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環球時報、CC 情報局、南華早報等
環球時報 9 月 2 日援引《南華早報》訊息,美國西北大學範伯格醫學院講座教授吳瑛(Jane Y. Wu)今年 7 月 10 日在位於芝加哥的家中自殺離世。知情人士透露稱,這位著名神經科學家生前遭到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調查,並被“剝奪了從事學術研究的權利”。
吳瑛的另一個身份是知名學者、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的前妻。饒毅個人公眾號“饒議科學” 7 月 30 日釋出的推文顯示,2024 年 7 月 27 日,在貴陽舉行的國際生命科學會議期間,袁鈞瑛教授主持了對吳瑛教授的追思會,14 位華人生物學家發言。


鳳凰網旗下公眾號“CC 情報局”的訊息稱,吳瑛已於 7 月 17 日被安葬在位於芝加哥的玫瑰山公墓。
吳瑛近年來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轉錄後基因調控領域,她所研究的 mRNA 剪接、神經退行性病變的分子機理和白細胞遷移等主要學術成果處於目前國際生物界最前沿領域。這名傑出華人學者的突然離世引發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南華早報》的報道稱,吳瑛生前遭到了 NIH 的調查,並被趕出了實驗室。環球時報訊息稱,吳瑛此前擔任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高階顧問研究員,尚不清楚這是否是 NIH 啟動調查的直接原因。一名來自美國杜克大學的華人教授則向媒體表示,“這些調查毀掉了她的職業生涯。她是一位如此敬業的科學家。剝奪她做研究的權利就像剝奪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
此外,吳瑛供職的美國西北大學沒有釋出任何訃聞或說明,並在前者去世不到一週的時間內將她的個人資料頁面全部刪除。有媒體推測,西北大學與美國 NIH 可能聯合實施了對吳的調查。
吳瑛出生於 1963 年,1986 年在上海醫科大學獲得醫學學士學位後赴美,1991 年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獲得腫瘤生物學博士學位。1994 年在哈佛大學完成博士後訓練後,分別在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範德比爾特大學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2005 年在西北大學範伯格醫學院任教至今。這名美籍華人學者是著名的 RNA 剪接生物學專家。她的研究領域是轉錄後基因調控領域,以及其在人類病理發生中的參與。
NIH 官網顯示,吳瑛最後一個來自 NIH 的資助專案為“線粒體在 TDP-43 蛋白病變中的作用”(The Role of Mitochondria in TDP-43 Proteinopathy),獲得的資助金額總計 303 萬美元,從 2018 年開始,至 2022 年結束。
NIH是美國政府支援生物醫學和公共衛生研究的主要機構,也是吳瑛在西北大學從事長期研究的主要經費提供方。自 2018 年特朗普政府開啟“中國行動計劃”以來,NIH 隨之開始對受其資助的科學家展開“是否存在未披露的中國關係”的調查。儘管“中國行動計劃”已於 2022 年結束,但 NIH 的調查工作並未終止。截至今年 6 月 9 日,NIH 認定 250 餘名科學家(大部分為亞裔)未能披露中國和 NIH 資助相重疊的研究工作,112 名學者因此失去了工作。
吳瑛去世 1 個月後,NIH 主任莫妮卡·貝爾塔尼奧利(Monica Bertagnolli)曾釋出宣告,正式承認在過去六年中 NIH 針對亞裔科學家,尤其是針對華人學者展開的“外國關係披露調查”引發了學界的憂慮情緒。這份宣告稱,上述行動“產生了意料之外的後果,為我們的亞裔同事製造了一個困難的氛圍,他們可能會感到被針對和疏遠”;NIH 承諾將為學者提供研究安全培訓、更新決策和資助披露表格等多種方式,將與美國大學和學術組織合作,採取行動修復雙方關係。然而,貝爾塔尼奧利在就該宣告接受《科學》(Science)採訪時仍然拒絕承認“NIH 錯誤地針對了亞裔學者”。
據悉,此前曾為天普大學物理系主任郗小星、堪薩斯大學教授陶豐擔任代理律師的彼得·澤登伯格(Peter Zeidenberg)表示,吳瑛也曾向他諮詢過相關法律問題。不過,郗小星在經歷了 6 年的法律程式對抗後,於 2023 年贏得了上訴反擊的機會;“中國行動計劃”第一案的陶豐則在今年的 7 月 15 日推翻了全部指控,並將繼續爭取恢復他在堪薩斯大學的職位。而吳瑛卻沒能撐過這次“劫難”,成為了“中國行動計劃”出現後唯一因被調查而自殺的華人科學家。
美國最大華裔聯盟“美國華人聯合會”會長薛海培表示,吳瑛的去世是“現在已被廢除的‘中國行動計劃’的悲劇性尾聲”,“它再次表明該計劃給許多無辜的華裔美國科學家帶來難以承受的人生代價”。
相關閱讀:
主要來源:
環球時報:
CC 情報局:
饒議科學:
南華早報:
https://www.scmp.com/news/china/science/article/3276370/china-born-neuroscientist-jane-wu-lost-her-us-lab-then-she-lost-her-life
凡本公眾號轉載、引用的文章 、圖片、音訊、影片檔案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如因此產生相關後果,將由版權所有人、原始釋出者和內容提供者承擔,如有侵權請儘快聯絡刪除。