透過掃地,可以讓周圍的人也感受到清淨,從而幫助他們的內心平和。
-
諸天歡喜:掃地是一種善行,能讓天神感到歡喜,得到他們的讚賞。
-
植端正業:掃地的行為能夠積累正當的業,這意味著行善會帶來好的結果。
-
命終之後當生天上:死後可以投生到天界,享受快樂的生活。
這段話強調了簡單的勞動也能帶來深遠的意義和益處,體現了佛教中重視善行和內心修養的思想。
解讀:在處理事務和與他人交往時,應該常常保持內心的從容和閒適,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真正的修養和涵養。
這裡強調的是,在忙碌和壓力中,保持一種平靜和悠閒的心態非常重要。真正的修養不是表現在表面的行為,而是在內心深處的從容和淡定。當我們能夠從容地面對事情時,才能展現出內在的智慧與優雅。
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為外物所實之謂虛。
解讀:不被外在事物所影響的狀態稱為“靜”;不被外在事物所佔據或填滿的狀態稱為“虛”。
這裡強調的是,內心的“靜”意味著不受外界的干擾和牽動,保持內心的平和與安寧。
而“虛”則是指內心沒有被外界的物質或情緒所填滿,保持一種開放和空靈的狀態。這兩者都體現了一種高深的內心修養和智慧,讓人在面對紛擾的世界時,能夠保持自我、清晰和自在。
解讀:不看到他人的缺點,自己就是愚蠢;看到了卻仍然去保護他,這種愚蠢更為愚蠢。看不到他人的優點,是一種惡劣的表現;看到卻選擇掩蓋,這種惡劣又更加惡劣。
這段話強調了對人、事的客觀判斷。對於他人的缺點,應當識別並指正,而不是視而不見;對於他人的優點,應當欣賞和認可,而不是選擇掩蓋。無論是對缺點的忽視還是對優點的掩蓋,都是一種不負責任和不理智的態度,強調了公正、誠實的看待他人的重要性。
解讀:如果事情能夠常常讓人滿足,內心就會常常感到愉悅;當一個人達到沒有欲求的狀態時,品德自然會提升。
這裡強調的是,內心的滿足感來自於對事物的知足和珍惜,而不是外在的追求。只有當我們減少對物質和慾望的渴求,才能讓內心更加寧靜和高尚,展現出更高的品德和修養。這句話提倡一種淡泊明志的生活態度,鼓勵人們追求內心的平和與充實。
解讀:心中沒有妄想,身體不做無謂的動作,言語不說虛假的話,這就是君子保持誠實的原因。內心不欺騙自己,外表不欺騙人,上天也不會欺騙,這就是君子在獨處時保持謹慎的原因。
這裡強調的是修身的重要性。一個人要做到內心的誠實和清淨,外在的行為和言語也要真實可靠。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保持真實和誠懇,都是君子應有的品德。這種謹慎和誠實不僅是對自己的負責,也是對他人和天地的尊重。
解讀:在處理困難的事情時,更應該寬容;與處於困境中的人交往時,更應該給予厚待;在面對緊急的事情時,更應該保持冷靜和緩和的態度。
這段話強調了應對不同情況時的態度。對待困難和挑戰,寬容的心態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壓力;與遭遇困境的人交往時,給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援,能夠促進良好的人際關係;而在急迫的情況下,保持冷靜和緩和的態度則能讓我們更清晰地思考,避免因急躁而做出錯誤的決策。總的來說,適應不同情境的智慧與寬容是處理事務的關鍵。
解讀:人生中的艱難困苦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往往佔據了大部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保持冷靜的心態,心中要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和追求。
這段話強調了面對生活挑戰時的態度。生活中難免會遇到挫折和不順,但我們應該學會調整心態,尋求內心的平和與安寧。心中擁有更高的目標和境界,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讓自己在逆境中成長。
解讀:用寬恕自己的心態來寬恕他人,就能建立良好的關係;用責備他人的心態來要求自己,就能減少過失。
這段話強調了寬容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對待他人時,如果能夠寬容和理解,就能增進友誼和信任;而對待自己時,如果能夠嚴於律己、反思自己的行為,就能減少錯誤和缺陷。這樣的一種心態,不僅有助於人際關係的和諧,也能促進個人的成長和進步。
解讀:德行高尚的人內心平和,能欣賞和接納他人,所以他們說的話往往是積極和讚許的;而德行淺薄的人內心傲慢,往往對他人心存厭惡,因此他們所看不起的人很多。
這段話強調了德行與內心態度的關係。一個人如果具備高尚的品德,心態自然會平和,能夠包容他人,從而更容易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而如果缺乏德行,心中充滿傲慢與偏見,就會對他人產生牴觸與鄙夷。整體上,品德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心態和人際關係。
解讀:如果一個人有才能但性格溫和,那麼他一定會成為大才;如果一個人有智慧但氣度平和,那麼他就是大智。
這段話強調了性格和氣度在個人才能和智慧中的重要性。真正的才能和智慧不僅僅依靠能力和知識,更依賴於一個人的性格與氣度。溫和的性格使得才能得以更好地施展,而和諧的氣度則使得智慧更具影響力。總體上,這句話提倡在追求才華和智慧的同時,也要注重自身的品德與修養。

與好書相伴,帶你逃離精神荒漠
如果大家喜歡這次的推送
就請點贊批註和收藏
也可以轉發給更多朋友共讀
「學長LEO的悅讀書摘」
咱們下次見
Cheers

L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