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紀有話說:
Switch 2,終於來了。
1 月 16 日晚,任天堂終於官宣了下一代 Nintendo Switch 2 主機。儘管只是 2 分 21 秒長的簡短預告影片,但依然迅速引爆了輿論,公佈 18 小時,影片在 YouTube 的播放量就突破了 1500 萬。B 站上,由 IGN 轉發的影片也迅速突破 150 萬播放,畫面上刷過最多的彈幕是「見證歷史」。
確實是見證歷史,距離上一代 Switch 釋出,已經過去了整整 8 年。此次官宣之前,各種供應鏈洩露的訊息已經滿城風雨,Switch 2 的硬體設計和效能配置,早已不是秘密。
官宣 Switch 2 的同時,任天堂也將下一場正式直面會的時間,定在了 4 月 2 日,屆時將公佈 Switch 2 的硬體配置細節、價格,以及未來將隨機發售的一系列遊戲作品。
目前,可以確定的是,Switch 2 依然不會是一臺「硬體領先」的主機。不僅是洩漏資訊顯示,Switch 2 的晶片可能採用的是相對落後的工藝製成,此次任天堂官宣物料中,《馬里奧賽車》遊戲畫面,看起來也和上一代沒有太大區別。
不過,市場依然對任天堂充滿信心。就在本週,任天堂股價剛剛突破了歷史新高,玩家的熱情也進入了一輪新高潮。
20 年裡,任天堂一次次用落後於時代的硬體,俘獲了玩家的心。而現在,可能才剛剛要進入任天堂最好的時代。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極客公園」

8nm 英偉達晶片,依然落後
此次任天堂公佈 Switch 2,有很大機率,是被「架」上臺的。
上一次 Switch 官宣的時候,2016 年 10 月 20 日,任天堂準備了一個更詳實、更完整的影片來介紹 Switch。其中演示了玩家在各種不同的場景裡玩 Switch,也演示了更多遊戲作品。
而這一次的 Switch 2,任天堂幾乎只介紹了它的基本硬體形態,相比 Switch 尺寸變大了一點,Joy-Con 的固定方式變成了磁吸,頂部多了一個 Type-C 介面,支架的形狀也有所改變……整個影片非常簡單,就像是臨時趕工出來的。
遊戲陣容也是,整個影片裡,只演示了「馬里奧賽車」這一款遊戲,目前幾乎可以確定,這就是 Switch 2 的護航作品,大機率會被命名為《馬里奧賽車 9》。
這是一次著急忙慌,且遲到的官宣。很明顯,Switch 2 的開發工作,遇到了一些延遲。可能是本體的開發、量產問題,也可能是相關軟體,遊戲作品,甚至是宣傳物料製作的問題。任何一環出問題,都會導致釋出週期的推遲。
但結果就是,大量資訊從供應鏈洩漏,其中相當一部分資訊甚至已經過了任天堂的保密期,再不官宣,爆料博主就要幫任天堂把整個機器都發出來了。所以最後,任天堂匆忙端上了這一個「官宣影片」。

Switch 2 在一些細節上做出了改動|圖片來源:任天堂
儘管要到 4 月,我們才會知道 Switch 2 的更多配置細節,但供應鏈洩露的資訊,已經足夠我們瞭解 Switch 2 的輪廓,目前已洩漏的訊息包括:
Switch 2 將配備一款 8 英寸 LCD 螢幕,相比上代的 6.2 寸(OLED 機型為 7 英寸)增大,這一點已得到任天堂官宣影片確認;Switch 2 將配備一顆英偉達 Tegra T239 晶片,根據洩露的主機板照片分析,這顆晶片大機率採用 8nm 製程,讓 Switch 2 的圖形效能可以接近 PS4 或 Xbox One;Switch 2 將配備 12G 記憶體,內建 256G 儲存空間,儲存空間相比 Switch 的 32G(OLED 機型 64G)增大,便於使用者在任天堂商店購買下載數字版遊戲;
所以,儘管尺寸增大,效能增強,Switch 2 的硬體依然會「落後於時代」。此前,隨著英偉達在 AI 領域走向輝煌,不少玩家都期待 Switch 2 的晶片會迎來一次大升級,採用 4nm 甚至更先進製程,使 Switch 2 能相容一系列 3A 遊戲。但目前看來,這一期待大機率會落空。
Switch 2 最終的硬體效能,大機率會夾在 PS4 和 PS4 Pro 之間,也不一定比得過當下很多主打高效能的 Windows 掌機。這意味著 Switch 2 依然將與一線 3A 大作無緣,也大機率無法支援 4K、120Hz 等高畫質標準。
這一切從 Switch 2 官宣影片所展示的「馬里奧賽車」遊戲畫面就能看出來,相比上一代《馬里奧賽車 8》,新遊戲看不到明顯的畫質提升,這一點也遭到了一大批玩家的詬病。

Switch 2 官方影片的展示畫面是《馬里奧賽車》|圖片來源:任天堂
這一切都和 8 年前 Switch 發售前的情況如出一轍。當時 Switch 採用的是非全貼合的螢幕,顯示質量並不能達到行業一線水準,配備的 Tegra X1 晶片也是用的 2014 年的 A57 架構,同樣落後於當時的旗艦智慧手機。
但就是這樣一個「連手機都比不過」的硬體,成為了史上第三暢銷的遊戲主機。

任天堂為什麼不「卷」?
回到 2017 年,Switch 釋出之前,當時的任天堂已經陷入了絕境。
從 2006 年的 Wii 開始,任天堂退出了家用遊戲機的效能大戰,採取了更「下沉」的競爭策略。Wii 是一款價格低、效能弱,但具備全新互動特性的主機,透過這種方式,任天堂收穫了一大批「非玩家」。尤其是主婦、媽媽們,都開始透過《Wii Sport》鍛鍊身體。今天更多人熟悉的,Switch 上的《健身環大冒險》,其實就是 Wii Sport 的精神續作。
Wii 最後賣出了約一億臺的銷量,是當時任天堂歷史上賣得最好的家用主機。但 Wii 對任天堂來說卻並不能算是大成功,因為軟體(遊戲)銷售並不盡如人意。任天堂從 Wii 時代學到的一個最大教訓是,做遊戲,依然不能背離最重要的玩家基本盤。因為只有這些玩家,才會在一臺遊戲機的生命週期裡,購買多款遊戲軟體,而後者才是遊戲機公司最大的利潤來源。
到了 PS4 和 Xbox One 時代,當索尼微軟針鋒相對,all-in 3A 大作時,任天堂依然選擇要走差異化的競爭道路。2011 年,在 DS 掌機取得巨大成功,賣出 1.5 億臺的基礎上,任天堂推出了進化版的 3DS 掌機。次年,又推出了擁有類似雙屏互動邏輯的 WiiU。
但兩者都失敗了。
3DS 失敗的原因,主要在於智慧手機的普及。當時正值智慧手機的高速擴張期,豐富多彩的 App,擠壓了掌機的場景和時間。但即便如此,3DS 的市場表現還不算特別差,只是越往後期走越顯乏力。
相比之下,WiiU 則遭遇了徹底的暴死。因為當時的 WiiU,在效能上已經明顯落後於同時代的 PS4、Xbox One,而且因為技術架構的差異,第三方廠商在 WiiU 上的移植最佳化也很艱難。再疊加初期硬體銷量不及預期,導致第三方遊戲集體出逃,把 WiiU 帶入了惡性迴圈。
等到 2016 年,任天堂幾乎已經走到了崩潰的邊緣,主機、掌機,兩條腿全都斷了。

Switch 2 的 Joycon 做了一些改動|圖片來源:任天堂
可以說,Switch 既是任天堂的一次豪賭,也是最後的背水一戰。但即便在最危險的時刻,任天堂依然沒有選擇「跟風」,依然堅持走「低效能」的技術路線。Switch 正式釋出前,也有硬體引數洩漏出來,輿論普遍認為 Switch 會再次失去第三方廠商的支援,甚至直接把任天堂帶入深淵。
但這一次,任天堂決定靠自己抓住命運。
2017 年,伴隨著 Switch 的上市,任天堂一口氣拿出了《馬里奧賽車 8 豪華版》《塞爾達傳說:荒野之息》《超級馬里奧:奧德賽》《Splatoon 2》,以及《異度之刃 2》五款主力一方遊戲,可以說把壓箱底的東西全拿出來了。
而這些遊戲最終得到了媒體和玩家的一致好評,其中,《荒野之息》和《奧德賽》雙雙提名了 2017 年的年度遊戲,最終《荒野之息》奪得了這一頭銜。後來不少人都認同,2017 年可能是遊戲史上最偉大的一年,其中一半的功勞都要歸功於 Switch 發售首年,這一系列的一方佳作。
對任天堂來說,它的生命線永遠不會是第三方遊戲,而只會是自己的一方作品。任天堂的遊戲機從來都是「軟硬一體」的,它不用和索尼微軟去「卷」效能,而是隻需要靠無懈可擊的一方大作,來吸引玩家,之後的第三方開發生態頂多算是錦上添花而已。
到 Switch 2 的時代,形勢依然是一樣,Switch 2 的成敗關鍵,依然要看首批護航的一方遊戲陣容。目前除了已經官宣的《馬里奧賽車 9》,確定將登陸 Switch 的《銀河戰士 Prime 4》《異度之刃 X》之外,應該還會有不只一個新作,將在 4 月的正式直面會上公佈,包括《超級馬里奧:奧德賽》的續作。
而且,儘管 Switch 2 的機能落後於次世代潮流,但相比 Switch,依然是大大加強。所以不少當下的第三方大作,也將有希望登陸 Switch 2。比如獲得了今年 TGA 年度遊戲提名的《艾爾登法環》和《暗喻幻想》。

遊戲業界的新分野
即便 Switch 2 作為一款主機,效能並不盡如人意,任天堂的命運也從未被行業大環境主宰。但當下的遊戲業界形勢,對任天堂來說,其實並不壞,甚至是一片大好。
因為今天的遊戲業界,正在分化出新的分野,「主機」的效能戰爭已經結束,「掌機」正在復興。
就拿今年 TGA 年度遊戲提名的六個遊戲來說,其中只有《黑神話:悟空》和《最終幻想 7:重製版》兩款遊戲,擁有絕對的次世代 3A 畫面,其他四款作品,其實都沒有追求極致的畫質,技術層面,它們都有機會登陸 Switch 2。
因為最前沿的次世代 3A 遊戲,已經陷入了一種開發困局。這些大作所需要的資金投入越來越大,開發週期越來越長,風險也被無限放大。一旦開發過程中遇到大的困難,或上市後銷量不足預期,就會帶來巨大的經營虧損。一次失敗,可能就意味著遊戲工作室要面臨關閉、解散。
即便是最頂級的 IP,也不得不掂量一下這種風險。包括今年最受期待的 3A 鉅製,《GTA6》,整個開發週期長達 12 年,總成本高達 20 億美元。即便前作《GTA5》賣出了超過 1 億份,帶來了約 85 億美元收入,也沒人敢說《GTA6》會在 12 年之後 100% 取得成功。

圖片來源:任天堂
當下業界零頭的索尼、微軟,都開始在獨佔 3A 大作的投資上變得謹慎。索尼曾經引以為傲的一大批 3A 作品,包括《神秘海域》系列、《戰神》系列,都被取消了續作計劃。
這樣的環境下,極致的 3A 大作,反而成為了行業裡的「小眾」。特別是隨著英偉達頂級顯示卡效能的膨脹,很多在技術上特別前沿的 3A 遊戲,如《黑神話:悟空》《賽博朋克 2077》,連 PS5 這樣的主流家用機跑起來都非常吃力,必須要一臺高效能 PC,才能支撐極致的畫質。
與之相對的,越來越多的工作室,都開始尋求製作一些相對規模小的遊戲。這些遊戲不僅相對投入低、週期短,風險小,也能夠在 Steam Deck 等掌機上順暢執行,甚至登陸 iPhone、iPad 等移動平臺,面向更廣闊的受眾。今年的獨立佳作《小丑牌》《動物井》,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也收穫了玩家的廣泛好評。
這些遊戲的聚集性出現,逐漸形成了一條新的技術基準,就像過去的「掌機遊戲」一樣。只不過這個新的「掌機」,變成了 Switch、Steam Deck、Windows 掌機、iPhone、iPad……有傳聞稱索尼也正在籌備開發一款新「掌機」。
而 Switch 2,幾乎恰好踩在這一基準上,意味著未來潛在的,有機會登陸 Switch 2 的第三方作品絕對不會少。這是任天堂歷史上,少有的夢幻開局。
但這一切對任天堂或許都並不重要,它經歷過比這更加風光的巔峰,也跌入過最艱難的低谷。或許也正因如此,才讓任天堂在面對行業風口和時代變遷時,能夠寵辱不驚,一次次將命運緊握在自己手裡。這是它作為一家擁有 135 年曆史的企業,最重要的精神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