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如何從0到1掙到第一個100萬刀(三)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講巴菲特的小鎮青年時期。為什麼這段時期特別有意思,值得多停留一段時間,多講幾集呢,因為這段時期跟我們大部分人,包括小編包括讀者們最有共同點。
等到巴菲特隨便動動手指就是幾千億美元,這時候他動輒百億千億萬億,跟我們每天考慮的衣食住行,買菜燒飯已經沒有任何關係。
恰恰是巴菲特人生的低谷期跟我們大部分人最相似,雖然他低谷之後的上升期基本上不可能複製(或者就說不可能複製吧),但是他是如何摸索到轉折點的,這就特別有意思了。
在上集中,我們講到巴菲特一邊經營著幾十個副業,一邊讀了沃頓,又回到了菜小讀州立大學。如果是現在大廠的HR,可能看都不看一眼這樣的簡歷,直接發拒信了。
49年,20歲的巴菲特讀了格雷厄姆的新書《聰明的投資者》,成為了格雷厄姆的鐵桿粉絲,1950年去了哥大讀研究生,就為了能聽格雷厄姆的課程,1951年就畢業了。
可能這就是那個年代的1年制“水碩”吧。(這裡並沒有說1年制碩士的好或者不好的意思,就是為了襯托出巴菲特這個研究生經歷比較短暫而已,各位讀者不要生氣)。
格雷厄姆也被這位鐵粉的熱情所感動,給與巴菲特A+的成績(相當於比最高等級的成本A還要好,所以有個加號),這是他授課過程中唯一給與的A+。
但總不能靠成績單吃飯是吧,巴菲特畢業後該找工作了吧?巴菲特申請給格雷厄姆工作。但由於格雷厄姆是猶太人,傾向於聘用猶太人,所以拒絕巴菲特的加入。
甚至巴菲特提出願意免費工作,格雷厄姆都不接納。所以21歲的巴菲特讀完一年的水碩,還是沒有找到心儀的工作,帶著受挫的心情,又回到了小鎮故鄉奧馬哈。
21歲的巴菲特可能很困惑,自己連零待遇的工作都不能找到麼,只能繼續撿高爾夫球了麼?
不過格雷厄姆值得稱道的是,他並沒有趁巴菲特的粉絲熱情濃厚,捲走這位年輕人那幾張鈔票,什麼“就剩6個名額了”,否則此時充滿明星崇拜心理的巴菲特說不定就成巴韭特了,錢全部統統上繳給“導師”,最後回家路費都沒有了,被深深地”上了一課“。
但還好,這位年輕人只是學了點知識,交了個正常的學費,混了又一個文憑,還只有21歲,還年輕,只是被自己崇拜的明星吃了閉門羹,並沒有被套路。
此時的巴菲特出師故鄉奧馬哈的次數都要超過諸葛亮的六出祁山了,依然就只有那麼等值今天二三十萬人民幣的現金,那他究竟從格雷厄姆那裡有沒有學到什麼?
他究竟是從哪個時點開始,開始加快他原始積累的程序?請看下集,勝敗有憑。
往集精彩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