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龍紅亮
來源:《巴菲特的投資心法:普通人的致富之道》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
導讀:只不過他對宏觀環境的判斷方法和主流的尤其是賣方分析師的方法迥異。
編者按:近日劇烈動盪的美股走勢讓人們再次想起了巴菲特大量持有現金的做法。巴菲特的確曾多次表示自己做投資不對宏觀經濟做預測,但這並不意味著他不關注或者不懂宏觀,實際上,從擇時的客觀效果來看,巴菲特堪稱宏觀大師。《巴菲特的投資心法》作者龍紅亮認為,不預測並不代表巴菲特對宏觀環境沒有自己的判斷,只不過他對宏觀環境的判斷方法與主流的尤其是賣方分析師的方法迥異,他更關注具體股票的估值水平如何,本文選摘自本書第十章的《宏觀大師巴菲特》一節。
世人皆知巴菲特擅長選股(或者說,選公司),卻忽略了他的宏觀判斷能力。巴菲特在60多年致股東的信中,以及多個場合,也多次說自己並不擅長宏觀預測同時也覺得宏觀預測並不靠譜。
例如在1961年致合夥人的信中,他就說道:“我肯定不會預測明後年宏觀經濟或股市行情會怎麼樣,我根本不知道。”2003年致股東的信中他又說道:“我必須強調的是,預言家的墓地有一大半都躺著宏觀經濟學家,在伯克希爾,我們很少對於宏觀經濟做出預測,我們也很少看到有人可以長期做出準確的預測。”
在2013年致股東的信中,他又說:“總結宏觀形勢、聽信別人的宏觀或者市場分析都是浪費時間。”由此可見他對所謂的“宏觀形勢分析”有多麼厭惡。但這並不代表巴菲特對宏觀環境沒有自己的判斷。只不過,他對宏觀環境的判斷方法,和主流的尤其是賣方分析師的方法迥異,他更關注具體股票的估值水平到底如何(是極度泡沫化還是有堅實底部)。
1969年巴菲特解散巴菲特合夥人公司的決定,可以說是股市成功逃頂的經典案例。他成功避過了之後股市漫長的熊市,並且在1974年股市處於底部時大舉抄底可以說這一手玩得非常漂亮,不愧是宏觀大師。
在1969年5月巴菲特寫給合夥人的信中,巴菲特表達了對當前股票市場過熱的擔憂。他說到,他覺得當前的投資環境已經變得更加惡劣且令人沮喪。他所能把握的機會已經逐漸消失,市場逐步走向以短期為目標的投機氛圍。
可以看出,從1968年開始,巴菲特就對股市的熱情高漲憂心忡忡。雖然自己管理的基金持續表現優異,但他知道這種情況難以持續下去,市場遲早有一天會出大事。簡而言之就是,他覺得市場上找便宜的公司已經越來越難了,而他手上管理的錢卻很多(超過1億美元),根本找不到足夠多的投資機會。
這種情況下,為了給他的投資者(合夥人)一個交代,他決定解散BPL。BPL的合夥人可以選擇領取現金退出,或者將投資份額轉成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當然,以現在的視角看,選擇轉成持有伯克希爾股票的人,如果一直持有的話,都變成了億萬富豪;而當時選擇拿回現金的人,錯過了20世紀最偉大的一場複利投資。
從1969年開始進行的巴菲特合夥人公司的清算工作,耗費了巴菲特一年多的時間。後面幾年的信也很簡略,主要是教合夥人怎麼投資債券,還有伯克希爾公司本身擁有的紡織業務、購買的保險業務(如1967年買下的國民賠償保險公司)、銀行(伊利諾伊國民銀行)等經營情況的回顧。可以說,從1969年到1973年,巴菲特在股票市場並沒有什麼大的投資動作。1973年開始大舉買進華盛頓郵報,算是巴菲特開始抄底股市的標誌性事件。

圖10-1 標普500指數走勢(1968——1977年)
資料來源:Wind
由此可見,巴菲特對於宏觀風險的嗅覺是十分靈敏的。不過,他並非根據傳統的自上而下那種宏觀資料分析得出了雲山霧罩的結論,而是實打實地從公司估值水平的角度出發去看股市泡沫問題。
這並不是巴菲特唯一一次準確預判了股市的風險。在隨後十幾年的投資生涯中,他屢屢對股市出現的泡沫保持高度警惕。在1987年美國股災當年的年初,巴菲特寫下了1986年致股東的信,信中表達了對當前股市泡沫的擔憂。
當條件合適時,即當具有良好經濟狀況且管理良好的公司以遠低於其內在價值的價格出售時,股市有時會提供大滿貫本壘打的機會。但我們目前沒有發現任何股票接近我們的標準。這句話絕不意味著我們對股市的預測,我們不知道,也從未知道,市場在近期或中期是會上漲、下跌還是橫盤整理。
然而,我們所知道的是,恐懼和貪婪這兩種超級傳染性疾病的偶爾暴發將永遠發生在投資行業但發生時間是不可預測的。它們導致的市場紊亂在持續時間和程度上同樣是不可預測的。因此,我們從不試圖預測任何一種疾病的到來或離開。我們的目標很溫和:我們只是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在撰寫本文時,華爾街幾乎看不到恐懼。相反,愉悅感佔了上風——為什麼不呢?還有什麼比參與牛市更令人振奮的呢?在牛市中,企業主的回報與企業本身的低迷表現脫鉤。然而,不幸的是,股票價格不能無限期地跑贏企業價值。
巴菲特對股市裡面一些明明經營得比較差,股價卻能一飛沖天的公司感到恐懼,認為這是股市泡沫的明顯特徵。終於,在1987年10月19日,美股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一,當天標普500指數下跌20.5%,創下了歷史紀錄(見圖 10-2)。

圖10-2 1987年標普500指數走勢
資料來源:Wind。
當然,在1987年10月的大跌中,巴菲特並沒有收集到足夠的籌碼。在他逐步買入時,股市迅速反彈。他在當年致股東的信中提到:
在伯克希爾,我們發現,過去幾年股票方面幾乎沒有什麼可做的。在10月份的休市期間,一些股票價格跌至我們感興趣的區間,但我們無法在它們反彈之前買進足夠多的股份。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引發的美股大跌,更是巴菲特大幅抄底的經典之作。在2008年之前幾年致股東的信裡,巴菲特就反覆提到了複雜衍生品的危險,覺得這玩意兒很難搞得懂,而且很多是場外衍生品,交易對手的信用風險具有傳染性。所以巴菲特在1998年買下通用再保險公司後,決定關閉旗下的衍生品交易部門。但由於動作遲緩,在收購後的數年裡,仍然損失了數億美元讓巴菲特對複雜衍生品心有餘悸。
當金融危機來臨,美國股市大幅下跌時,手持鉅額現金的巴菲特頻頻出手,並在《紐約時報》上喊出了“Buy American.I AM.”的口號,以表達自己言行一致。這一戰也讓巴菲特獲利匪淺。那篇2008年10月17日(美股最為恐慌的時候)發表在《紐約時報》上的文章,我認為值得認真閱讀。
金融市場短期內的混亂,改變不了這些上市公司本身經營基本面在未來的逐步改善。如果說股價最終反映的是企業的內在價值,那麼只要公司盈利在中長期穩步增長,股價遲早會跟上,根本沒必要擔心。過於擔心短期的得失,失去的是長期的收益。
版權宣告: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