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即將迎來一場太空危機:數不清的太空垃圾正在地球軌道上疾馳,隨時可能撞上現役航天器。除了躲避,我們還有其他辦法嗎?
來源 | 環球科學科研圈(id:keyanquan)
撰文 | 菡萏
自從 2 月 7 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突然宣佈大幅削減研究經費起,美國高校以及他們所代表的“世界最強科研體系”就陷入了一場無法醒來的噩夢。在政府效率部(DOGE)的“大刀闊斧”之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NSF)、能源部(DOE)、環保局(EPA)、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等主要的聯邦研究資助部門已經或馬上面臨大幅裁員與預算削減。所有這些變化都意味著,一直以來依靠國家經費支援的美國大學和 PI 們都將面臨“斷供”威脅,而處於學術界金字塔最底層的研究生和博士後則會面對一夜之間失學或失業的風險。
招生暫停,博士 offer 一夜變廢紙
為了應對特朗普團隊造成的斷供危機,目前已有十餘所大學公開或內部決定暫停或縮減 2025 秋季學期的博士錄取名額,而且這個數字還在增加。2 月 24 日,常青藤聯盟之一的賓夕法尼亞大學在各個院系已經確定研究生錄取名單後,突然要求大幅降低所有專案的錄取率,令眾多教授與系主任措手不及。該校佩雷爾曼醫學院被要求將博士生錄取人數減少 35%,文理學院也計劃將研究生專案的錄取率縮水至原來的 60%。有報道稱,該校一專業已經發送了博士錄取通知,但是迫於新規定一次性撤銷了其中 10 人的 offer,招生縮減幅度高達 60%。據悉,如果 NIH 的經費削減按照計劃施行,賓大的損失將高達 2.4 億美元。儘管賓大和其他 12 所大學已對 NIH 突然“撤資”的做法提起訴訟,經費削減計劃被法官暫時叫停,但誰也無法保證未來是否會面臨更劇烈的變化。
類似情況也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華盛頓大學、匹茲堡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迭戈分校、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等多所高校的生物醫學院系上演。這些高校要麼暫停招生,要麼臨時減少招生名額,縮水幅度在 20%~60% 不等。

招聘凍結,博後求職進入地獄模式
與招生縮減同時發生的還有招聘凍結。根據一份學界人士自發統計的表單,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和公共衛生學院、馬里蘭大學醫學院、波士頓大學、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西北大學等 9 所高校均已凍結 2025 年的職位招聘,麻省理工學院則宣佈不再聘用非教職崗位員工。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等校雖然沒有停止招聘,但也加強了對晉升和招聘流程的內部審查。
一名今年 5 月畢業,準備在美國尋找博士後職位的留學生,在社交媒體上曬出了自己“顆粒無收”的現狀:
1)年初 NIH 面試被取消
2)上週 UT 口頭offer被收回
3)今天被克利夫蘭告知 hire freeze
4)目前還有兩個 possible Offer,但是老師都不確定能資助多久。取決於 funding 會不會被停。
還有一名留學生記錄了自己導師在組會中崩潰的一幕:
NIH(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是我們科研經費的重要來源。最近因為新總統上臺預算縮減,indirect cost 直接砍到了 15%……我老闆這周開會直接破防,說著說著聲音顫抖突然一個爆哭,他說從沒見過這麼混亂的時候,***** really hates well-educated ppl… 我都不知道怎麼安慰他/我,感覺聽到了一個 40+ 白男學術夢想碎掉的聲音,他讀了很多學位一步步走到今天實在不容易,我們都不容易

象牙塔陷落
美國強大的高校科研之所以能夠成為全球技術創新的引擎,二戰後建立的聯邦資助體系——也就是 NSF、NIH、DOE 等撥款機構對各個大學的研究以及人才培養的強力資助——必不可少。現代社會中,從計算機到“偉哥”的許多技術和醫學突破都來自各個大學的實驗室,但這座象牙塔的建立並非一日之功。
上個世紀前半葉,政府資助在美國科學界還是一個很罕見的事物,除了航空和農業領域,科學家們幾乎都需要去“遊說”有錢人為自己的研究投資。發明了電話的亞歷山大·貝爾(Alexander Bell)就是從自己學生有錢的父親那裡獲得了一大筆研究經費(他後來和這位學生結了婚並繼承了岳父的財產)。直到 1945 年,範內瓦爾·布什(Vannevar Bush)在著名報告《科學:無盡的前沿》(Science: The Endless Frontier)中,提出了用聯邦資金資助大學研究的構想,這種如今已是全球主流的資助模式才得以建立。1950 年,NSF 在布什提出的框架下成立,NIH 及其他國家科學部門也緊隨其後,這些機構推動了美國研究型大學在 20 世紀後半葉的騰飛——他們不僅站在了世界科學的前沿,也依靠強大的教育和培養體系將全球最聰明的人才囊括其中。如今,美國 43% 的 STEM 勞動力出生在其他國家。自 1952 年 NSF 研究生研究獎學金啟動以來,約有 70 000 名研究生在其資助下獲得了科學高階學位。
這座被視為全球科研標杆的象牙塔,如今正處在搖搖欲墜的邊緣。《大西洋月刊》的報道中,許多大學教授和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研究與教學的特殊融合很可能即將崩潰。一位從事氣候與資料科學工作的大學教授表示,由於她的工資和福利完全依賴聯邦撥款,如果用於間接費用的資金被拖延發放,哪怕是暫時性的,研究工作都可能被迫中斷,實驗室也可能關閉。即便她所在的高校在全球享有盛譽,她和學生也無法在這種災難性的打擊下倖存。
這種恐懼感甚至蔓延到了計算機科學家的圈子裡。雖然他們的研究經費大多來自 NIH 以外的、還未公開明確預算削減的聯邦機構,但由於 NIH 和 NSF 的經費危機造成的資金缺口過於龐大,他們認為大學很可能要求所有教職工退還部分已獲得的資助,以此填補特朗普團隊捅出來的口子。這種做法基本等同於拆東牆補西牆,“會毀掉一切”。
就連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這樣的私人資助機構也難逃專案被叫停的命運。HHMI 在 2 月 6 日宣佈暫停一項價值 6000 萬美元的資助計劃,該專案支援美國的高等院校進行系統性變革,以吸引來自代表性不足群體的本科生學習科學,幫助他們繼續深造。儘管 HHMI 沒有表示為何暫停該專案,但特朗普上臺後曾簽署一項行政命令,鼓勵“私營部門結束非法的多樣性、公平性和包容性政策”,將司法審查的目標對準了捐贈資金超過 5 億美元的私人基金會團體。因此不難看出這所美國最大的醫學研究私人資助方為何做出這樣的選擇。
與此同時,美國之外的科學家正在努力超越這個科學大國的領先地位。在最近的歐洲議會工業、研究和能源委員會上,歐洲研究委員會主席(ERC)瑪麗亞·萊普廷(Maria Leptin)呼籲在歐盟下一個多年度財務框架中將 ERC 的預算數額翻倍。她表示,“全球創新格局正在發生變化,美國現政府的政策可能會改變資金流動、法規和合作關係。我們必須能夠獨立、自主並果斷地採取行動。”中國科學近年來的奮力追趕就更加無須贅述,我們已經在培養理工科博士和發表頂刊論文這兩個方面的數量競賽上超越了美國,未來還可能會在其他科技創新領域形成新的領先優勢。
在特朗普 2.0 給科學界帶來的劇變中,美國高校和研究機構的未來何去何從,仍是一道無人能預測的謎題。
主要參考來源:
https://www.chronicle.com/article/the-rise-and-fall-of-the-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環球科學科研圈”(ID:keyanquan)
-電商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