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兩天特朗普政府在關稅問題上反覆橫跳,讓全世界摸不著頭腦。
先是4月11日深夜,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悄悄摸摸地在內部資訊平臺掛出一則通知:智慧手機、電腦、晶片等電子產品被豁免“對等關稅”。不受早前宣佈的所謂“對等關稅”影響,且未指定國家。
此訊息一齣,蘋果、英偉達這樣依賴中國供應鏈的高新技術公司鬆了一口氣,美國媒體也齊呼這是“美對華關稅出現首個鬆動訊號”。
不過,這一舉措雖留給了市場喘息的機會,但隨之而來就是MAGA(讓美國再次偉大)派“服軟、下跪”的口誅筆伐。

對於惜面如金的特朗普而言,怎麼受得了如此鋪天蓋地的惡評?為了挽回顏面必須要找補回來一些面子,便在4月13日深夜在社交平臺上緊急闢謠稱:“沒有哪個國家能‘逃脫懲罰’,尤其是中國——它對我們的態度是最差的!上週五並沒有宣佈任何關稅‘豁免’。這些產品仍然適用於現有的20%芬太尼關稅,只是被轉移到了不同的關稅‘類別’中……最終,我們的國家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大、更加美好。”

大概意思就是:我雖然豁免了關稅,但是我沒有豁免關稅,雖然出現了例外,但是沒有任何例外,一開始的20%關稅不還在呢嗎?所以我不是認慫投降了,相反,我們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這段“精神錯亂”的發言,一邊否認豁免存在,一邊透過“芬太尼關稅”轉移矛盾焦點,順便痛罵媒體“假新聞”。
反正不管怎麼說,懂王肯定是又“贏”了。
美國商務部部長盧特尼克更是給特朗普獻了一波助攻,在接受ABC的採訪時,丟擲了一個新論調:我們確實豁免了,但是你們不要以為這是大發慈悲。現在的豁免只是暫時的,我們會為中國電子零部件量身定製一套特別的關稅,一兩個月後可能就另外徵稅。

大家不禁要發問:既然已經加徵關稅,為什麼要豁免?既然已經豁免,為什麼一兩個月又要徵稅?
特朗普和他的團隊主打一個反覆橫跳,毫無信用可言。
在這次關稅戰中更是將這樣無恥的特質展現的淋漓盡致:4月4日特朗普可是信誓旦旦地講過“我的(關稅)政策永不變”。
可不到一週後他又“大赦天下”:宣佈暫停關稅大戰90天,中國除外。
再到上週五特朗普又給予包括來自中國的電腦、手機等產品關稅豁免。讓人一度認為特朗普清醒了。
但緊接著又叫囂沒有哪個國家能“逃脫懲罰”,上週五並沒有宣佈任何關稅豁免。
這讓整個世界都為此質疑,堂堂美國一哥,如此朝令夕改,變臉的速度比翻書還快,到底還有沒有個準信了。
對此民主黨參議員伊麗莎白·沃倫就感慨說,“現在沒有人能弄清楚,(美國)五天後的規定又會是什麼,更不用說五年後了!”

當然,特朗普這次豁免的朝令夕改也是有小算盤的。否認豁免最主要的還是想穩住他的政治基本盤。他的支持者MAGA們主要是以中西部“鐵鏽地帶”工人和保守派選民為主,懂王早已對選民進行了"關稅=愛國"的反覆洗腦,若公開承認關稅政策失敗,等同於承認競選承諾落空,將直接動搖選民信任。
所以此次關稅豁免後緊急闢謠,正是為了掩蓋政策崩潰的實質,維持“對華強硬”的標籤。

另一方面,懂王是在維護自己的“霸權臉面”。
美國長期以“單極霸權”自居,其政策邏輯建立在“實力地位”之上。特朗普更是將這一作風展現的淋漓盡致,在關稅戰中他的邏輯就是:第一全線進攻,極限施壓;第二絕不認錯;第三哪怕輸了也是我贏了。

所以,即便現實證明此路不通,為了美國在全球的形象也不可能承認失敗。因此,特朗普政府這次含糊其辭地解釋關稅豁免是“臨時措施”和“轉移關稅類別”,不過是在透過玩文字遊戲維繫表面強硬,掩蓋自己在這場關稅戰中每況日下的“頹勢”。
但特朗普的小算盤不過又是一記目光短淺的昏招。
對於美國內,美國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4月10日釋出的一項研究顯示,特朗普此次瘋狂加稅將使美國家庭平均損失4400美元。而重振製造業的美夢,連建立一個最基礎的工廠也需要兩到三年甚至更久的時間,更不要說是正常運轉生產了,特朗普估計是等不到MAGA們回到工廠上班之前就草草下臺了。
對MAGA們而言,“讓美國再次偉大”這劑止痛片的藥效正在逐漸消退:物價飛漲、崗位流失、技能落伍等關稅戰副作用逐漸顯現,最終將引發政治反噬。當選民意識到所謂關稅保護只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幻覺時,特朗普的民粹主義大廈必將崩塌。

在國際上,面對懂王顛三倒四的政策,歐洲正再次開始對大西洋關係擔心起來,歐盟開始推進同中國等其他國家達成貿易協議,以應對美國這種善變的畫風。
馮德萊恩也表示,歐盟將進一步轉向亞洲,利用歐盟與中國的貿易進展減少對美國的依賴。

新澤西州參議員科裡·布克直言,“特朗普總統現在面臨信譽危機,我們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聲音,人們不知道是否可以信任他。”
顯然,特朗普對於關稅的反反覆覆已經把自己推向了眾叛親離的局面,暴露的是懂王在這場關稅戰中的虛弱無能,折射的是美國對霸權江河日下的焦慮惶恐。
尤其是對中國極限施壓後,發現中國根本不吃這一套,並且面對中國的堅決反制,白宮無計可施,除了嘴硬毫無他法。
因為美國自己承擔不起關稅戰帶來的巨大反噬,但政治精英的“面子工程”必須繼續。這場鬧劇的終點,或許只有等到美國徹底認清“合作而非對抗”才是唯一齣路時,方能真正落幕。
圖片源自網路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揭 秘|探 討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揭 秘|探 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