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以哈佛為首的美國名校,正在陷入一場跟錢有關的拉扯中。
因為NIH(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撥給各學校的科研經費被質疑亂用,因此削減了對各大學的經費撥款,導致各個大學奮起反擊。
一撥學校如哈佛、耶魯和約翰·霍普金斯等大學起訴NIH,另一波如範德堡大學甚至暫停博士招生。
看似跟美本留學不直接相關,但深挖背後的影響,至少在兩方面會出現新局面。
先說結論:如果打算送孩子來美國讀本科和碩士,接下來不少高校——尤其是藤校和精英學校會有機會擴招,目前耶魯大學就已開始行動。
但另一方面,如,孩子致力於走學術路線,尤其是想來美國讀生物、醫學、公共健康類的研究型碩士、博士,可能需要做好最壞打算。
這一事件如何發酵成如今局面,大學們不相關的動作背後有怎樣的聯絡?今天就來說道說道。


學術之路為何走不通了?
眾所周知,國際學生每年為美國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
據美國國際教育協會(NAFSA)的資料統計:2023學年國際學生為美國經濟直接貢獻超過430億美元。

不過,博士和博士後除外。
因為去美國攻讀博士、或者找博士後、教職等相關崗位,需要高校、研究院所出錢僱傭你,他們是花錢方。
而生物醫學類專業有個總“出資人”——NIH(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NIH隸屬美國HHS(衛生與公眾服務部),是美國最高醫學與行為研究機構,既開展自有研究,也資助高校、醫院等機構的科研與人才培養。
毫不誇張地說,它是美國所有從事生物醫療研究者最大的“投資人”。截至2025年, NIH的年度預算約為476.8億美元。
高校或研究機構的教授都會向NIH申請專案基金,獲批後用部分資金招收博士生、聘請博士後等研究人員推進專案。
但如今,這個「最高」機構不僅資金不批了,這兩天還在瘋狂裁員。
路透社在2025年2月16日獲得的一份NIH內部電子郵件顯示,1165名員工被解僱,約佔NIH 總員工人數的6%。
此次裁掉的主要是入職一年左右的新人。而去年NIH招的近2000名新員工,這次一個不留。

透過“自斷臂膀”節約人力成本,這可以理解。但為什麼高校、研究人員也難以從NIH那裡申請經費了呢?
這也是特朗普2.0精簡聯邦機構play的一環,其中涉及到許多高校陳年、且異常複雜的一筆糊塗賬。

裁汰冗員,還是倒反天罡?
事情起源於1月21日。
特朗普政府突然給HHS以及它下屬NIH、CDC等部門下達了禁言令,不能公開在任何平臺上發言。
兩週後,2月7日,NIH在官方推特上發了禁言令後的第一個帖子:宣稱研究經費裡被高校收了很大一筆間接費用(overhead或indirect cost)用於行政管理,還特意列出哈佛、耶魯、約翰霍普金斯三所大學。
這三所學校每家都有上百億美元的捐贈基金,同時還收取NIH間接費用的比例卻超過60%,不合理。
所以,從2月10日起,間接費用將統一為15%,這一舉措可以幫聯邦政府每年節省40億美元。

NIH釋出後,馬斯克即刻助攻:稱這些學校抽取60%以上的研究經費,是打劫。

由此,美國高校與聯邦科研經費的 “明賬”與“暗賬”,就被搬上臺面了。
這裡涉及科研經費裡的兩個概念:直接成本(direct cost)和間接成本(overhead)。
一位科學家如果申請到60萬美元的NIH經費,其中50萬可能用於支付團隊工資、購買實驗試劑或小鼠模型,這些都屬於“看得見摸得著”的直接支出。
間接成本則像餐廳的“暗賬”——租金、水電費、廚房裝置維護,這些開支無法精確分攤到每一道菜上,但少了它們餐廳根本開不了門。
同理,科學家需要實驗室場地、儀器維護、網路支援等,這些費用無法直接算到某個具體專案頭上。因此,在申請科研專案時,NIH會額外支付一筆“間接費用”給大學,用於補償這些隱形投入。
從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 (OMB)官方定義來看,間接費用包括三部分:
設施成本:建築維護、裝置折舊,水電暖、保安、實驗室空間,圖書館和計算機資源
行政成本:研究管理、財務、合規審查,人力資源、法律與會計服務,倫理審查
機構運營成本:辦公空間、部門管理,資助專案的行政支援
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學校與NIH會協商具體的間接費用、且間接費用的怎麼歸類也是一個學問。
比如危險廢物清除費、技術支援員工的工資也可能被劃分在間接經費裡。
在2023財年,NIH向2500多所醫學院、大學和其他研究機構的30多萬名研究人員提供了約5萬筆贈款,總計350多億美元,其中約90億美元用於間接成本。

圖源pixabay
有間接費用也很正常,根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 在2015年的調研資料顯示:高校的平均間接費用在25%至33%,擁有醫學院的機構通常位於該範圍的高值。
但特朗普政府率先發難的哈佛、耶魯、約翰霍普金斯三所高校,間接費用比例超過60%以上、甚至接近70%。
也就是說,假設一項研究直接成本100萬美元,哈佛與NIH協商的間接費用比例是60%,那麼NIH實際撥款是100萬(直接)+60萬(間接)=160萬。
這也是為什麼馬斯克在推特上說高校“打劫”的原因。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收取超高間接經費的這些名校來看,他們賬目清晰、每一筆費用都師出有名。
但從美國現任政府看,即使賬面清楚,也不代表高校就沒有小動作了。否則,為什麼就你家的間接費用這麼高呢?
更何況,美國曾經爆出過間接經費濫用的醜聞。
在1992年,媒體爆出了哈佛、麻省理工等十餘所名校在計算overhead時,將一些與科研支援無關的費用(如比賽球票、校內遊艇的開支)也計入其中。

圖源pixabay
而且,申請間接費用上確實有很大的操作空間。
比如,部分高校會將豪華新建辦公樓、實驗室建設與維護的高額折舊費用,以及某些非研究相關的行政部門的開支計入在間接費用裡,以此提高間接費用的比例。
間接費用的計算如果包含校園建設成本,這會導致一個荒誕迴圈:學校越蓋樓→設施成本越高→能申請的間接費用越多→更有錢蓋樓。
假設哈佛一座新實驗室的空調費可以分攤到未來20年的間接費用中,是政府實際上在為名校的“面子工程”買單。
設想一下,如果把間接費用的比例縮減,用到刀刃上——增加科研經費上,是不是更能有效推動科學進步?
校方是否會從間接經費中抽成我不清楚,這筆糊塗賬咱們外行也沒資格過問。但我可以舉一個親身體驗的例子。
家屬在某大藤、且間接經費超高的醫學院工作。三年了,實驗室已多次經歷電梯不能正常工作、天花板漏水、空調“抽風”(突然製冷、制熱)、清潔人員不能每天打掃辦公室衛生的情況。實驗室上交那麼多間接費用給學校,工作環境和體驗卻如此差,咱也不知道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圖源pexels
其實,每屆政府審查和調整間接費用的舉動一直都有,只是特朗普政府這次做得雷厲風行、且加上如今社交平臺的影響力,將這股火吹得特別旺。
原本理想的狀況是,如果每一筆賬目都有據可循、有數可查,那麼間接經費的削減不應該影響招聘科研人員和科研經費。
但現在間接經費的縮減直接導致一些學校專案申請困難、直接參與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面臨失業的風險。
這筆糊塗賬確實值得玩味。
對此,我也只能說:科研生態的複雜性決定了科研從來不是一筆乾淨的賬。

留學生,撿漏黃金期來了?
因為是糊塗賬,所以即使削減的是間接經費,也必然會直接影響到科研進展。
於是,不少高校和科研人士對特朗普政府此舉的態度就像《紐約時報》寫得那樣:將危及醫療進步!

Reedit上有不少相關話題的帖子,支援特朗普政府此舉的人也不少:
比如,有人認為 15% 的比例與蓋茨基金會(10%)、卡內基基金會(15%)等私人基金會的上限一致,並提供相關文章連結支援這一觀點。
有人支援 NIH 削減間接費用,認為 NIH 過去的間接費用比例(27%-28%)過高。

中間派認為,過去的間接經費確實太高了、但政府一刀切到15%也有問題的,應該循序漸進。

自從NIH官宣要將間接經費削減到15%後,2月10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12所頂尖院校和三大高等教育組織正式對簡稱NIH提起了訴訟。

向NIH提起訴訟的機構和高校
隨後,哈佛、耶魯等高校“附議”。
目前,這件事的最新進展是:
2月17號,聯邦法官Angel Kelley裁定暫時對該資金上限實施臨時禁令(也就是NIH 制定的把間接經費削減至15%這個決定暫不執行)。
安排在2月21日舉行聽證會,以進一步審理此案。

雖然暫不執行,但在目前的動盪時期,生物醫學類的研究和招生、招聘受到影響是不爭的事實。
我有朋友在去年年底遞交的申請專案基金的材料,就因此被耽誤,收到的回覆是審批討論暫停,預期4月份恢復。
更嚴重的是,此舉已經影響到學術類研究生的招生情況、高校教職人員的招聘。
比如上週五,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副校長Warwick Arden宣佈,因總統行政命令、聯邦預算不確定性以及州財政挑戰,學校將立即暫停所有招聘,直至另行通知,但研究生助教、兼職和臨時工不受影響。

範德堡大學因擔憂聯邦資金削減,暫停向未來博士候選人發放錄取通知。還對在讀研究生和教職員工的研究經費、博士津貼、簽證及未來就業機會表示擔憂。
還有人在網上曝出一些醫院開始大幅裁員,哈佛、康奈爾、賓夕法尼亞大學等釋出內部郵件(目前我沒找到官方資料),說這些高校2025年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招生計劃可能面臨擱置。


不過,NIH裁剪間接經費這件事可能會對國際留學生帶來一些意外利好:
第一,對學校來說,隨著研究經費的減少,學費收入就變得更為重要。
因此,大學可能會增加對全額支付學費的國際學生的錄取機會,特別是在本科和非研究型碩士專案。
比如2月初,耶魯大學就宣佈了本科擴招計劃:2029屆起本科每年擴招100人,每屆達1650人,四年後總規模達6600人,這是繼2017年後首次本科擴招。

第二,如果研究預算縮減,大學可能會將更多資源投入到以教學為重點的專案中、會更注重開設與行業需求對接的專案。
包括建立新的專業碩士課程、證書課程和實習專案,幫助學生為進入職場做好準備。
比如,2024年芝加哥大學正式推出了的“4+1”專案,允許本科生在五年內完成本科學位和碩士學位。
該專案旨在簡化研究生入學流程,並提供獎學金和職業支援,幫助學生更好地為職業生涯做好準備。

如果NIH最終真要把間接經費削減到一個很低的比率,我認為像類似的專案會越來越多。
無論是擴招、還是簡化申請流程的專案,對想要留學的國際生和學校來說都是雙贏。
所以,我才在文章開頭說,對於想來美國好學校讀本科和非研究型碩士的孩子來說,這也許是一個黃金時期。
當然,事物有其兩面性,擴招帶來的顯而易見的弊端有兩個:
首先,為了彌補經費損失,大學可能會考慮提高學費,這對依賴自費的國際學生來說意味著更高的教育成本。
其次,擴招可能帶來的長期影響是,留學生在畢業後若想繼續從事科研工作或進入就業市場,將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
隨著招生人數增加,留學生數量激增,科研崗位和就業機會相對減少,許多人難以順利找到理想的工作。
尤其在就業市場上,競爭加劇,准入門檻提高,導致“畢業即失業”的情況持續上演。
而這次,受影響的不再僅僅是文科、法學、藝術和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泛生物醫學類專業的學生也加入了這一行列。
參考資料:
-
《NIH限制研究基金的間接費用:名校真的打劫6成科研經費用於行政嗎?》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0436-1 -
https://www.markey.senate.gov/news/press-releases/markey-warren-slam-trump-administration-for-causing-chaos-and-upheaval-at-massachusetts-research-institutions-demand-answers-from-nih-and-nsf -
NC State hiring freeze: Faculty, staff positions on hold amid federal budget uncertainty :: WRAL.com

3月1日在深圳,我們會組織1場"留學機構深度線下探訪",分別探訪3家各有特色,風格不一的【英本留學機構】。活動適合願意花時間、不喜歡流水線機構,並且正在給孩子選機構的家庭。歡迎掃描對應的二維碼報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