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墾新賽道。
作者 | 大橘美式
來源 | 三聯生活實驗室
(ID: LIFELAB2020)
中年人流行微逃離,一腳油門在城市的邊緣遊蕩,車窗搖下,在腦海隨機播放一首《草原之夜》,就能讓靈魂直達遠方。年輕人則任性地說走就走,擇一城提前退休——只不過,他們開始避開高消費的三亞或大理,退居農村了。

圖源:草木漲田園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意識到,人的主線任務就是,每日搞定兩千大卡,剩下的都是支線。一旦你陷入高消費陷阱,就會成為拉磨的驢。”
曾經,人們羨慕北上廣有房,如今,最讓人眼紅的反倒是“老家有塊宅基地”——村漂,成了網際網路最新的流量密碼,“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原本是精神小夥的社會搖,如今成了社會人的精神搖,多少大城市朝九晚五的體面人,都把回村退休視為眼下的望梅止渴。”

事實是,真正從農村走出來的人都懂:老家可以常回,但不能久待。“旱廁、訊號差、鄰里關係……哪一樣都跟隱居關係不大。”於是,一群回不去老家,但又不想在大城市內耗的年輕人,選擇在江浙滬農村上岸了。

圖源:阿肥小豬
江浙滬農村,說是農村,實則是介於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城鄉混血兒,因為自然環境優越,已開發的區域,早就村墅林立,到處都是擠滿年輕人的數字遊民社群,甚至還有各種知名的自然教育國際學校,吸引著中高產爹媽一擲千金。
“村裡的咖啡比鉅富長的還正宗,餐館點評分比上海市區的老字號還高……坐在家門口摘菜的本地人就像是NPC,有意無意地組成了這樣一幅烏托邦式的鄉村畫卷。”

“鉅富長擠滿了外地人,江浙滬鄉下則成了上海人的安樂窩。”有人發現,一到節假日,通往江浙滬農村的小路,就被新能源車佔滿了,“上海人一旦進入五十歲,就會開啟浙滬農村考察任務,早早佈局自己的退休生活。”
未開發的區域,則被預算有限的年輕人視為現實裡的鵜鶘鎮,有人把這裡視為重啟人生的地方,有人試圖在這裡起號做自媒體……“總之,江浙滬農村是微躺平的最佳試驗地,原本你是來休養生息,沒想到竟然開啟了一波自媒體的流量。”

就像是商人善用武俠小說自擬花名,江浙滬的鄉下也存在這樣一種風格錯位,“你本以為這裡是晨興理荒穢的隱居之地,來了才發現空氣裡都是KPI的味道。”

與其說這些地方是農村,不如說是一個巨大的MCN公司,外來的年輕人,人均萬粉博主。“到處都是千篇一律的古街審美和由咖啡、WiFi和工位組成的數字遊民社群。但是,你不能簡單粗暴地批判,因為這種形式或許是未來農村的一個開墾樣板。”
第一批在別人老家登陸的年輕人
不是所有人隱居的本意都是真逃離,或許他們只是下鄉來找個選題。這批在江浙滬上岸的年輕人,大多都懂,落地此處的第一件事,不是置辦鋪蓋,而是置辦個新號,“保不齊還能開啟農村新賽道。”

圖源:周靜的暖村生活
在浙江村漂夏草看來,這些想法無可厚非,“畢竟在村裡住,人也不可能只靠天吃飯,如今的鄉村生活,是紮根村裡,用網際網路賺八方財。”
在此之前,夏草和未婚夫曾在上海工作,後來轉為居家辦公,於是從前年開始,他倆就開始了城市遊牧生活,旅遊目的也從單純的觀光,改為宜居地考察。
“大城市,我們去過深圳,雖然綠化很好,但是消費主義氣息很濃,跟上海很像。農村我們最遠去過眉山,景色不錯,但畢竟還是太遠了,有種跟當代生活徹底割席的感覺,我們遇到過同樣在那裡隱居的年輕人,留著道士頭,怎麼說,跟我們想象的鄉村生活不太一樣。”夏草說。

圖源:草木張田園
最終,他們決定落地浙江農村,原因很簡單,這裡處於逃離的黃金位置,既能獲得上海的接單機會,也能享受農村的鬆弛氛圍。

圖源:小樹林
“我們租在杭州周邊,這裡雖然是農村,但是卻洋溢著一種搞錢的氛圍,村裡有咖啡店,一到週末就湧入好多城市觀光客。”這種生活狀態讓夏草想到了臺劇《我在墾丁天氣晴》,“我喜歡這種和城市有限的交流。”
在夏草看來,如今浙江不少鄉村就是一個巨大的青年療養院,“到處都是青年共享社群,做陶藝的海歸、頭頂裸辭和曠野光環的前大廠人、準備創業的亞比文學愛好者以及正在閉關學習ai的前國企人……與其說這裡是農村,不如說是另一種創業矽谷。”

從事廣告行業的北京人Yvonne,原本京滬兩城跑,去年搖到電牌後,果斷買了一輛特斯拉,把生活的重心安在了上海青浦區的鄉下,“月租五千多點,獨棟別墅帶院子,房子做過民宿,所以可以拎包入住,我的租房原則就是,輕裝修,重灌飾。”

圖源:息火
Yvonne租的房子裡有一株杏樹,五月份因為梅雨季,杏子落了一地,“根本吃不完,撿不完,我感覺自己好富有,聽著雨聲看著一地黃杏,這房子租值了。”
自然環境帶來的美好,對Yvonne來說,是一種人生的增值體驗,“五千的月租,住出了上千萬的配置。”搬到鄉下後,Yvonne家反倒成了朋友們的城郊homie bar,“以為會孤獨,實則恰恰相反。”
在江浙滬農村逃了,
但不多
第一批登入江浙滬農村的,通常是因為一次路過,就像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他們也發現了中國的小義大利。
95後阿森形容這次邂逅,是從金華去杭州的高鐵上,沿途都是獨棟別墅,就像是國外那種大house,“沿途我一直用手機定位,才確定這不是什麼阿那亞之類的地產村。”

能讓夏草安心生活紮根江浙滬農村的原因,除了房子好看,自然環境好,更重要的是村裡的文明程度相對穩定。
“如果只是看房子,充其量不過是開發厲害,這樣的空城,到處都有。只有真正住進浙江農村你才明白,讓你舒服是一個綜合的結果,不管是人還是環境、配套,江浙滬農村吸引年輕人扎堆的原因,就是因為它已經發展到了next level。”
Yvonne告訴我,上海人熱衷考察江浙滬農村,滬上打工人則瞄準了上海郊區,“畢竟還得賺錢,就不敢離中心地帶太遠,市區是大城市,郊區是後花園,一到節假日,農村就開始堵車。”
與其說是到上海農村隱居,不如說是年租工作室。Yvonne的朋友小龍租住在奉賢附近,據他觀察,這邊有些網紅村,早就開始支援青年創業,“租金不算便宜,200平的獨棟,一個月五六千,除了自住還可以做店鋪,所以村裡到處都在漂著網紅露營旗。”

圖源:啟遇島
江浙滬農村確實不養年輕閒人,“每一個移居到這裡的年輕人,只不過是換個低成本的地方生活,順便捉摸著東山再起。”真正享受鄉村美好的,都是一些老哥老姐,年輕人更多是變現實戰派,“如果你把鏡頭拉遠,就會發現,浙滬鄉村早就遍佈各種付費烏托邦社群,處處洋溢著搞錢的熱情。”
在浙滬農村定居的年輕人
贏麻了?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江浙滬農村,都實現了升級。
湖州人龔聞告訴我,浙江北部鄉村更富有,比如杭州、嘉興、湖州這些地方的周邊村子。“再者,到底是市郊的、鎮上的還是偏遠山區的村子也有區別,離中心城市越近,生活越便利,那些純農村,去了只能自給自足,年輕人也不愛去,擔心裝修完了就被違約回收。”
在江浙滬,村與村的差距巨大,“有些村子公廁都開始選美了,老年食堂堪比米其林,醫療、養老條件比城裡還好,甚至還有一些推崇自然教育的國際化學校,吸引著中高產爹媽舉家搬遷,咖啡館、圖書館、大師建築遍地都是……但是有些農村,上個廁所都費勁,除了地裡莊稼長得好,其他全靠濾鏡和想象。”
而且,即便是配套再好的村子,用的也都是煤氣罐,再有錢的村富,一到冬天取暖全靠抖。
夏草本來想在院子種花種草種莊稼,但很快就放棄了,“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李子柒,就說種地這事兒,太難了,我連花草都照顧不好,還想從地裡討口吃的?”
眼下和農村生活還處於熱戀期的夏草,清楚明白,自己和未婚夫離開這裡是早晚的事兒,但是,比起對鄉村生活的嚮往,更令她著迷的是,這種遊牧式的旅居體驗。
回不去的老家,卷不動的大城市,沒有退路的年輕人,在浙滬農村“躺”出了路。“就像有人去廟裡修行,有人卻選擇躲進江南的鄉下,大家不過是悟了,人需要的只是陽光、空氣、WiFi和每日兩千大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