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後英語還可以提升嗎?
最近連續發了幾篇有關英文學習規劃的文章,感覺大家都比較關心。
這是講啟蒙的:
這是講小升初進階的:
這是講閱讀工具的:
就在最新的有關英文閱讀的文章下,有一位讀者的留言:
“以後都AI翻譯了,還有必要學英語嗎?”
這位讀者的評論其實反映了很多人的想法:何必在英語上投入這麼多時間?
對於很多人來說,英語學習是一件特別不划算的事情。
學起來很費勁,還得從小學到大,結果是啞巴英語。學完了,日常生活中卻不一定有機會使用。
學起來那麼苦,學也學不會,用也用不到。以後有AI加持了,為什麼還要學呢?
除了對於英語學習長期價值的懷疑,隨著孩子進入初中,英語投入的價效比也是逐漸遞減的的。面對初中以後眾多學科的壓力,很多家長會在小升初會迅速減少對英語的投入。
這是很理性的做法。
在此前BetterRead的文章《大部分“原版娃”本質上是應試娃》裡,我也討論了有效的“保溫”策略:把英語當成和其他科目同樣的學科,進行有效的考試管理,並且堅持每天不少於30分鐘的聽讀。
這其實就是把英語當作一門需要考試的學科來管理,以應試而非全面的能力提升為主要目標。
當然這種做法僅限“保溫”,很難全面提高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如果連30分鐘聽讀都難以堅持,英語能力甚至會退步。
那麼如果想要繼續提升英語能力,在公立校還有機會嗎?
我想這是很多“原版娃”的願望。
當初投入了這麼多時間和精力,也達到了很高的地步。我所瞭解的不少孩子,英語已經到了PET、FCE的級別,甚至有達到託福100分以上的水平。
語言作為一種工具,是用進廢退的。這個水平的孩子,如果能夠繼續深度使用英語,就會突破簡單的聽說讀寫,可以進行更高難度的閱讀和寫作。一旦他們的前行道路嘎然而止,過往的努力也會逐漸褪色。
有點可惜。
現在來回答上一個問題。從我家老大朵拉的實踐來看,即便在公立校,我們還是有機會在有限的投入下繼續精進英語。
她最近在幾乎裸考的情況下參加托福考試,也獲得了比較好的成績。我在BetterRead的文章《備考8天託福首考112,她卻說還是初中英語考試難》裡記錄了這件事。託福得多少分並不能說明她的英語水平有多麼高,但至少說明沒有退步太多。
不是對立,也不僅是配合,而是和學校分工
那怎麼做呢?核心在於——創造場景。也就是說,找到使用英語的時間、空間和合理性。
要能夠創造場景,我給出兩個建議。
第一,學會和學校分工。
具體來說,就是不干涉老師的教學。校內應試歸學校管,校外能力由家庭負責。
一旦孩子步入中學,你會經常聽說“少說話、多做飯”,“孩子才是司機,切記不要搶方向盤”這些話。它們都反映了老師的心聲:不要干涉教學。
這話有道理。家長輔導中學課業有點力不從心,孩子也不聽話。該撤就撤吧。
但是英語這門學科不太一樣。
英語能力的提升需要持續、大量和豐富的聽讀材料以及聽書讀寫上不斷進階的努力。學校的課時和考試標準都很有限。所以英語提高往往和家庭努力關係更大。也因此,孩子英語越好,家長越關注學校英語教學。
在我周圍,這種關注主要表現為三種方式。
一種是吐槽甚至要去糾正老師的教學方法。比如有一位媽媽說:“我是不愛跟人爭論的,別人不同意我的意見我就不說話了。但是和老師就不同了,我肯定要和他們爭論到底。”
我覺得大可不必。因為老師的教學方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老師也絕不會單獨為一個學生而改變。最重要的是,學校就算每天上一節英語課,對於英語能力的提高也不會起決定性作用。
還一種是申請免修英語課,讓孩子上課自己看書,下課不做學校作業。
這是為了節約時間。對於有些英語特別突出的孩子,老師也會給予個性化對待。
但這也是一個枷鎖。因為孩子必須證明自己配得上這份獨有的待遇。比如不上課不做作業考試也能考好。
有的孩子能夠做到這一點,有的做不到。BetterRead的文章《小學搞定PET和FCE,為什麼初中英語拿不到高分?》曾經討論過這個問題。有時候考不到高分並非孩子英語水平不行,而是因為中學考試和上課作業是掛鉤的。考試主要考你是否掌握了教材,以及你的作業錯誤是否糾正了。
以我家老大朵拉為例,她在學校英語考試時就不能次次得高分。得高分的往往是那些平時跟緊課堂、踏實細心的孩子。
第三種做法,則是給校內學習加碼,也就是課外報班繼續加強英語學習。
有的家長本來以為孩子都FCE通過了,初中英語考試肯定可以得滿分。結果發現,孩子有時候甚至不能得高分,就慌了。於是立刻加碼補課。
我個人建議,如果孩子在小學的英語水平就很高,可以先觀察一段時間。因為很多時候,孩子不是英語不行了,而是不適應初中的學習生活。
總之,以上三種做法,都是聚焦於校內學習。但根本問題是,英語能力的全面提升單靠學校是不夠的。另外,中學的課業和作業已經很緊張了,課後再加碼,孩子可能會因為過多的重複性訓練而厭學。
因此,我建議把校內相關的交給學校,這樣家長才有時間和空間去關注孩子英語能力的提升。
用上英語,解決不能只靠學校解決的問題
第二招,在校外創造機會,讓孩子用上英語。
現在學校都倡導“家校配合”,本質上就是要求家長跟隨學校的教學需求。因為到了中學以後,考試就是一個巨大、繁瑣的工程,需要精細的專案管理。家庭、學校、學生都是這個專案上不可或缺的一方。
但是,英語能力全面提升的目標,在這個專案之外。
所以,我強調的是和學校分工——學校讓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同時我也要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
具體要做什麼呢?
做什麼都可以,但是必須要滿足“必要性”——這件事不止可以讓孩子學英語,還能實現其他目標,而且這件事是透過其他目標的最佳道路。
因為公立中學的孩子時間是非常緊張的,只有當某個事情你覺得家庭必須要介入,你才會真正去努力。英語提升,只是順帶的結果。
就我家朵拉而言,課外主要做了這三種和英文有關的事情。
第一就是日常聽讀,解決的是青春期的迷茫。
從小學五六年級開始到高三,這段時間都可以算青春期。
其實對於中學生來說,除了學習之外,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順利地渡過青春期。這意味著孩子可以用更全面的視角來認識周圍的世界,明確自己的定位和發展目標,找到符合適合自己的價值觀和為人處世的方式。
渡過青春期,對家長來說最大的困難就是孩子不想要你幫忙,甚至可能以對抗家長為目標。那麼我們怎麼幫助他們呢?
讀書。
英美文學裡有專門的青少年讀物(young adults)板塊,有大量的小說是探討這一主題的。小說提供了一個安全的世界,讓孩子能夠把自己代入到小說情節裡,共情角色,從而探索青春期的諸多問題。
另外還有很多非虛構類讀物,包括自傳、歷史、心理學、社會科學等等,能夠從多方面解決孩子的困惑,讓他們找到榜樣。
那麼為什麼要選擇聽讀英文讀物呢?因為可供選擇的中文讀物相對少。
市面上不缺“給孩子的青春期**“系列,但是這些讀物本質上的服務物件是家長。市面上也不缺專供中學生的文學作品,但是這些系列本質上是應試,大部分是語文課要求的必讀書目,為中考的“原著閱讀”題型做準備。
當然如果你把視角從“孩子專供”這點挪開,你會發現,有大量以成人為讀者的中文讀物也很適合孩子看。比如我之前在BetterRead裡提出的《如何幫青春期的孩子選書、讀書?》中,就列舉了不少,又比如在《開啟學校黑盒子》中,也建議了一些主要以老師為讀者的讀物。
但是總體來說,英文讀物的可選範圍更廣,而且也特別重視青春期階段的讀者。你可以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等多個國家作者的作品中來進行選擇。
第二就是辯論和教課,解決的是孩子的社交能力培養。
相比紮實的學術,學校在孩子的社會化教育方面相對有所欠缺。因為應試機制考察的是個人能力,而不是社交能力。學生們有共同的目標和價值觀,但是學生與學生之間並不相互需要。所以他們的關係更多會被定義為競爭。所謂中考時“多一分就可以幹掉千人”,就是這種極致競爭下形成的觀念。
朵拉的學校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透過小組作業、體育競賽以及團隊活動等等來培養孩子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能力。但畢竟學校的主要任務還是學習,家庭還得再補點。
我給朵拉安排的是參加辯論比賽和給小學生教課。教課這件事,我在BetterRead上記錄過不少。朵拉因此去自學了TESOL課程。但是對她來說,最重要的是擁有了成就他人的成就感。同時也是到學習是可以馬上就用上的。
辯論則強化了她對於“人必須合作”這觀念的意識。要贏得辯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找到一個能力強、做事靠譜的搭檔,也就是說要會“抱大腿”。 朵拉參加辯論以來,和多個搭檔合作過,一直在“尋找大腿”、“理解大腿”、“成為大腿”的路上。因為她對於搭檔有什麼要求,她自己就必須達到,這樣才能配得上心目中的好辯友。
一個優秀的合作伙伴給人帶來的影響會超越於合作專案本身。比如朵拉去了一趟辯友的家後。第二天早上七點,她就拿著酒精在家裡擦地板、擦門、擦桌子。她說,搭檔家很乾淨,她也想把房間搞得更乾淨。
我當時看著她蹲在地上擦洗,腦子裡飄過一首歌:“千年等一回。”
朵拉爸說:“你一定要緊緊抱住搭檔的大腿啊!”
辯論的另外一個好處,就是能夠看淡輸贏。朵拉參加辯論賽輸多勝少,也因此理解了輸才是人生的主旋律。
她最近打算報名校運動會的比賽。我說:”你上次在運動會上成績很一般。這才還想上?”
她說:“成績差點沒事,至少我可以多一次體驗。”
那麼,是不是必須要做辯論才能增強社交呢?也不一定。如果朵拉小時候能夠從事一項體育運動,可能我們就會選擇體育賽事了。
又比如,有沒有中文辯論呢?有,但是比較少,而且往往以學校為隊伍,主要是高中校。所以英語辯論就成為另一個選擇。
第三就是預習物理,解決的是高質量教育資源的供給問題。
在BetterRead的文章《另類的物理學習》中,我介紹了朵拉在暑假期間自學新南威爾士大學力學課的過程。
在嘗試了課本、B站、教輔等各種資源以後,朵拉選擇了在全球線上教育網站Coursera上自學錄播課。雖然這門課用英語講授,但的確優點頗多。它把深入淺出的講解、豐富的實驗和演示影片、靈活的時間安排以及高質量的題目相結合,而且還是免費的。
如果只能依靠學校,那麼這種高質量以及有一定難度的課程不會給到像朵拉這樣的普通中學生,而是會集中在重點中學的競賽學生身上。但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全球平臺,就突破了資源的侷限性,讓朵拉也可以窺見大學課程的一角。
那麼市面上就沒有優質、免費的中文物理課程資源嗎?我相信肯定也是有的,只不過恰好朵拉遇到的是英文課程。
總之,這三個問題的解決比英語能力的提升更重要。但是使用英語的確可以獲得更多的解決方案。何樂而不為?
在我回復之後,文章最前面提到的讀者繼續評論道:那你為什麼一定要用英文資源呢?那你為什麼不用日語和德語資源呢?英語學得再好,不也只是一個小鎮做題家嗎?
說起來,日語和德語資源我還真用了。比如日劇《龍櫻》就介紹了不少有意思的學習方法。又比如我們經常用的翻譯工具Deep L就是德國企業。還有知名的英語作文批改工具Grammarly是烏克蘭企業。
長期以來,大家對升學這件事看得太單一了。只有數學好、英語好才能上好學校,只有考試才是唯一的評估方式,只有打敗身邊的所有人才能搶到資源,只有畢業於好大學才能找到好工作…..
在學習的道路上,我們需要相容幷包,廣泛利用各種資源,而不僅僅拘泥於單一的渠道。這樣才能開啟想象力,為孩子的未來發展留下空間和餘地。
英語學習也是如此。不用它就是雞肋,用上了它就會成為翅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