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一個生物狗的科普小園
作者:Y博的科普園
1月21日,特朗普政府給NIH、CDC等所有隸屬於HHS(美國健康與公共衛生部)的機構下達了禁言令。這意味著在禽流感愈演愈烈之時,CDC的《發病與死亡率週報》(MMWR)中斷了兩週。而且2月6日重新發刊後,MMWR也隻字不提禽流感,即使美國雞蛋價格飛漲,最近賓州甚至出現有人盜竊10萬個雞蛋,價值被認定為4萬美元,一個雞蛋0.4美元。

禁言令也意味著NIH等機構的各個社交媒體賬號一夜安靜。不過經過特朗普、馬斯克等人的調教,目前NIH等機構終於又能說話了,而且整頓後說話也開始符合新政府的風格。2月7日,NIH在X(推特)發了自1月19日以來的第一個帖子:

宣稱研究經費裡被高校收了很大一筆間接費用(overhead或indirect cost)用於行政管理,還特意列出哈佛、耶魯、約翰霍普金斯三所大學,顯示這幾家大學每家都有上百億美元的捐贈基金,收取NIH間接費用的比例卻超過60%。
從2月10日起,
間接費用將統一為15%
,大幅省錢。
這帖子一發,那氣勢在一些川粉看來,借用金庸老先生《笑傲江湖》裡的話,彰顯了川教主“文成武德,千秋萬載,一統江湖”。彈指間,本來白左學校坑美國政府接近70%的行政費用,立刻降到15%,馬斯克當初號稱要砍美國政府開支2萬億美元,照這架勢都是低估。
很可惜,《笑傲江湖》裡任我行、東方不敗的“千秋萬載”是黃粱一夢,NIH發的帖子也極具誤導性,根本不反映科研經費間接費用的真相。
一,經費的間接費用到底是什麼?是不是高得離譜的行政管理?間接費用,overhead是為大學等研究機構支援研究人員相關工作而提供的補償。比如說生物醫學研究裡很常見的R01基金,2023年這類經費的平均額度在60萬美元。研究人員申請到的這60萬美元R01經費會覆蓋申請人的工資、聘用其它科研人員(博後、助研)的費用以及做研究需要的試劑材料等。這些開銷比較容易計算某個研究用了多少。
但上述並不反映完成相關研究的全部投入,比如研究人員的實驗室場地、水電費,機構裡的儀器維護折舊等等。這些很難追溯到某個具體研究用了多少,也沒法在經費預算裡列出詳細清單,可又是開展各種科研活動所必需的。為了補償這部分大學等研究機構付出的支援成本,NIH提供的經費就需要再追加overhead部分。
因此,間接成本,overhead不是高校騙取行政管理費用,而是覆蓋研究機構支援科研人員的各種支出。
二,
overhead比例60%,就是過半經費被高校抽成了嗎?
NIH的帖子裡刻意選取哈佛等三所學校,說它們收取overhead高達60%以上,給人一種研究經費裡一半以上的錢都被這些學校抽成拿走了的印象。馬斯克也立刻在X上發帖稱這些學校抽取60%以上的研究經費,是打劫。

但這並不反映overhead與直接科研經費的真實分配方式,極具誤導性。overhead是覆蓋研究機構支援科研人員的成本,它和一般說的NIH經費額度——對於某個研究可以直接計算的人力物力耗費,其實是分開計算的。這也是為什麼前者overhead,叫做間接費用,而後者被稱為直接費用,direct cost。
overhead的收取方式是NIH與各個機構協商後確定比例。舉個例子,如果一項開展研究的直接費用是100萬美元,那麼就會按協商的overhead比例,追加間接費用。假設overhead比例是60%,NIH會在100萬的直接完成研究所需的經費外,另外提供60萬美元覆蓋研究機構需要付出的間接成本。
overhead比例不影響直接研究經費,因此,不是高校透過極高的overhead比例來剋扣過半的科研經費
。
三,overhead比例計算複雜,單獨列出三所名校超過60%的比例也存在誤導。現行美國法律允許每個研究機構單獨與政府協商overhead比例,具體比例會參考機構的建築設施投資、維護費用等等。
非常重要的一點,哈佛等學校都是把自己的overhead比例堂堂正正公開在網上的,絕非一些右翼宣傳的這是川大統領和馬頭目挖掘出來的醜聞。比如哈佛網站上有overhead比例:

NIH列出的69%,只是On Campus Research,指用學校資源最多的型別。根據研究有多少用到學校資源,如果歸入到Off Campus Research,那麼overhead比例就只有26%。另外,根據哈佛網站上的介紹,如果一項研究超過50%的經費可以算作Off Campus Research,那麼整個研究都可以用Off Campus Research計算overhead。
實際上NIH自己的貼子裡都說了,350億經費,90億給了overhead,一除即知,
overhead在總經費的佔比是25.7%
,即便是和扣除overhead的直接經費比,比例也是90/(350-90)=34.6%。
overhead比例不是沒有爭議,而且這個爭議也是老黃曆。NIH這些政府基金支援大學科研是二戰後出現的,最初NIH設定了8%的overhead比例,後來增加到20%,1965年國會立法允許學校獨立協商比例。
理論上不同學校側重不同研究會導致支援研究的成本差別。比如生物醫學很多需要用到小鼠等動物模型,必須建動物房,維護成本很高,相比之下文科部分研究的硬體成本低。獨立協商比例可以更好反映不同學校的研究成本。但在現實中,名校往往有更多資源、話語權來爭取更高的overhead,而overhead比例不同又反過來會加劇不同學校間資源的不平等。
為增加overhead比例,很多學校也競相大搞建設,因為設施費用都能用於overhead計算,樓越大越新越貴,就更有理由爭取到更高的overhead。1992年時,哈佛、MIT等十多所名校的overhead計算還鬧出了大丑聞。這些學校把與研究毫無關係的比賽球票乃至學校遊艇都放到計算overhead的成本里。此後,overhead的計算受到更多監管,從部分學校高達驚人的90%開始下降。就像前面計算的,現在NIH經費的overhead就在30%左右。考慮到NIH贊助的生物醫學研究需要的設施支援更多,很多學校來說都未必能覆蓋成本。
2013年時,奧巴馬政府也希望透過立法來減少overhead,但未成功。當時哈佛的on campus research的overhead比例就已是如今的69%,屬於全國最高。可2012年哈佛拿到的聯邦研究經費是6.56億美元,其中overhead約1.75億,比例26.7%。再次可以看到,雖然有個69%那麼嚇人的名義比例,哈佛實際獲取的overhead佔比還是在平均水平。
overhead這類學術界的運營方式,非學術圈的人瞭解有限,看到一個69%的比例嚇一跳,產生誤會可以理解。但NIH作為全球生物醫學最大資助者,對這其中的方方面面應該是非常清楚的,發出這樣片面誤導的東西,是什麼意思?
而且學校協商overhead是國會立法透過的,NIH週五單方面宣佈週一開始執行一個沒有任何協商、公開討論的overhead比例,還有起碼的法治社會的樣子嗎?
特朗普這幫人天天嚷嚷著法律和秩序,看來看去,明明最不講法律與秩序的反倒是他們,畢竟衝擊國會山,妄圖推翻正當選舉的不就是這幫人嗎?
很遺憾,如今連NIH這樣以專業聞名的
科學
機構,也沾上了這種不講程式,不講事實,信口開河胡說八道的風氣。
可以對比川粉眼裡“偉光正”的大統領上任前,NIH在X發的內容:1月19日和18日分別分享了“壞”膽固醇進入細胞的結構,以及預防與篩查能降低癌症死亡的研究:

這些研究在大幅減少overhead比例到根本無法覆蓋研究機構實際運營成本後,還有可能出現嗎?
再看看上一任NIH主任離任前的分享:

“祝願下一任NIH主任在領導這個偉大的機構方面取得最大的成功”。比起現在川統領、馬頭目以及他們那幫馬仔的蠅營狗苟,完全不在一個思想境界上吧。
無論是mRNA疫苗,還是抗腫瘤新藥,絕大多數醫藥創新都能追溯到NIH這些機構曾經支援過各種當時不起眼的研究。當NIH也開始胡說八道放衛星時,未來的醫學創新會怎麼樣?莫非川粉們真覺得以後病了只要等教主賜藥就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