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要看一個人是怎麼說的,要看他是怎麼做的。
作者|芯芯
上週五,美國海關釋出了更新稅則,豁免了包括電腦、智慧手機、半導體等部分產品的「對等關稅」。
一大批消費電子、晶片公司頓時鬆了口氣,尤其是蘋果、戴爾、惠普、三星、聯想、AMD、英偉達等廠商,以及相關供應鏈企業,似乎一夜之間「脫險」了。
然而,美國總統特朗普週末在社交媒體發文稱,豁免的電子產品只是被「挪到了另一個關稅桶裡」,痛斥各家媒體對關稅豁免的形容是「Fake News」。
美國商務部長也稱一些電子產品可能單獨徵收關稅。特朗普可能將於美國時間週一更新其政府對半導體等產品的關稅態度。
關稅政策反覆橫跳之下,對於矽谷、乃至全球的科技公司的影響是什麼?而在「關稅鬧劇」背後,美監管層又隱藏著哪些「私心」?
01
4 月初特朗普丟擲關稅炸彈以來,科技公司的股價坐了一趟過山車。
其中,蘋果的待遇最為顯著。其股價自 4 月 2 日起在四個交易日內大跌 23%,市值蒸發超過 7700 億美元,創下自 2000 年以來最嚴重的四日跌幅。巴菲特去年減持蘋果的操作,也被人們翻出來感嘆真有「先見之明」。
之後,美國關稅政策再次橫跳,包括部分國家暫緩 90 天實施,蘋果股價隨大盤在 4 月 9 日大幅反彈 15.3%。然而,隨著市場意識到這些豁免可能是暫時的,蘋果股價在隨後的交易日再次下跌。
截至近日,蘋果市值蒸發了約五分之一。
特朗普政府對外聲稱「關稅政策」的明確意圖,是讓製造業務迴流美國。白宮發言人在一份宣告中稱,美國不能依賴外國製造半導體、晶片、智慧手機和筆記型電腦等關鍵技術產品,特朗普已從蘋果和英偉達等公司爭取到數萬億美元的美國投資。
但市場普遍認為,儘管蘋果在內的公司努力將部分生產轉移至其他地區,但短期內想要擺脫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難度極大。
蒂姆·庫克曾經提到,中國擁有大量熟練的技術工人和先進的製造能力,這是其他國家難以匹敵的。他舉了這麼一個例子:在美國,要是想找一屋子搞模具的工程師開會,可能人都找不齊,但在中國,這樣的人「能裝滿好幾個足球場」。
在他看來,中國的製造生態系統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形成了一個高效且規模龐大的供應鏈網路,這個網路「非常非常深」。
儘管蘋果正在將部分生產轉移到印度和越南等國家,以分散風險,但完全替代中國的製造能力在短期內幾乎是不可能的。要在其他國家複製中國的製造生態系統,至少需要幾十年的時間。
美國金融機構韋德布什證券分析師 Dan Ives 估計,即使僅僅將 10% 的供應鏈從亞洲轉移到美國,也需要三年時間和 300 億美元,而且整個過程會受到嚴重干擾。
與此同時,在製造業無法立即迴流的情況下,更高的成本只能轉嫁給消費者。目前,市場也普遍將豁免的動機解讀為避免熱門電子產品出現價格飆升。例如,有預測警告稱,絕大部分 iPhone 都在中國組裝,在全面徵收關稅的情況下,iPhone 的價格可能上漲 50% 至 80%,這意味著,每部手機的零售價在美國可能會增加 500 美元以上。
在關稅豁免通知前,為了節省關稅成本,蘋果曾緊急從印度工廠空運 iPhone 回美國,自 3 月份以來,該公司已向美國空運了 600 噸 iPhone(約 150 萬部)。
與此同時,包括惠普、戴爾在內的廠商決定暫停對美髮貨,任天堂推遲了 Switch 2 在美國的新品上線。
可以說,如果不考慮特朗普自身的性格與動機,美國政府官員的內部鬥爭、科技巨頭們的遊說施壓、短期供應鏈中斷警告、製造業迴流的現實困境、通脹壓力,加上眼前金融市場的各種危機,都在推動關稅豁免。
02
半導體領域方面,如果真有持續的關稅豁免,英偉達,高通、AMD 等也從中受益,因為他們在中國臺灣或韓國生產的晶片可能在美國進口時豁免關稅。
根據半導體行業協會(SIA)資料,全球半導體制造能力的約 75% 集中在中國和東亞地區。其中,世界上最先進的(10 奈米以下)半導體制造能力 100% 位於中國臺灣(92%)和韓國(8%)。如果美國加徵關稅,短期內只能損人不利己。
「一種假設性的替代方案,即在每個地區建立完全自給自足的本地供應鏈,將需要至少 1 萬億美元的額外前期投資,並導致半導體價格整體上漲 35% 至 65%,最終使電子裝置的消費者成本上升。」SIA 的一份報告分析稱。

半導體行業協會(SIA)報告|圖片來源:SIA
英特爾可能也會鬆口氣,該公司正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和俄亥俄州建設新的製造廠,如果一些進口工具(比如荷蘭 ASML 的光刻機等)被徵收更高的關稅,英特爾雄心勃勃的晶圓廠擴建計劃(已耗資數百億美元)將付出更加昂貴的代價。
根據 ASML 的年度報告,2024 年,該公司約 16% 的銷售額來自美國市場。該公司執行長 Christophe Fouquet 最近在荷蘭一次行業活動中稱,日益加劇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不利於行業合作。
位於華盛頓的半導體行業協會也指出,特朗普政府對半導體徵收廣泛的關稅將適得其反,因為它會增加美國新建晶圓廠和開展研究的成本。
但對英特爾來說,目前魚與熊掌可能不可兼得,因為真正的「美國製造」的晶片,意味著如果想進入中國市場,也要面臨挑戰。
03
對席捲而來的部分產品關稅豁免訊息,資本市場大部分人持歡呼態度,並將此視為經濟競爭稍微降級的訊號。有些人甚至認為,如果沒有豁免,一些大型科技公司將迎來「末日」。
但美國蘭德智庫機構人員 Gerard DiPippo 在社交平臺中評論稱,關稅豁免主要是為了減輕對電子產品和消費者的影響。他認為這並非停火的訊號。

蘭德智庫人員認為關稅豁免主要為了減輕對消費者的影響|圖片來源:X
而且,就在科技公司和相關投資者以為脫險時,事情在週末又發生了一些變化。
特朗普週末對媒體稱,對智慧手機和電腦的關稅豁免只是「暫時的」,他將於週一更新其政府對半導體關稅的態度。
「週五並沒有宣佈什麼關稅『豁免』」「這些電子產品只是被歸類到了另一個關稅分類『桶』裡」「假新聞媒體明知道這一點,卻拒絕報道真相。」特朗普在社交媒體週末發文如此怒斥道。

特朗普稱關稅「豁免」是假新聞|圖片來源:特朗普社交媒體
「我們正在對半導體以及整個電子供應鏈展開即將啟動的國家安全關稅調查。」特朗普稱,「我們必須在美國本土製造產品」。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也在週末稱,特朗普將在一到兩個月內對智慧手機、電腦及其他電子產品實施「特別定向」的關稅,同時針對半導體行業實施行業性關稅。這些新關稅將不屬於特朗普此前提出的「對等關稅」體系。
由於關稅政策反覆橫跳,美國一金融機構創始人發文吐槽,「今年最大的反彈將在盧特尼克被解僱的那天到來。我建議政府弄清楚誰在控制資訊,無論是什麼,因為政策每天都在變化。美國企業無法在這種不斷的反覆中規劃或投資。」

美國關稅反對聲|圖片來源:X
目前,部分產品「關稅豁免」避免了一場迫在眉睫的危機,蘋果、果鏈相關企業、消費電子公司、半導體公司估值獲得部分修復,但這是否標誌著關稅大戰的開始,還是僅僅是暫時的休息,還有待觀察。
從智慧手機、電腦到晶片,全球供應鏈上的相關企業正藉此喘息,有人將此視為補充公司庫存、調整策略的視窗。但如果豁免無法維持,或者關稅戰無法降溫,行業可能還將迎來更多動盪。不論是美國大型科技公司,還是亞洲工廠生產線上的員工,還是全球消費者,都可能承擔代價。
科技公司們短期內只能期待,如果關稅不可避免,至少接下來幅度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