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聽到阿嬸教育小孩,不好好讀書以後就當農民,感覺像是在說我|岜農一席第1119位講者

岜農,音樂人。
從自然農法中我感受到,大自然繁榮的關鍵不是競爭,而是相互滋養和共生,是愛。所以競爭不是人類進步的根本,愛才是。
我經常觀察山,山林中的水、泥巴、花、荊棘灌木、苔蘚、鳥兒,它們都不需要被教育,卻能夠自然而然地構成一個平衡又多姿的美麗山坡。
失敗之王的自然大法
2025.06.07 深圳 🌾🌱🔆
大家好,我叫岜農。印象中來一席主講的都是各個領域比較成功的人士,所以當一席邀請我的時候,我迅速回想了一下自己的經歷——成功很少,大部分都是失敗的。
比如我高考時想考美院,結果考了五次都沒考上。高考失利五次,這種情況應該很少見吧。當然我是有想法的,這期間自己是以學習美術為主,心裡想就是沒考上也能把很多東西學了。
出社會找工作我也很有挫敗感,不是沒有工作,而是覺得工作內容沒有意義。後來呢,連談戀愛也很失敗。我常常和朋友開玩笑說,我真是十足的「失敗之王」。
在漫長的失敗中,我靠創作音樂來安慰和鼓勵自己。因為失敗的時間足夠長,導致我的音樂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甚至還組了樂隊,還碰巧參加了一個奇怪的節目——《樂隊的夏天》。說它奇怪,是因為一直失敗的我居然在這個節目裡獲得了名次,讓大家認識了我們,有了很多演出。
▲瓦依那樂隊
很多人問這次偶然的成功有沒有改變我的生活,我很失敗地告訴大家,沒有。我並沒有因此離開我的田地,因為我依然喜歡種地。這篇稿子就是在插秧的農忙中擠出來的。
這是我來之前插完的最後一塊田,因為剛插的秧苗還很小,看不太清楚,但再過十多天就會綠油油的了。
▲岜農於6月5日(芒種)插的秧苗
十年前,也就是2015年,我給自己取了這個名字——岜農,作為我理想的名字。
「岜」在壯語裡指廣西喀斯特地貌的石頭山。因為石頭山種不了東西,所以這些山才得以保持原貌,我覺得很好。
「農」我用了古體的「農」,即「曲辰為農」,意思是在石頭山裡唱歌的農民。十年前,我就想好了自己最想要的生活狀態。
但最終促使我決定去過這種生活的,是兩件事。
最直接的原因是2015年我發行了自己在廣州錄製的原創專輯《那歌三部曲》,其中「那歌」在壯語裡是「田歌」的意思。我還全國巡演了十多站,結果很失敗,甚至有一次打破紀錄,只有一個觀眾,我們兩個人唱給他一個人聽。
▲那歌三部曲:飄雲天空、西部老爸、阿妹想做城裡人
這次巨大的失敗讓我有一種被社會拋棄的感覺。但也正是這種挫敗感,讓我成功放下了遠大抱負,決定獨善其身做自己。
第二個原因是我在城裡學習生活了十多年,見過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我住過豪華酒店,裡面的裝潢非常豪華,全是大理石裝飾,但我進屋後卻發現窗戶竟然打不開。對我而言,生活空間裡最需要的就是新鮮空氣。
當時我的工作是設計,需要長時間對著電腦,後來頸椎經常不舒服。工作之餘,我嘗試過打太極、站樁等,效果都不太好。可每次一回家勞動,身體就好了,我覺得勞動對我來說很健康。
這兩個原因加起來,讓我在十年前決定回去做農民。
這裡我要特別說明一下,我所說的「做農民」並不是網上那種用來立人設的可憐農民,而是我自己創造並不斷調整的一種新的農耕生活方式。比如我設計的「半農半歌」方式——種地只種夠自家吃的量,不多種;這樣我就有很多時間去走村串寨,打聽一些只有老人記得的好聽的童謠。
我們的根本來自土地
回家後,我有時間採集了很多童謠。比如在雲南曲靖的平寨,我採集到一首壯族的童謠。它就像壯族的《詩經》,非常古樸。

小小我呀

天真我呀
最愛溪邊水壩上遛著鴨子
在密林裡頭放牛
折根黃松莓
嫩尖尖手裡搖
採把脆脆的樹芽兒
帶回家餵雞
小雞不理睬
轉身又餵鴨
鴨兒也不吃它
真是急壞我呀
嫩枝芽兒多好玩
為啥它們不喜歡
這就是我們小娃娃
大大的煩惱呀

▲ 上下滑動檢視歌詞
這首歌是用古音傳下來的,連現代的壯族人也已經聽不懂了。我讓村裡的老人教小孩唱,用這種方式記錄和傳承。
另外一首我採集到的童謠叫《誰會飛》,是我們開場唱的歌。
《誰會飛》是一首以唸誦為主的壯族童謠,我譜了曲,編了吉他,到百色的壯族村寨和小朋友一起在傳統的吊腳樓上排練這首歌。
大家唱得很開心,我一扭頭,看到旁邊的小夥伴鼻涕已經掛到嘴邊了,但還在陶醉地唱。那一刻,我覺得自己被童化了。
▲岜農和百色村寨的小朋友們
十年前回到家鄉後,我就開始帶著村裡的小朋友一起唱歌,最早和我唱歌的小朋友現在都已經結婚了。至於隊名,我單方面取了「土人合唱團」這個名字,沒問小朋友們的意見,目前他們也還沒意見,因為小朋友只關心好不好玩。
▲唱完歌坐在臺邊的小朋友們
在農村,所有家長都想讓自己的孩子離開土地,成為一個成功的人。我經常聽到對面的阿嬸教育小孩,「你不好好讀書,以後就當農民」,感覺像是在說我。
現在的小孩都是在學校背誦人造知識。以至於他們來到農村,分不清水稻和草,甚至以為土豆是長在樹上的,蔬菜是超市裡生產的。我覺得未來一代缺土,所以取了「土人」這個名字。
其實我理解家長的想法,從職業角度來說,農民的確是最辛苦、最廉價的職業,誰都不想讓孩子當農民。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農耕和田地是培養人與自然連線的最好課堂。
農地種植的是有生命的東西,不是頭腦裡的概念。種地後,你會知道陽光、水和季節有多重要,也會和周圍的老人家建立情感連線。
▲岜農畫的農耕小畫(向左滑動檢視)
我曾說過很多次我對這個世界的理想——不管總統、科學家、醫生還是詩人,他們都應該有一塊小小的菜地。如果世界能變成這樣,人才能透過自然來達成貫通。
我也希望未來的小朋友不要嫌棄土地,記住我們的根本來自土地,我們呼吸的新鮮空氣來自植物,我們都是土人。
他們的書包又肥又大
接下來這首《四季歌》寫給被關在教室裡、遠離自然的小朋友。
我的童年是在山裡度過的,放牛、砍柴、吃每個季節的水果、和村裡的小夥伴做遊戲。雖然物質不豐富,能吃一次肉或一個雞蛋就很開心,但因為有豐富的自然和夥伴,我的童年回憶非常自由快樂。
現在呢我很疑惑鄉村的田野為何已經沒有了小孩的身影和笑聲,山上沒有,河邊沒有。連果實掉到地上也沒人去撿,這要在我小時候,那可不得了
▲從一席現場回去後,“楊梅掉了一地。”(@岜農)
有一次我看到一個一年級的小朋友,他的書包又肥又大,裝滿了各種書,像科幻片裡的某種生物。那一刻,我終於找到了答案,原來現在小孩的時間都被這個壯碩的生物給吃掉了。
每個家長都在努力掙錢,讓自己的小孩多學東西。書法也必要,跳舞也很好,體育也很好,英語奧數更需要。慢慢地,我們課內課外產生了很多學科。小朋友的時間都用來學習頭腦裡的知識,卻與具體的體驗分開了。
說到這裡,我問我自己,我是在反對學習嗎?肯定不是。我所質疑的是我們把兒童在田野村莊奔跑玩耍就可以學到的東西,都變成了作業和學科,家長和孩子都很辛苦。我覺得應該把學習還原到生活中,從過去優秀的傳統生活中得到一些啟示。
比如有一次在侗族村寨採風時,我發現那裡的生活環境就是一個很好的課堂。村裡老人編東西、阿姨繡花染布,這就是美術;大人有大歌隊、小孩有小歌隊,這就是音樂;附近有小溪、雞鴨、田野和森林,可以追著雞跑、玩水爬樹,這就是體育。
▲侗族村寨(向左滑動檢視)
當然,這只是啟示,不可能所有人都回到村寨去生活。但我們可以思考,如何讓學習迴歸生活,讓童年迴歸玩耍。
▲“謝謝小夥伴,唱得比我好,沒有跑調。”
如果生活遇到垃圾 
就將它做成樂器
跟我自己的童年不一樣,現在的村裡大多是留守兒童。年輕人要進城務工,又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城裡買房讀書,所以大部分小孩就留在村裡跟著爺爺奶奶生活。
我回家後很快就和小孩玩到一起,因為村裡的大人工作之餘主要在打麻將或者喝酒,而我喝酒不太行,所以最閒的就是我和小孩了。
▲村裡的小孩(向左滑動檢視)
他們無聊了就來找我,我們一起打紙牌,下象棋,拿著吉他聚在一起唱歌。我的房間裡專門留了一個空間放樂器,村裡會唱歌的、不會唱歌的、跑調的小孩都可以來敲敲打打。
我們不是正兒八經地培訓,而是把唱歌當作玩樂,好玩最重要。
▲土人合唱團的日常(向左滑動檢視)
有時候我們也會上山郊遊,路上我常常扮演一個撿垃圾的大俠,說垃圾正在佔領我們的村莊,要全部撿到袋子裡才行。後來,我發現村裡好多小朋友經常自己去撿垃圾。
下面這首《白色海洋》也和垃圾有關。它的源起是一個公益組織邀請我去海邊做淨灘音樂會,讓我和漁村的幾十個小孩一起撿海洋垃圾。我很喜歡這件事,想為此寫一首歌,但寫了一半沒寫下去。直到我看到成片的白色塑膠泡沫時,被深深震撼了,當晚回去就完成了這首歌。
在活動中,我也沒有和小孩講「環保」這種很大的概念。我還是帶他們玩,用撿來的各種垃圾做成樂器——用大小不一樣的玻璃瓶敲出高低不同的旋律,用各種桶當鼓,用大的泡沫板拉上魚線彈奏簡單的旋律。(請看VCR⬇️)
我們的舞臺也是自己搭的,用兩根竹竿擺了一個叉❌,上面掛著各種海洋垃圾,表示「不要丟垃圾」。
我就是這樣跟他們一起玩,我想,他們會記得垃圾曾經在海風中搖晃歌唱。
不要競爭,要愛
最後,我想向各位介紹一下現在的我和我的農舍。
2018年我修建了一個小農舍,一間屋子兩畝水田,來進一步實現我回去做農民的一個夢想——實踐自然農法。
▲那田農舍區域性
自然農法注重生物鏈的建立,利用生物多樣性讓土地保持肥沃,讓生態充滿活力和平衡。我的農舍設計了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用米糠洗碗,米糠還可以餵雞;用手工皂洗衣服;用廚餘來堆肥;還有乾溼分離的廁所……這是一個可迴圈、可持續的系統。
我也會在這裡組織活動,讓小朋友們一起勞動、撿柴火、煮飯、觀察田裡的青蛙或蜘蛛。蜘蛛傍晚結網,早上就能抓到小飛蟲,所以農田不用噴藥。在自然農法中,每個物種都同樣重要,沒有高低之分。
▲田裡的生物們:小孩、蜘蛛與青蛙(向左滑動檢視)
最後我想特別說的是,現在社會的競爭很激烈,家長都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想成為落後者。但是作為失敗之王的我,想給家長們一個提醒——在競爭的遊戲規則裡,永遠只有20%的人成功,其餘80%再努力也被歸屬於失敗。如果有十個像馬雲一樣聰明努力的人在一起競爭,最後也只有一個馬雲能贏。
而正是從自然農法中我感受到,大自然繁榮的關鍵不是競爭,而是相互滋養和共生,是愛。
我經常觀察山,山林中的水、泥巴、花、荊棘灌木、苔蘚、鳥兒,它們都不需要被教育,卻能夠自然而然地構成一個平衡又多姿的美麗山坡。
所以競爭不是人類進步的根本,愛才是。
▲ 6月插完的田地如今已是一片綠色
今天,在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體驗中,我特別希望社會能把教育從競爭轉向對心靈、審美、品德和對人格完善的培養。一個人有好的素養,無論遇到什麼境況,都能內心安定地創造知足幸福的生活。而當一個人知足幸福時,也就沒有成敗之分了。
我們最後唱這首《美麗山坡》來結束今天的演講。每個人出生到這個世界,就在生活著,就在學習、進步,就在度過美好的一生。
謝謝大家!
文章綜合現場演講和試講整理而成。
感謝來到現場的小朋友們:範小溪、韋力綺、潘文萱、韋雨晨、韋妍希
策劃丨陽子‍‍‍‍‍‍‍
剪輯丨chaos‍‍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