捅破管理的“窗戶紙”

本文是圓方的第1131篇原創
(點選標題下方小耳機標誌可收聽音訊)
01
昨天的文章《面試有感》裡結尾有這麼一段話:
當你能夠習慣於以考官的角度去思考和處理問題。那麼你會發現很多以學員角度覺得很難,不可解的問題,其實只是沒有捅破那張窗戶紙。
後臺有小夥伴留言問:
“那張需要捅破的窗戶紙”
具體是什麼?希望圓方能展開講講。今天就跟大家好好嘮嘮這張“窗戶紙”。
那張要捅的窗戶紙到底是什麼?
後臺有許多小夥伴留言談到這個問題,有人說是格局,有人說是認知,還有人說是資訊差。這些都對,但都不夠準確。
其實,這張窗戶紙根本不是什麼玄乎的"境界",而是一個簡單到極致的思維動作——換位思考
02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時遇到個難題:如何讓民眾相信朝廷政令?
這位法家奇才沒急著發榜文,而是先在城南立木,懸賞五十金讓人搬木頭。
當真有壯漢搬動後,商鞅當場兌現賞金。這則"徙木立信"的故事,就是捅破窗戶紙的關鍵——商鞅站在民眾視角思考:百姓不相信朝廷,不是法令不好,而是缺乏信任。
而如果商鞅一直被困在"如何制定更完美的法令"的思維繭房裡。那麼他的變法必然是無法真正落地。
前兩天圓方聽了一個可能不是那麼“ZZ正確”的說法:
這些年發了許多文,說要鼓勵民營經濟發展,出臺了非常多的政策。國家真金白銀投了幾百億幾千億,而實際對上民營企業家信心的恢復作用,可能還沒有前兩天司馬南被處罰這一下,來的多。
所以會之前出現這樣的偏差,某種程度上就是缺乏“換位思考”能力的一種體現。
商鞅的高明,在於他完成了從"法令制定者"到"民眾接受者"的視角躍遷。
視角一轉換,這層窗戶紙一捅破,變法阻力立減七分。
03
現代我們很多人總說"選擇大於努力",但多數人選擇時仍在用"考生思維"。
就像參加奧數競賽的學生,總在琢磨怎樣解出最難的那道題;而考官在意的,是整套試卷的知識覆蓋面和區分度。
這種視角錯位,當然不僅僅出現在學生身上。
就像今天很多求職者反覆打磨簡歷模板,卻忘了考官真正想看的是崗位匹配度。當員工糾結怎麼做PPT更精美,老闆關心的或許是這個決策能否帶來百萬增長。下屬彙報時談工作艱辛和困難,領導只想聽關鍵結果和解決方案能否落地。
04
北宋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三遠法":高遠、深遠、平遠。看山如此,觀事亦然。
真正的高手都掌握了"視角流動性":既能站在山腳感受具體溫度,又能飛臨雲端俯瞰整體脈絡,還能穿越時空預見未來圖景。
在昨天的文章面試有感圓方其實還給了個建議:
比如你是科員,計劃短期內成為副科長。你可以給自己出“30道題”,題目分別是“副科長”“科長”“處長”,會“真實”遇到的“實際”問題,記住是“真實”“實際”的問題。
圓方判斷說:
事實上,都不需要把這30個問題很好的回答。僅僅是你能夠問出來,而且問對這三十個問題,你短期內成為“副科長”的機率,至少也會提升50%。
其實就是在幫助大家訓練“換位思考”的能力。
下次當你覺得某個難題無解時,不妨試試這個動作:起身離開工位,走到辦公室另一頭,想象自己此刻是部門主管/公司老闆/行業觀察者。
往往就在轉身的瞬間,那層薄薄的窗戶紙,已悄然透進光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