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卯卯
對於東亞家庭來說,心理健康問題一直是“房間裡的大象”。
它觸目驚心地存在著,卻又被明目張膽地忽視了。
直到近些年來,心理健康問題才終於稍稍擺脫了被誤解和汙名化的局面,被社會以及家長們重視起來,擺在明面上開始討論。
作為物質條件最為優越、接收資訊量最大的一代人,當下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極為複雜,也很難被父母輩所理解。
好好的孩子,怎麼就病了?
對此,擁有15年從業經驗的資深心理諮詢師,同時也是心理科普大V的嚴藝家,講述了心理諮詢從業者眼中,東亞小孩應該如何找到“精神落腳點”。

嚴藝家
– 15年從業經驗,資深心理諮詢師,心理科普大V
– UCL兒童青少年精神分析心理治療博士在讀
– 兩位小留學生的媽媽
01
東亞小孩,有不同的脆弱
全球的青少年都在面臨心理和精神問題的困擾,但東亞家庭有哪些特殊之處,又有哪些不一樣的問題?
首先,東亞家庭常見「代際養育」的關係,即由祖父母輩帶孩子長大。
代際養育是一把“雙刃劍”。
一方面,被祖父母輩寵愛長大的孩子,往往非常有自信,被滿足得很好,他們就像是在童年時被植入一個內在的程式,就是“不論我怎麼做,都會有人覺得我很棒;我想要什麼,都能得到”。這將成為孩子一生的心理底氣。

但與此同時,正因他們被滿足得很好,缺乏“自然受挫”的經驗,所以到了人際關係和認知學習更復雜的小學高年級乃至初中階段,在需要處理很多挫折時,很遇到困難,索性選擇躺平放棄。
此外,這一代的父母很多自己就是獨生子女,也就非常習慣於一種敘事邏輯:大部分別人有的東西我也有,因為他們並不是在一個需要和兄弟姐妹競爭的環境下長大。
所以當這群父母開始把自己的東西傳遞給孩子,甚至要養育多個孩子時,他們是缺乏參照物的。
當看到別人家孩子擁有一些自家娃沒有的東西,或是達到特有的成就時,這群父母該如何應對自家孩子沒有的這種落差感,也是作為獨生子女的這代東亞父母獨有的困境。
不過,東亞的環境下,對於特定的物質濫用管控相當有力。國內很少會看到未成年酒精濫用、藥物濫用甚至幫派等問題,這也降低了很多心理問題的複雜性。
在這些特殊的條件下,東亞小孩的精神困境也是“獨一份”的。
首先是東亞小孩的試錯成本更高。在國內時,嚴藝家以及很多同行在幫助青少年和他們的家庭時,都有一種感覺:大家在和時間賽跑。
東亞孩子的成長路徑是相當線性的,中學、大學、讀研、就業,總體上“按部就班”,一旦差上一兩年,似乎就會與他人脫節。

但這種壓力在海外會小很多,很多孩子可以選擇非線性的發展路徑。比如高中畢業後先去讀個預科,或者先工作兩年再升學,不是非要馬上去讀大學。但目前在國內大家的觀念還是很難轉變成這樣。
其次是國內家長們對於心理和精神健康的認知依然在起步階段。
雖然目前越來越多父母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且積極重視起來,但很多家長自己也很難得到好的精神支援,自己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更遑論去對待孩子。
此外,很多孩子的童年階段是被壓縮的,而青春期又是滯後的。
如何理解“壓縮”和“滯後”?孩子6-10歲的階段理應是求知慾爆棚、需要大量玩耍空間的階段,但東亞孩子進入小學後課間休息時間少,課業壓力大,這部分心智功能發育的必備階段就喪失了。
很多家長問孩子的自驅力去哪兒了。從嚴藝家的專業角度來看,自驅力很多時候其實來源於“玩”,但如果孩子連玩的空間都沒有,到青春期就會喪失自驅力。

而青春期本應是叛逆的年紀。觀察過多國文化後,嚴藝家發現,任何文化背景下12歲以上的孩子身上,都有“青春期”的味道,但在國內卻未必如此。國內青春期的孩子很多處於非常壓抑、以活著為主要目的的一種發展狀態中。
現在很多家長真的是傾盡全力給孩子創造了特別好的教育資源,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都忽略了一點:當我們提供給孩子一種截然不同於我們自己小時候的教育時,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種“移民體驗”,就好比把孩子送到另一個星球上,而這個星球是我們從沒去過的。
這確實是家長們眼中“更好的教育”,但我們隨之要接受的就是此後我們在文化層面上勢必只能活在兩個星球上了,親子之間的愛是真實的,但隔閡也是真實的。
02
從培養“人味兒”開始
父母要學會“愛人先愛己”
最近熱議的巴黎奧運會,也引發了許多教育話題。
今年很多大家熱議的奧運選手身上,尤其突出的就是“人味兒”。他們心態更鬆弛、並沒有被高壓卷壞的感覺。
比如媒體大肆報道的鄭欽文父親的教育方式,在嚴藝家的專業認知看來,如果在鄭欽文的成長環境中只有父親的嚴格和高壓,是很難養成這種“人味兒”的。也許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她的母親中和緩衝了父親的嚴格。
此外,鄭欽文還在西班牙呆了很久,而這期間她每天只訓練2小時,可見她的教練應該也是張弛有度的。
這給我們的啟發是:如果說家中有一個特別“雞血”的爸爸或媽媽,那另一個人需要“對沖”一下的,正如一個化學公式需要彼此配平。當“雞血”的一方力量過於強大時,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有風險的。

拋去這些理論來看,嚴藝家本身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認為“真實感”至關重要。
養孩子的過程當中,你要面對一個真實的孩子,而不是想象出來的孩子;你要面對一個真實的自己,而不是自我感動的自己;你要面對一個真實的社會,而不是一個烏托邦式理想中的社會。
面對真實,奠定了養育的基礎。很多教育中不如人意的狀態,恰恰是真實感出了問題。
很多家長自認為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對待孩子的方式是“包裹了尊重的控制”——但這比明晃晃的控制慾更可怕!
明擺著要控制孩子的父母,最多被孩子嫌煩;但如果家長用漂亮的話術包裹著控制慾去跟孩子溝通,他不僅覺得你煩,還會內疚和自我攻擊,“爸媽都這麼用心來對我了,為什麼我還那麼煩ta?我是不是很糟糕?是不是對不起他們?”
家長也很委屈,都這麼用心跟孩子溝通了,為什麼還是“把天聊死”了?
這就涉及真實感的問題。父母可以嘗試直截了當和孩子溝通——想象一下你和老闆或者上司溝通,不會直接指手畫腳、也不會不經邀請就去提建議,但出現問題時你也會想辦法平等地去向他提出——用這種思維溝通就好。
真實感同樣適用於做家長的“愛自己”。愛人先愛己,這一點在養育孩子身上同理。
上有老下有小,自己壓力也很大,當爸爸媽媽自身的脆弱無處安放時,孩子的脆弱又何以安放呢?
照顧好自己,是作為家長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這就要求我們面對自身的情感、侷限、資源和願望。比如過去很多父母會覺得不能表現出來對孩子的心疼,這樣可以讓孩子堅強起來,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不真實”的瞬間,因為你是可以告訴孩子你很心疼、同時支援孩子爬起來的。

我們在養育孩子時會預加很多刻板印象和假設,這些其實是給孩子和自己的枷鎖。一旦放下這些,親子關係會順暢很多。
在兒童精神分析學界有一位“祖師奶奶”——安娜·弗洛伊德。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她給孩子做心理治療的工作習慣是,邊打毛衣邊和孩子說話。
看似不經意的舉動其實很值得家長們和孩子溝通時借鑑。
首先,青少年大腦發育過程中,有一個“中線部位”,致使他們很容易對他人的目光焦慮,不喜歡被盯著。要是跟他說:“你過來跟我聊一聊。”孩子壓力會很大。但如果溝通的場景變成做飯、散步或者開車時,並不是盯著孩子說話,感覺會好很多。
其次,很多父母過於依賴一些教育知識,說話恨不得句句“套公式”。當我們一句自以為是天衣無縫的一句話來開啟對話時,這其中的控制感已經會讓孩子很不爽了。
“織毛衣聊天”首先是暗示了孩子,父母自己也有手頭上的事在做,孩子不必為父母接下來的情緒狀態負責;其次,親子如果坐在一起看手機,彼此都很難情緒上平靜,但如果一起下棋、做飯之類,溝通的場域會更平靜祥和。
03
不要和孩子做朋友
但要多和孩子說“廢話”
在流行的各種育兒理論中,有一條被很多家長奉為圭臬:“和孩子做朋友。”
但從嚴藝家的專業視角來看,健康的育兒關係中,一定有上下位的關係,親子之間不能是完全平等的狀態,家長對孩子有管教的義務。
身在英國,嚴藝家目睹了很多西方文化中完全遵循“平等”的親子關係。就比如中高考這種事件,父母也完全交給孩子自己做主。
青少年是很難準備好承擔這麼大責任的,當父母看似如朋友般支援孩子一切決定的時候,孩子內在的感覺其實很不安。十幾歲的孩子,需要的是有一個人給他指導,幫助找資源和搞定很多事情。
此外,一個健康發展的孩子勢必會有自己的秘密。如果和朋友關係一樣,事無鉅細都告訴父母,心裡邊界感未確定,家庭代際關係混亂,也許會出現情感脆弱的媽媽需要孩子反過來照顧她,或是情緒暴躁的爸爸需要孩子自我壓抑來討好他,孩子反而成為照顧者。

東亞文化中的輩分關係很值得肯定,我們也要清楚這是為了更好地呵護孩子,而不是抑制孩子。
學會和孩子一起“玩”也很重要。
嚴藝家有時候會問家長,“你和孩子上一次在一起玩是什麼時候?”
孩子年齡越小,這個問題越容易回答,過了8歲就很難答上來了。
在家庭中有兩類對話,一類是“功能性對話”,維繫家庭的不斷發展,比如孩子今天要上什麼興趣班,我怎麼送你去,哪個科目最近學得如何,等等。
還有一類往往被忽略、也是孩子特別渴望的,“休閒類及關係類對話”,就可以算是“一起玩”的範疇。比如談論一部電影、一本書,問孩子喜歡什麼明星,同學之間流行的是什麼。
當下很多中產乃至富裕家庭的孩子了,從小錦衣玉食長大,但心智時間卻往往處於“貧困戶”狀態。
有種現象叫做affluent neglect,即“情感漠視”,指的就是富裕或中產家庭中被冷落的孩子。很多時候我們認為給孩子提供了全方位最好的東西,但恰恰缺少了無條件的情感聯絡和支援。這類家庭的對話都是功能性的,幾乎沒有休閒娛樂性的“廢話”。
很多富家孩子的願望往往是父母猜不到的簡單,在應有盡有的家庭中,孩子最需要的卻是基礎的與父母的情感聯結。
很多家長在外打拼時會自動帶上“面具”,鐵面無私地處理很多事情,但面對孩子時要意識到,孩子不是員工或合夥人,需要展現出家長作為人的有情感的一面。
當下不少孩子心理出現問題的地方,是上一代人很難理解的。比如現在四五十歲的這一代家長,在青春期階段並沒有智慧手機和社交媒體的存在。而當下的孩子如果玩社交媒體,遭遇網暴或者類似問題,父母可能根本意識不到這有什麼嚴重的。
兩代人認知的錯位經常導致,富足家庭的孩子也依然會出現心理問題,因為家庭內部的心理空間可能是匱乏的。
04
看完100本育兒書
但依然當不好父母
走進書店,能看到琳琅滿目的教育類“指南書”。但家長們卻往往是看的越多越糊塗——有時候覺得書中有幾條挺有效的,但隔天好像又沒用了。

真實才是親密關係的基礎。沒有任何標準答案能適用於所有情況。
為什麼明明懂很多道理,但還是當不好家長?
首先,每個孩子都太不一樣了。有的孩子經歷過嚴重的心理創傷;有的本身有一些神經多樣性需求,比如說ADHD;有的孩子處於家庭經歷巨大變化的階段……每個孩子在當下的需求和發展狀態都很不一樣。
其次也是前面提到過的:用糖衣爆炮彈包裹的控制,甚至比控制本身更糟糕,因為這會讓孩子感覺到我不僅被控制了,我還不能發脾氣。
在嚴藝家的工作經歷中,看到對孩子來說最可怕的父母,並不是所謂“惡貫滿盈”的父母,反而是那種看起來很好,但糟糕起來也非常壞的,搖擺在兩極之間。
這樣的父母始終會給孩子一種幻想,“只要我做的更好一點,爸爸媽媽就不會對我生氣;只要我表現更好一點,ta就不會展現出可怕一面。”好中有壞、壞中有好的父母對孩子的傷害反而是最大的。
最後,明白道理和實際應用是很不一樣的。就好比我們沒辦法透過看美髮美容的教科書學會剪頭髮,必須自己上手,去真實的操作,去犯錯、總結、覆盤、不斷練習,才能真正學會怎麼樣去剪頭髮。
育兒也是這樣,千萬不要認為聽課或看書就能幫你成為好父母。我們必須不斷地真實地經歷這些東西,包括去經歷自己身為一個人的感覺——如果我們連自己的情感都不能真實面對,連自己的脆弱不能自我容忍,更難給孩子空間在我們面前表現出脆弱和沮喪了。
回顧和家長們打交道的經歷,嚴藝家說:

“當爸爸媽媽們來找我時,他們會以為我聽完他們說的東西,會給他們12345的具體方案,或者劈頭蓋臉把他們罵一頓。
但其實我真正願意做的是,讓家長體驗被好好傾聽、不加批判地傾聽的感覺,讓他們感受到被好奇的感覺,哪怕你覺得自己做的很糟糕,但是別人會告訴你說沒關係、再多告訴我一點,這樣的體驗。
當家長能夠有這部分體驗的時候,他才能把這種體驗帶給孩子。”
“閱讀第一”,50萬中國精英家庭成長聚集地。由崇尚“終身學習”,愛閱讀愛分享的媽媽Bonnie創辦,專注於英文學習、閱讀以及思維素養。一家不端、不裝、有趣、有料、有觀點的教育新媒體。

今日推薦
《什麼是最好的父母》
日本心理大師經典養育作品
特別適合東方人家庭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